平塘五中与三元里,新市,同和中学心连心

段义勇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月27日我校中层班主任一行7人,前往广州三元里中学、新市中学、同和中学交流学习。此次学习(一共3天)虽然比较短,但让我们都收获颇丰,对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下火车我们就赶往三元里中学,在余校、何校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三元里中学:踏入三元里中学,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扑面而来。校园内,精心打造的文化展示着三元里抗英的历史事迹和英雄人物,成为学生们了解本土红色文化的重要窗口。最让我们感动的是阅读文化的打造处处彰显着文化育人的理念,学校特别精致,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各种文化让人回味无穷,地方特色醒狮文化更让我们流连忘返,所有学生都会醒狮更让我们难以置信,醒狮活动不仅丰富了学校文化,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学校还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在参观过程中,我看到何校自信满满地讲述着三元里中学的发展历程,眼神中透露出对学校历史的自豪和对国家的热爱。这种以尚勇理念文化为核心的办学特色,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上我们走进 新市中学:学校秉持“科技兴校,创新育人”的办学理念,在韩校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学校文化、学校劳动教育基地教学楼等,在韩校的介绍下了解学校致力于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的校园环境,让科技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学校还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们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在线学习平台等工具,实现了个性化教学和互动式课堂。学生们可以通过平板电脑随时获取学习资源,完成作业和测试,教师则根据数据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这种科技赋能的教育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下午3点我们走进同和中学:曾校和两位张校就早早的在大门迎接我们的到来、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和己、和人、和天下的办学思想,在曾校的介绍下得已理解,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充分得以利用.每一个角落都因地制宜,呈现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学校构建了丰富多样的课程体系,除了国家规定的基础课程外,还开设了艺术、体育、人文社科等多个领域的校本课程。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舞蹈、绘画、足球、书法等课程,在不同的领域中发掘自己的潜能。</p> <p class="ql-block">  在校园里,学生们在各自喜爱的社团活动中尽情展现自我。音乐教室里传来悠扬的歌声和乐器演奏声,操场上活跃着运动健儿的身影,美术展览室里陈列着学生们精美的作品。学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关注学业成绩,更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p><p class="ql-block"> 此外,同和中学还十分重视家校合作。通过定期举办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活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也怀着无比感动和感恩的心情,在这里接受帮扶学校家委会爱心捐赠仪式,首先,我谨代表平塘第五中学全体师生向同和中学家委会代表表示最诚挚的感谢!他们跨越地域的阻隔,用爱心和行动为我校师生送来温暖与支持!送来1900册图书和六套六角学生阅览书桌、这份情谊,不仅是对我校物质上的帮助,更是精神上的鼓舞。当我们接过这份承载着帮扶学校同和中学家长和孩子们深情厚谊的捐赠时,感受到的是社会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对乡村(或欠发达地区)教育的支持,以及跨越千里的教育情怀。这份爱心,让我们深切体会到“教育无界,大爱无疆”的真谛</p> <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校的教育环境不断改善,但受限于地区发展水平,仍面临一些实际困难。比如如教学设备不足、体育设施设备不完善、图书馈泛学生生活条件有限等诸多问题。今天能得到同和中学及家委会的慷慨捐赠'这份雪中送炭的情义,我们必将铭记于心!</p><p class="ql-block"> 在此,我一定会转告我们的孩子、希望她们珍惜这份关爱,将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以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品德回报社会;也希望你们传承这份爱心,未来成长为,有责任感、懂感恩的人。同时,我代表学校郑重承诺:我们将严格按照捐赠意愿,合理、透明地使用每一份物资、确保爱心落到实处、发挥最大价值! 再次感谢同和中学家委会的善行义举!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我校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我们坚信,在爱的滋养下,两校之间的友谊必将长存,教育的火种必将点亮更多孩子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这三所帮扶学校,我们深受启发。回到本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借鉴和改进:挖掘本土文化,打造特色校园文化</p><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深入挖掘本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校园环境布置、课程开发、活动开展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p><p class="ql-block"> 加强科技应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p><p class="ql-block">加大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引进先进的教育技术设备,为教师提供相关培训,鼓励教师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模式。同时,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p><p class="ql-block"> 关注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p><p class="ql-block">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校本课程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加强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此外,还要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p><p class="ql-block">此次参观学习是一次宝贵的经历,让我看到了不同学校在办学理念和特色发展方面的成功实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把所学所思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