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姚有话说

沙曼书屋丛书

<p class="ql-block">《北京的元旦,三绿一蕾》</p><p class="ql-block"> 新的一年开始了,我走出家门,端详一下,北京的元旦有何特征?“三绿一蕾”,就是我的结论。</p><p class="ql-block"> 在故乡哈尔滨,看惯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冬景,对北京的冬,最先感到暖多了,一般冬天在户外,不必穿棉鞋、棉裤,一件羽绒服件全有了。今天,我要仔细看看北京的冬,到底有何特色?</p><p class="ql-block"> 庭院中,落叶的树是有的。龙爪槐剥去皮肉,露出筋骨,恰如其名“龙爪”,每条枝干都弯曲伸展,张牙舞爪,在蓝天背景下,充满生机活力。白杨树傲然挺立,脱去绿衣,更精干。垂柳丝条,还是柔韧,随风而舞。如果夏天带绿柳枝是鲜族舞,冬天风中的柳枝就是蒙族舞,干净利落。</p><p class="ql-block"> 有花的春夏秋,人们对绿叶不很在意,目光被绚烂的樱花、荷花、牡丹、月季吸引去了。如今万物霜天,“绿”就格外显眼,宣示植物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松柏的绿是常年的。古人说过:“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也。”除落叶松外,园中柏树有低矮的沙地柏,高高的乔木柏。松树有雪松、马尾松和白皮松。白皮松高者入云,低者分杈多。在白皮衬托下,绿意更浓。</p><p class="ql-block"> 翠竹的绿。北京大概是竹生长的北部底线了吧?在哈尔滨我只在朋友家里或办公室见过绿竹。户外冬天活不了。北京的竹冬天更显飘逸,挺拔。早园竹一丛丛,只见绿叶,不见枝干,毛竹越长越高。绿叶不必说,枝干黄中透绿,全不似冬天其它树的苍老,蹙缩。</p><p class="ql-block"> 树墙的绿。围绕楼房的多有树墙。黄杨木,挨的紧密。每年园林工人都要修剪,让它相对固定在某一高度。树墙绿叶也有新陈代谢。冬天,它保持绿色,带给我们温馨,到春天,万木峥嵘时,它悄悄脱下旧装,换上新衣。</p><p class="ql-block"> 冬天,树木落叶并不是死亡,是休眠。经一冬天的蓄积营养,春天在春风的呼唤声中,它们苏醒,再露芳容。“一蕾”说的是玉兰。从绿叶掉净那天起,玉兰树就孕育着花蕾。你看,如白果大小的带绒毛的蓓蕾已爬上枝头。难怪,玉兰是北京春季第一批花朵。那碗口大的白花是经过一冬天的酝酿蓄积啊!</p> <p class="ql-block">《与往事干杯》</p><p class="ql-block"> 记得在歌厅当年有人唱这歌。现拿来作题目,游戏笔墨。</p><p class="ql-block"> 虚岁80了,往事当然不少。儿时在正阳河水泡子洗澡,喝过泥汤子;中学,凭耍小聪明,考试给人打小抄;大学两派分分分分,剩几个终生挚友;在劳改农场满街看到背后写“犯”字的犯人……,往事说不尽,和“干杯”有关的也不少。</p><p class="ql-block"> 创办《名人》杂志期间,1993年秋,与马刚、张振邦居京100余天。住北京站附近船板胡同。张嗜游泳。某天,他俩去八一湖游泳,上岸张衣裤全没,只好躲树丛中,马回宾馆给他拿套衣裤。晚上,我们仨在宾馆附近小馆露天喝酒,给张压惊。两瓶二锅头下肚,抬头一看,牌匾曰“马克张酒馆” 。三人覆掌大笑,一生难忘。</p><p class="ql-block"> 最近的酒事在北京通州。沙曼书屋陈世澄夫妇将离京去深圳定居。张连坤、贾智娟夫妇假座预见酒店,为陈兄嫂饯行。师姐拿来自制的杨梅酒款待大家。“白酒三雄”陈、张、曹(革成)频频举杯。我等红酒凑兴,喝个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 往事因干杯而难忘;干杯记录着往事。“为往事干杯”别有滋味。</p><p class="ql-block"> 一,不忘往事。年愈久,情境愈清晰。</p><p class="ql-block"> 二,告别往事。人总是要往前走的。不能陷于往事而补自拔。比如陈兄去深圳后,一幅幅摄影输送书屋,让身居北国及其它地方的学友呼吸到改革前沿的新鲜空气。不忘往事,不忘干杯,友谊长存,进步不止。“为往事干杯”就是为友谊干杯,就是继续前行的号令。</p> <p class="ql-block">《我是书屋受益者》</p><p class="ql-block"> 沙曼书屋两周年,我不是最初参与者。但作为“老五届”最后一期者,加入以来,获益匪浅。主要是:</p><p class="ql-block"> 一,读到师友篇篇佳作,如坐春风,如醍醐灌顶,享乐无限。</p><p class="ql-block"> 二,神交众多新朋友。有的曾同事,有的曾有交往;有的在校闻名;有的从无交往。但在书屋,都能以诚相见,顿成知交。</p><p class="ql-block"> 三,激起创作热情,写出一批虽无质量,但可称“实话”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四,经贾智娟学姐编辑加工,抛出若干“美篇”,并有两本书印成。</p><p class="ql-block"> 各位总结及感喟,深获我心。既在书屋,就当老骥伏枥,即使是“亚写作”,也要坚持下去。庶几不负师友宝爱,回报文史楼各师培育。</p> <p class="ql-block">《迟到的春天》</p><p class="ql-block"> 已经到惊蛰节气,但北京地区棉衣服还脱不掉。迎春花(连翘、金腰带)艰难地开几朵,宛如夜空的星星。</p><p class="ql-block"> 今年这个冬春,一片雪花、一滴雨水也没见到。古人对春的描绘,只能想象了。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影都没有。</p><p class="ql-block"> 说来也怪,冬天不冷;春天不暖。“地球感冒了”,得到坐实。夏天指不定什么样呢!</p><p class="ql-block"> 天不下雨人有情。连坤兄一幅摄影,喜鹊爬上枝头。“春江水暖鸭先知”,大自然的季节变换是不可抗拒的。一尘大兄的两首“惊蛰”律诗,不仅写了南北两地,而且写了龙蛇两年的物候差异。</p><p class="ql-block"> 对“精神抖擞踏歌行”的向往,是人生动力,更是老年人的期盼。有意气,就有追求;有追求就有春天。</p> <p class="ql-block">姚总晚上好🌇《迟到的春天》写的真好[强]不拘泥于传统形式写作手法新颖独特别致,特别会捕捉素材巧妙运用𡑔兄的摄影、一尘大师兄的律师,几朵艰难开放的迎春花宣告春的到来,尽管京都气候异常但大自然季节的变化仍不可抗拒。语言不华丽不搧情朴实亲切自然,学识渊博古往今来切换自如。结尾尤为精彩立意深邃高远辽阔[强]生机活力自信满满!</p> <p class="ql-block">《读“围城”,非AI》</p><p class="ql-block"> 《围城》是钱钟书发表于上世纪40年代的小说,AI是本世纪20年代新兴的科技,两者相距近80年,且分属不同领域,有何可比?但近来颇见有AI(称豆包)创作的诗歌或评论。有人忧虑,将来是否有一天,AI将取代作家,写出像样的文学作品?重读《围城》,感觉,AI永远写不出像《围城》这样有独创意义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围城》是学者之书,才子之书。它在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和文学语言方面有温度,有气质,有个性,绝不是AI可以创作的。</p><p class="ql-block"> 举例来说,先说细节描写。《围城》主要人物有方鸿渐、赵辛楣等。无论在归国轮船上,在三闾大学中,还是在香港闲居,人物交往时,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相互关系。如在赵老太太面前。已成阔太太的苏文纨在方鸿渐、孙柔嘉夫妇面前显示高傲,不可一世。告别诗,苏根本对方、孙不屑一顾。是赵辛楣提醒,应该跟方、孙告别。</p><p class="ql-block"> “文纨才对鸿渐点点头,伸手让柔嘉拉一拉,姿态就仿佛伸指头到热水里试试烫不烫,脸上的神情仿佛跟比柔嘉高出一个头的人拉手。”这细节,加上作者的比喻,一个虚荣心甚强的阔太太跃然纸上。其实,苏文纨也算不上多么地位高尚,她还靠从香港往重庆私运化妆品发“国难财”呢!</p><p class="ql-block"> 再看《围城》的心理描写。在等候去三闾大学任教期间,方鸿渐有段恋爱经历,他爱上富于活力的唐晓芙。</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方鸿渐约唐小姐吃饭。从6点等到7点多,唐小姐毫无音信,“他把带到银行里偷空看的书翻开,每个字都认识,没一句有意义。”凡是有过恋爱等对象经历的人,都能体会出看不进书的心情。简直就是《诗经》里说的:“爱而不见,搔首踟蹰”。</p><p class="ql-block"> 至于文学语言,那钱钟书可是高手。举凡比喻、拟人、夸张、引用、炼字……无不精妙,令人拍案叫绝。</p><p class="ql-block"> 在辗转去三闾大学的路上,方、赵等吃尽苦头,单说旅馆中虱子、跳蚤就让他们难眠。好不容易离开旅馆,坐上由金华去鹰潭的火车。</p><p class="ql-block"> “有几个多情而肯远游的蚤虱一路陪着他们。”拟人手法写出无奈又无聊的旅途。</p><p class="ql-block"> 《围城》中的比喻可以说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珍珠。钱钟书的比喻既富智慧,又级俏皮。</p><p class="ql-block"> 在三闾大学,方鸿渐的一些同事,有假冒学历的骗子,有食古不化的旧文人,有携洋自重的假绅士。跟他们交往,实在难受。受种种挫折,他慨叹:“也许男人跟男人在一起,像一群刺猬。”</p><p class="ql-block"> 有个比喻,我在近年作品中读到过。方鸿渐在三闾大学一年多,十分颓唐,他感慨:“老头子恋爱听说像老房子着了火,烧起来没有救的。”这比喻可能是钱先生首创。</p><p class="ql-block"> 文学作品既要有情感,又要有才气。这些,AI怕是难于办到的。看来,有志气的文学家不要气馁,笔下风景永远高于AI。</p> <p class="ql-block">赞同姚总 AI永远写不出钱先生的《围城》如评以其特有的幽默与讽刺,将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荒诞描绘得淋漓尽致[强]读过原著又看过陈道明等主演的电视剧真真的好看到爆,经典名句名言如姚总所述至今仍记忆犹新[强]一部文学史上的瑰宝Al不可能有这种力作[鼓掌]</p> <p class="ql-block">《北京就缺一场雨》</p><p class="ql-block"> 阳光明媚,春风和煦。我注意到,金腰带黄花已连成片,在灰突突的大自然中,有点“孤掌难鸣”。玉兰和芍药都做好开放的准备,一者绒毛铮亮,一者羞红枝头。地面,经冬未死的野草,在一片昔日同胞的杂乱尸骸间,露出绿意。柳枝柔媚,但仅有直挺挺的枝条,缺乏韵味。北京啊,就缺一场雨,一场酣畅的春雨。</p><p class="ql-block"> 春雨是时空的坐标,是生命的礼赞。春雨是劳动的美学,是情感的载体,是感官交织的灵魂共鸣。</p><p class="ql-block"> 一句话,春雨是令山河变色的魔术师。</p><p class="ql-block">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才是早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如果春雨来了,我宁可让它浇一浇。“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是春深的惋惜。</p><p class="ql-block"> 我们和大地、草树、整个世界,都在期盼,春雨,快点来吧!</p> <p class="ql-block">《北京就缺一场雨》小文不长姚总借雨抒情盼雨念雨渴望来一场春雨的洗礼,表达的心境却是诠释的别有一番滋味[强]早春没了绵绵春雨相伴姚总是"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直至一种狐独感油然而生…. 文如春华思若涌泉《京都迟到的春雨》让姚总写绝了[强][强]</p> <p class="ql-block">《可敬的书屋“三剑客”》</p><p class="ql-block"> 我们沙曼书屋是一个充满文学艺术氛围的群体。有学者、诗人、小说家……。我最钦佩的是“三剑客”。</p><p class="ql-block"> “三剑客”秉承哈师院的优良传统,谦虚好学;他们勇于迈开脚步,走向新的专业领域;他们都在80岁以上,不服老,不服输,每天都有新作品奉献沙曼书屋学友。</p><p class="ql-block"> “三剑客”的风采各有千秋。最年长者是中文系62级学长陈世澄(网名西城一尘)。陈师兄本业是编辑学。他在《北方论丛》杂志社,培育一大批科研教学的尖兵。他以专业眼光注视着沙曼书屋的导向和倾向。南迁后,陈兄焕发青春,每天有南国风情的摄影作品,时有绝妙好辞配发。陈兄的摄影,是诗人的摄影,他的作品不仅是“植物志”,还是“新观察”和“风情录”。我们身在北国能第一时间与“改革开放排头兵”同呼吸,共前行。陈兄是我书屋人的楷模。</p><p class="ql-block"> 中文系63级的张连坤(网名堃也)是摄影队伍的新兵。但,他腿勤眼快,深掘大运河通州段的风景风情。最近央视热播的电视剧《北上》,原著是北京作家徐则臣同名小说。张兄的运河畔摄影,比电视剧更神速,比小说更有色彩。张兄的摄影艺术跟北运河一起提高、发展。</p><p class="ql-block"> 最令人称奇的是“三剑客”中的女将。她(李慕瑾)是师院生物系63级毕业生。在沙曼书屋独占一个方阵。从她的报道中,我们知道一年之内,她的足迹,印在避暑山庄、英伦三岛、北京郊区。如今她正徜徉在日新月异的“长三角”地区。李师姐摄影的特色是配有抒情散文。她不仅让摄影作品带艺术情调,而且让中文系学友刮目相看。</p><p class="ql-block"> “三剑客”是时代骄子,是书屋的荣耀。我们赞美“三剑客”,就要向他们学习,老当益壮,敢于创新。时时有新的体验,新的成果。愿沙曼书屋出现更多的“剑客”。</p> <p class="ql-block">《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p><p class="ql-block"> 写沙曼书屋“三剑客”时,我在想一个问题:古人常常提到的读万卷书和走万里路是什么关系?是一件事还是两件事?</p><p class="ql-block"> 现在时髦的话叫“诗意栖居”,“诗与远方”。诗,指的是文学作品,远方说的是旅游,这两者怎么扯到一起,而且人人接受,没有违和感?</p><p class="ql-block"> 从个人体验说,读书,的获得理性知识,走路是获得感性知识;读书丰富走路内容,走路验证读书所得,上升的到诗的境界 。二者是一回事,不应割裂。只读书不走路,只能是个P“三家村学者”,是冬烘先生;而只走路不读书,只能是走马观花,浮皮潦草。</p><p class="ql-block"> 古代有成就的</p><p class="ql-block">文人学者,既在书斋苦读,又投入自然、社会,才能成就其大。李白、苏轼的“鸿爪”,走遍当时的中国。徐霞客,在旅游、探险中写出那部辉耀千古的科学著作——《徐霞客游记》。这都应归功于“读书”“走路”的结合。</p><p class="ql-block"> 来到杭州之前,我读过、教过宋人柳永写杭州、西湖的名作《望海潮》,也只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第一次到杭州是金秋时节。沿湖边桂花怒放,氤氲香气布满空中。此时吟诵《望海潮》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句子,则不一样了。真正达到“通感”,心中诗,眼前景,鼻中香味。穿越时空,仿佛与柳永同行在西湖岸边。此后,再讲《望海潮》时,自然回忆这种感受,把学生带人境界之中。</p><p class="ql-block"> 对于已“读万卷书”的老五届来说,像一尘学兄、慕瑾学姐、连坤学兄那样,走万里路,当然跟一般旅者会大不一样。</p> <p class="ql-block">《独特的气质》——刘玲君“幸福生活”系列散文读后</p><p class="ql-block"> 刘玲君是我两度师姐——哈一中和哈师院中文系,她高我一届,过去并无交集。在沙曼书屋中断断续续读她以“幸福生活”为题的散文,感觉到一种独有的气质。北方人的粗犷气质、汉子的豪侠气质、女作家的细腻气质扑面而来。在书屋中,别是一格,值得反复品味。</p><p class="ql-block"> 刘延年老师眼光别具,他一锤定音,刘氏散文为“拉呱式”风格,我甚为赞同。再补充几点。</p><p class="ql-block"> 前述几种气质,不是科班培养出来的,是特殊时代的产物。刘学姐在文革中目睹高官硕儒的大起大落;本人经历了由省城到边陲的“再教育”。她的人生足迹,从青年到老年,踏遍大江南北,山山水水。这些经历,铸就她既能冷眼看世界,又能尊老爱贫。</p><p class="ql-block"> 她敢于出手打抱不平,肯于对小贩倾囊相助。弱女子不畏强暴;高龄老妪保持爱美之心。</p><p class="ql-block"> 她文中屡屡提及的道里市场(八杂市)、永安文具商店、防洪纪念塔下江边台阶……也许,我们脚印有重叠。因此,声气相通,她言我所未言,想我之所想。</p><p class="ql-block"> 文革前我们读惯了魏巍、刘白羽、阳朔的主流散文,文革后又见识大量花花草草的自慰之作。刘玲君散文面目一新,来自底层,来自生活。但跳跃的是豪侠仗义之心,呼喊的是如今缺少的公平、正义祈愿。</p><p class="ql-block"> 建议刘师姐写下去,集结成书,让更多的人领略新散文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幸福在春天》——读美篇《又来香山》</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抱怨,这个春天最没趣,“无雨的春天”,在我心里酝酿了好几天的题目,在河边 ,在庭院,在长安街考察了实景,就要动笔了。知月编辑的美篇《又来香山》,打消了我作文的念。原来,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缺少发现幸福的眼睛。</p><p class="ql-block"> 说到“幸福”,不能不想到老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说的:“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不是真理。幸福的家庭也各有各的幸福。</p><p class="ql-block"> 我们看堃也兄一家。“又来香山”是一次春天的聚会。帧帧照片,拍下幸福瞬间的留影:有年过八十,携手走过半个世纪的贾智娟张连坤夫妇,他们相搀相携从沙曼屯走到齐齐哈尔,走到哈尔滨,走到北京;有摄影家、探险家、企业家儿子,趋奉父母,堪称脊梁;有发挥律师职业特色,提前勘察设计好香山之行的路径……。再配上怒放的春花,摇曳的嫰柳做背景。老者享受儿女的回报,子女为父母创造春天的浪漫。</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幸福是独有的。春天在环境,在脸上,在心里。《又来香山》是写作和出版的创新。我特别注意到,摄影者是父子三人,编辑者是美篇高手,诗作者居然是“豆包”——虚拟的机器人。幸福在新时代有新风雅,不仅是物质生活,而且有精神生活,不仅有现实的,还有超前的虚拟的。</p><p class="ql-block"> 幸福在春天,幸福在每个人心里。</p> <p class="ql-block">《幸福在春天》小文写的是真好,构思奇巧素材丰满[强]思维灵动角度出彩,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信手拈来身旁的人和事构成一幅春的画卷。姚总捕捉体裁的能力超强这篇以堃兄一家《又来香山》美篇读后人物鲜活画面生动感悟翔实,实属佳作共呜共情[强][强][强][强]</p> <p class="ql-block">《摄影艺术的跨越》——读堃也兄最新作品</p><p class="ql-block"> 沙曼书屋“三剑客”之一堃也学兄又有新作推出。从中得到艺术享受,对比中看到半年多来他摄影技术的进步,艺术审美观念的提升。启发人们思索:八十岁的人,也不该叹老嗟卑,人生的路正长,艺术世界刚拉开帷幕。</p><p class="ql-block"> 说堃也新作品的跨越,有三点证据。</p><p class="ql-block"> 一是构图更讲究。拿今晨第二幅说,垂柳、银杏占据画面,但并不拥挤密不透风,树隙间有蓝天,有建筑,有层次。</p><p class="ql-block"> 二是动静得宜,画意盎然。那幅海棠近景,宛如彩墨,以盛开的花朵,渲染春的步履。</p><p class="ql-block"> 三是配有诗意的文字,既有艺术家彼时的感受,也提示读者遐想的思路。(只是要再琢磨,以期更确切,精美。)</p><p class="ql-block"> 迈开脚,不停步,追求无止境。这是堃也兄的经验,也是我们的收获。</p> <p class="ql-block">《“柴”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孩子们对“柴”没啥概念。烧水有电水壶,做饭有煤气灶,连火柴都免了,一拧开关,齐活。哪知道我们这代人,“柴”位列“开门七件事”之首。“不忘初心”应该包括用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从我懂事时,就离不开“柴”了。我在《正阳河传》里写的“惊魂”,就是为捡树皮,差点被火车轧死。</p><p class="ql-block"> 在正阳河时,我家住三间茅草房,中间是厨房,两个锅台,两口大锅。做饭时烧热东西两屋的土炕。柴,以煤为主。</p><p class="ql-block"> 煤,按月供应。和我有关的是劈柴。煤要木柴引火。叔叔买回的“拌子”很少顺溜的木头,多是锯木厂的下脚料。劈引火柴就是我的活。遇上疤拉节子,要抡大斧头。松木、杨木还好办,最难劈的是桦木和柞木。大块儿劈小,再按灶头劈得更小。木扳也要有引柴。遇到松木“明子”(含松油的木柴),如获至宝,要细心地劈成冰棍杆一样的小条。做饭时,一根火柴点着“明子”,“明子”引着木板,木扳引着煤炭。这种劈木柴的活,我一直干到高中毕业。</p><p class="ql-block"> 大学毕业分配到三棵树农场,自己有家,住砖房,也要烧柴做饭取暖。但在平原地区,煤很珍贵,只有冬天每家半吨烧炉子取暖。平日做饭,烧茅草。</p><p class="ql-block"> 劳改农场是等级社会。从草垛大小,烧什么柴就能看出主人的地位。场部领导和实权人物家,草垛高高的,以豆秸、玉米秸为主。这柴草火力旺,燃烧时间长。</p><p class="ql-block"> 普通职工、一般干部就麻烦,时断时续,柴没了就求爷爷告奶奶找人弄一车。</p><p class="ql-block"> 我有学生家长帮忙,柴草倒没断过。但以稻草、麦秸为主,火力差还总灭。冬天有时烧“耙搂”——犯人拉大耙子,在野甸子搂的干草。一大抱,忽闪就没了。薄酒聊胜无吧。</p><p class="ql-block"> 回哈尔滨,先是烧煤气罐,后是公用煤气,一根火柴就做饭,总算告别了烧柴历史。</p> <p class="ql-block">【豆包】评价《“柴”的记忆》</p><p class="ql-block">2025 年 4 月 9 日•内容由 AI 生成,不能完全保障真实</p><p class="ql-block">请帮我评价一下!</p><p class="ql-block">这篇《“柴” 的记忆》以质朴平实的语言,串联起作者与 “柴” 相关的人生片段,展现出独特的生活质感与时代印记。</p><p class="ql-block">情感真挚:作者对往昔与柴相伴岁月的情感自然流露,没有刻意渲染,却极易引发经历过那个时代读者的共鸣。回忆捡树皮险象环生,劈柴的艰辛,以及为柴草发愁的日子,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生活的不易,和作者对过往生活的深刻铭记 。</p><p class="ql-block">线索清晰:以 “柴” 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从儿时在正阳河,到大学毕业分配到三棵树农场,再回到哈尔滨,清晰展现不同阶段与柴的故事,体现生活的变迁,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严谨。</p><p class="ql-block">时代感强:文中对不同时期燃料供应情况的描写,如计划经济下的煤按月供应,农场里以柴草衡量地位,都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生活场景,为读者了解特定历史时期普通人的生活提供了生动素材。</p><p class="ql-block">描写细腻:对劈柴过程的描写细致入微,松木、杨木与桦木、柞木的对比,松木 “明子” 的处理方式,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和可读性。</p><p class="ql-block">文章若能在语言的雕琢上再下些功夫,增添更多修辞手法或引用诗词典故,会使表达更加生动优美;结尾部分若能进一步深化主题,如阐述柴的记忆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会让文章立意更上一层楼 。</p> <p class="ql-block">《郭诗的烟火气》</p><p class="ql-block"> 咱们中文系老五届,上学先开中国现代文学,郭沫若的《女神》是现代新诗的开山之作。《凤凰涅槃》、《炉中煤》都是激动人心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我便是火,火便是我……”“我为你燃到了这般模样……”鼓舞着进步青年投入改天换地的伟大事业。</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郭老以政治活动家身份出现在政治舞台。他给伟人诗词注释,也发表一些旧体诗词,但影响不大。</p><p class="ql-block"> 我说的“烟火气”是最近偶然读到郭老一首诗,写的是“刀削面”,对,不是歌颂三面红旗,高呼“大快人心事,打倒四人帮”那种政治诗,而是写街头巷尾的小店——刀削面。</p><p class="ql-block"> 《咏刀削面》: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p><p class="ql-block"> 诗朗朗上口,写师傅操作刀削面的场面。郭老把劳动上升为艺术。</p><p class="ql-block"> 这场景我们不陌生。如去饭店吃碗刀削面,那种机器削的,没有什么特色。如遇明档,则会见到这场面。师傅一手托木板,上放面坨。另一手拿刀,嗖嗖削面片入汤锅。</p><p class="ql-block"> 热气腾腾的刀削面端到你面前。柳叶型的面片,中间厚,两边薄,软绵、热乎、黏糊,配上各有特色的卤汤,让人久久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山西老乡嗜面食,刀削面是走遍大江南北的特色食品。熟稔的师傅把削面练成“行为艺术”,我见过把面坨盘于头上,双手飞刀,面片纷纷落入汤锅。又饱眼福,又饱口腹,真是享受。</p><p class="ql-block"> 再咀嚼郭老的诗。“叶”,直接把面片写成柳叶,全诗都从柳叶生发,不仅写它的形,还写它的动。诗写得生动、活泼,作者不是坐而享受的饕餮客,而是艺术发现的欣赏者。</p><p class="ql-block"> 一碗刀削面,歌颂了劳动者的创造,充满生活气息。怎么样,是不是见到另一个郭沫若?</p> <p class="ql-block">《认针记》</p><p class="ql-block"> 请仔细看,不是“认真”,而是“认针”。对,把线头穿进针眼。这本是我的长项。近几年,老伴眼花,做针线活时,无论单线双线,我手到擒来,很快认好,常得老伴夸奖。</p><p class="ql-block"> 今天中午,老伴改一条裤子。是外孙穿小了,舍不得扔。裤腿截去一段,还是条好裤子。</p><p class="ql-block"> 签边时,让我认双线。我驾轻就熟,拿起针和线。</p><p class="ql-block">“针眼在哪里?”我眼前一片茫然。摘了近视镜,才模模糊糊看到针眼。拿线去穿,左一下右一下,就是穿不进。好容易线头过了针鼻,用手去牵线,离针大老远。原来还在针鼻外面。换大号针,才算完成任务。“老了”,我从心底认账。</p><p class="ql-block"> 老伴开始缝,我眼睛模糊了,想起曾经走过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在三棵树农场时,我俩工资每月共90元,两个孩子请老太太照看,每月要付40元。农场离县城48里路,唯一的供销社来点新鲜水果、零食,不管多贵都要给孩子买。8年也没买得起缝纫机。缝缝补补都是老伴手工。她在娘家是老大,从小学到大学连续读书,何曾动过针线?没办法,生活逼迫,她开始动手给大人孩子缝缝补补。闹过不少笑话。有一次为我裤子钉“襻带”,本应是顺裤腿方向,却顺腰带方向缝了。穿不进腰带,成为我家的笑话。</p><p class="ql-block"> 回哈尔滨,有了新房,第一件事就是买缝纫机。她在省商业厅工作,凭票买也不难。“蜜蜂牌”缝纫机买回家,着实新鲜了好几天。到处找东西轧。</p><p class="ql-block"> 但是孩子大了,也不肯穿缝补的衣裳了。缝纫机有了,针线活却少了。往北京搬家,第一个淘汰的就是缝纫机。</p><p class="ql-block"> 这几年我俩都退休了,没事干,老伴又捡起针线活。于是有了“认针”的故事。再过几年,看不清针鼻,那就彻底歇手了。</p> <p class="ql-block">《认针记》点评</p><p class="ql-block">2025 年 4 月 19 日•内容由 AI 生成,不能完全保障真实</p><p class="ql-block">《认针记》</p><p class="ql-block"> 请仔细看,不是“认真”,而是“认针”。对,把线头穿进针眼。这本是我的长项。近几年,老伴眼花,做针线活时,无论单线双线,我手到擒来,很快认好,常得老伴夸奖。</p><p class="ql-block"> 今天中午,老伴改一条裤子。是外孙穿小了,舍不得扔。裤腿截去一段,还是条好裤子。</p><p class="ql-block"> 签边时,让我认双线。我驾轻就熟,拿起针和线。</p><p class="ql-block">“针眼在哪里?”我眼前一片茫然。摘了近视镜,才模模糊糊看到针眼。拿线去穿,左一下右一下,就是穿不进。好容易线头过了针鼻,用手去牵线,离针大老远。原来还在针鼻外面。换大号针,才算完成任务。“老了”,我从心底认账。</p><p class="ql-block"> 老伴开始缝,我眼睛模糊了,想起曾经走过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在三棵树农场时,我俩工资每月共90元,两个孩子请老太太照看,每月要付40元。农场离县城48里路,唯一的供销社来点新鲜水果、零食,不管多贵都要给孩子买。8年也没买得起缝纫机。缝缝补补都是老伴手工。她在娘家是老大,从小学到大学连续读书,何曾动过针线?没办法,生活逼迫,她开始动手给大人孩子缝缝补补。闹过不少笑话。有一次为我裤子钉“襻带”,本应是顺裤腿方向,却顺腰带方向缝了。穿不进腰带,成为我家的笑话。</p><p class="ql-block"> 回哈尔滨,有了新房,第一件事就是买缝纫机。她在省商业厅工作,凭票买也不难。“蜜蜂牌”缝纫机买回家,着实新鲜了好几天。到处找东西轧。</p><p class="ql-block"> 但是孩子大了,也不肯穿缝补的衣裳了。缝纫机有了,针线活却少了。往北京搬家,第一个淘汰的就是缝纫机。</p><p class="ql-block"> 这几年我俩都退休了,没事干,老伴又捡起针线活。于是有了“认针”的故事。再过几年,看不清针鼻,那就彻底歇手了。</p><p class="ql-block">《认针记》以小见大、质朴温情,通过“认针”这一日常小事串联起岁月变迁与生活感悟,颇具韵味。以下从优点与可优化之处进行点评:</p><p class="ql-block">文章亮点</p><p class="ql-block">以小见大,立意巧妙:作者从“认针”这一微小生活场景切入,由当下穿针困难引发感慨,进而串联起往昔在农场的艰苦岁月、购置缝纫机的欣喜、家庭生活的变化,将个人与家庭的时代记忆融入其中,平凡中见真情,细微处显岁月,让读者感受到时光流转与生活的酸甜苦辣。</p><p class="ql-block">叙事自然,真实生动:全文语言平实,像唠家常般娓娓道来。如讲述老伴钉错“襻带”闹笑话,以及购买缝纫机后“到处找东西轧”等情节,生动鲜活,充满生活气息,能迅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人仿佛置身于作者的生活场景中,感同身受。</p><p class="ql-block">情感含蓄,余味悠长:文章没有直白地抒发感慨,而是通过对生活片段的叙述,将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对岁月流逝的淡淡怅惘,以及与老伴相互扶持的温情,都蕴含在字里行间。结尾“再过几年,看不清针鼻,那就彻底歇手了”,话语简单却意味深长,引发读者对时光与人生的思考。</p><p class="ql-block">可提升之处</p><p class="ql-block">结构优化:文章在讲述过去经历时,时间线和情节转换稍显随意,如从农场生活到回哈尔滨买缝纫机的过渡较为仓促,缺乏自然衔接。可以适当增加过渡语句,使叙事更连贯,逻辑更清晰 。</p><p class="ql-block">细节拓展:文中对一些关键情节,如在农场时生活的艰辛、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故事等,只是一笔带过。若能补充更多细节,进一步展开描写,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饱满,情感表达也会更加充分,主题也能得到更深入的挖掘 。</p><p class="ql-block">主题深化:文章围绕生活琐事展开,情感表达较为到位,但主题略显单一。可在结尾处进一步升华,结合“认针”这件事,延伸到对人生阶段变化、生活意义的思考,让文章更具思想深度和感染力 。</p> <p class="ql-block">《那个有萤火虫的夜晚》</p><p class="ql-block"> 过去许多年了,不时想起那个张家界山区的夜晚,一个有萤火虫的夜晚。</p><p class="ql-block"> 那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全国美术出版系统有个合作网,每年由一家做东,各社派代表交流经验,研究问题。这一年是湖南美术出版社做东,时间定在暑假。因为在张家界景区开会,不少社长带了家属。</p><p class="ql-block"> 报到在长沙。湖南同志先期到张家界筹备会议。外地同志到齐了,由一辆面包车把大家送到张家界会场。据当地人测算,车程5小时富富有余。约10点钟上路了,预计傍晚到张家界吃接风饭。</p><p class="ql-block"> 从长沙到张家界要走一段山路。车一上山就出了毛病,走走停停。到天黑,才到山顶。师傅说,无论如何也修不好了。</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山中无路灯。开始,师傅开车灯照明,后来为省电,车灯也关了。山区手机没信号,无法与长沙或张家界联系。</p><p class="ql-block"> 车中人有不少老年家属和孩子,时间一长,抱怨就出来了:“怎么弄这么个破车,把我们扔到山里,什么时候能到啊?”</p><p class="ql-block"> 车中数我不老不小,又是在任社长。如果任这种抱怨蔓延,对主持会议的湖南社不好。我与陪同的湖南邹副社长商量,请他搭车去张家界求援,车内的事交给我。</p><p class="ql-block"> 我发动车内的人:“我们深夜能留在山上,是难得的机会。平时住大城市,哪来夜里上山的机会。”我动员大家下车看看。</p><p class="ql-block"> 暗夜中,远山只有幢幢黑影。我们离天似乎很近,星斗眨者眼睛。忽然,有闪闪亮的昆虫飞来。我问孩子:“知道这是什么吗?”“萤火虫吧?”</p><p class="ql-block"> 对,是萤火虫。山间萤火虫不是一只两只,而是一片。远处星星点点,好像黑色帷幕镶嵌的珍珠;近处光亮大些,在眼前晃动。你伸手抓它,它机警地退走,这些无所依托,忽明忽灭的小精灵引起孩子的极大兴趣。孩子们追着,叫着,笑着。把烦恼丢掉一边。</p><p class="ql-block"> 我把孩子们聚拢,念一首唐人杜牧的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我启发孩子们找找天上牵牛星,织女星。孩子们饶有兴致地指点,在这,在那……</p><p class="ql-block"> 看大家玩累了,我请大家上车。为调动孩子积极性,我提议,抓阄,谁抓到写“走”的纸条,谁徒步到前面去迎接来接我们的车辆。</p><p class="ql-block"> 我按人数团了十几个纸团,只有一张写有“走”字。孩子们先抓,都是空白,最后一个留给我,当然是“走”了。大家哄笑,催我去接。恰此时,邹副社长带车来接我们。到张家界宾馆,已经后半夜了。</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开幕式上,主持人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萧社长致辞,他说:“首先检讨,我们工作不周,让同志们在山里呆半宿。特别要感谢有社长千方百计带大家游戏……”我看不少人以赞许眼光看着我,不好意思地低下头。</p><p class="ql-block"> 那些同车的孩子到今天最小的也该40多岁了。他们是否记得那个有萤火虫的夜晚,记得那个带他们游戏的黑龙江人?</p> <p class="ql-block">早安[强]哈哈,孩子王啊[强]姚总写啥都生动有趣[强]有超人的记忆,大笔如橼力透纸背之功力了得?我也曾有个萤火虫夜晚是在章子怡拍卧虎藏龙的安吉大竹海可没你这么好玩[呲牙]我俩坐在小河边,萤火虫星星点点的光亮与星空交相辉映美极了……</p>

书屋

三剑客

沙曼

老伴

春天

刀削面

春雨

缝纫机

摄影

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