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伴我扬州行

anda

<p class="ql-block">  古时候镇江、扬州隔江相望,那时候没有桥,从镇江去扬州,要坐船,渡口就是西津渡。 中国润扬长江公路大桥,主跨1490米,从镇江到扬州的直达途中,乘车人通常会通过润扬大桥。润扬大桥是连接江苏省镇江市和扬州市的重要桥梁,全长35.66公里,桥面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这润扬大桥的名字,就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功底和高超的艺术修养。这润字,一方面,有润泽,滋润,润滑,润通之意;另一方面,镇江古称润州,至今仍有润州区,因此可以代表镇江。这样,润扬二字,既代表了桥两端的地名,又能使扬州得到长久的滋润,真是绝顶聪明智慧之神来之笔。第二次到扬州,选择润扬公路大桥,从镇江直奔而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江天勝境</b></p> <p class="ql-block">  瘦西湖风景区位于扬州城区,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是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和精华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湖上园林群犹如一幅国画长卷,南方秀美和北方雄伟的景观在这里融合,给人带来了无尽的惊喜。瘦西湖不仅拥有自然之美,也有浓厚的文化积淀。它是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见证了河运的繁荣和历代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不论是乘船游览,还是欣赏湖上的传统戏曲演出,都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清代康熙、乾隆两位帝王的六次南巡,为瘦西湖增添了独特的风貌。无数文化名人如李白、杜牧、苏轼、朱自清等,都曾为瘦西湖的美景赞叹不已,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烟花三月下扬州”、“绿杨城郭是扬州”,这些名言佳句更是为瘦西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  熙春台是扬州市历史建筑,重建于1988年,瘦西湖二十四桥景区复古建筑代表,现代风景园林大师吴肇钊代表作,位于瘦西湖水向北转折处,</p><p class="ql-block"> “熙春”两个字是取自老子《道德经》中的“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熙熙”有和乐的意思。历史上这里是二十四景之一的“春台明月”,也称“春台祝寿”,相传乾隆在此为母亲祝寿。</p><p class="ql-block"> 主楼坐西朝东,上下两层,面阔五楹,前有抱厦,四面有廊,飞檐翘角。熙春台两翼附属建筑呈“八”字形,南翼为湖石假山和复道,假山置小亭;北翼以曲廊与十字阁相接。十字阁碧瓦朱柱,四面为廊。</p> <p class="ql-block">  在熙春台的楼台右侧,立有一座汉白玉石碑,镌刻毛泽东手写的杜牧诗:</p><p class="ql-block">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p><p class="ql-block">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十四桥</b></p> <p class="ql-block">  二十四桥位于熙春台北侧,桥形似玉带,是一座由山涧栈道、单曲拱桥、三折平桥和吹箫亭相连而成的组合桥。山涧栈道由黄石垒成,雄浑古朴。</p><p class="ql-block"> 单曲拱桥为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此桥还融入了与二十四节气相对应的设计元素,如桥长24米,宽2.4米,栏杆24根,上下各24级台阶,与二十四对应。栏板上彩云追月浮雕桥与水衔接处巧云状湖石堆叠,周围遍植馥郁丹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桥因杜牧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而得名。而人们花了1000多年的时间来论战"二十四桥之名的来历",这不能不说是瘦西湖备受关注的结果。是二十四个歌女于月明之夜在此吹箫,还是诗人登高远眺时,感慨水路密布的扬州城古桥之多?对此,至今没有一个定论。也有传说,乾隆帝下江南路经扬州,见一小桥横卧水面,但无名,于是说:"我们一行23人,就叫二十三桥吧。"随行一妃子却回道:"应为二十四桥。"因为她已经怀上了龙种,乾隆听罢,龙颜大悦,于是赐名二十四桥。</p> <p class="ql-block">  瘦西湖里有座大白塔,相传在1764年,乾隆皇帝第六次坐船游览扬州瘦西湖。从水上看到五亭桥一带的景色,不由遗憾的说 :“只可惜少了一座白塔,不然这里看起来和北海的琼岛春荫就像极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财大气粗的扬州盐商即花了十万两银子跟太监买来了北海白塔的图样,当晚连夜用白色的盐包堆成了一座惟妙惟肖的白塔。第二天,乾隆见了,大吃一惊,得知了原委后,连连感叹“扬州的盐商真的是太有钱了啊!”这就是在扬州流传至今的“一夜造塔”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扬州瘦西湖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园林群景色怡人,融南秀北雄为一体,瘦西湖早在清代康乾时期即已形成基本格局。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有一词语专属扬州——绿杨城郭,便指的是扬州瘦西湖一带秀美景致,展现了扬州城园一体、园林甲于天下的美色。‌</p><p class="ql-block"> 此词为清初文坛领袖王士禛所创造,他在康熙元年六月,召集名士泛舟北门外的红桥,并首赋‌《浣溪沙》三阕,其中一句“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成为了“绿杨城郭”的来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五亭桥上</b></p> <p class="ql-block">  五亭桥上建有极富南方特色的五座风亭,挺拔秀丽的风亭就象五朵冉冉出水的莲花。亭上有宝顶,亭内绘有天花,亭外挂着风铃。五亭桥的桥墩由 12 大块青石砌成,形成厚重有力的“工”字型桥基。清秀的桥身和沉雄的桥基,两者能搭配得如此和谐的答案就在桥洞。</p><p class="ql-block"> 五亭桥的桥身由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卷洞组成。空灵的拱顶卷洞配上敦实的桥基,桥基在直线配上桥洞的曲线,加上自然流畅的比例,就取得了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评价 :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是芦沟桥,最具艺术美的桥就是扬州的五亭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五亭桥上观美景</b></p> <p class="ql-block">  在长达千年岁月里,瓜州不仅是重要的渡口,而且还是水陆驿站。这里曾是古代漕运的重要枢纽,这里曾是鉴真大师东渡日本传播中华文化的出发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传说也发生在这里......千百年来,这里先后留下了200多位文人骚客的千古诗篇...... 从清道光三年(1823年)起,由于长江流向北移,冲刷扬州段江岸。瓜洲镇开始发生坍陷。为挽救城池,当地百姓修筑大坝,填埋石料,但江水滚滚,无法阻挡,在持续了近200年的抗争后,瓜洲古镇终于全部坍入江中,昔日的繁华街市付诸江流。</p> <p class="ql-block">  在长江北岸瓜洲一带不断坍塌过程中,长江的南岸却在持续淤涨。原本位于长江中的金山寺,最终神奇地与镇江陆地连接在了一起。清末时期,瓜洲百姓在原城西北四里铺,重建起新家园,继续担当着沟通长江南北交通的重任。直到1912年,随着津浦铁路通车,中国南北交通的重点移至南京浦口镇。从此,瓜洲失去了中国地理和历史上著名的漕运枢纽地位。上世纪70年代中期,瓜洲船闸改建成节制闸和船闸双闸合一的水利枢纽。为满足人们寻幽访古的需求,围绕古渡主题配套建设了“古渡公园”,众多游客纷至沓来,这里先后接待过93个国家的7位总统及89位部长级贵宾。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漫步渡口遗址公园,一座高耸的“银岭塔”映入眼帘,该塔曾为灯塔,为航行在长江与运河间的船只引航。园内树林葱郁,历史遗迹分布其间。古渡遗址、御碑亭引人遐思。沿小径前行,见有锦春园、诗廊、园中园等景点,与古运河风光带连成一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镇水鉄犀</b></p> <p class="ql-block">  镇水铁犀——康熙年间,黄河夺淮,致江淮水患频发。为镇住“水妖”,康熙四十年(1701年),从淮河下游至入江处,以生铁铸十二动物,即“九牛二虎一只鸡”。其中“九牛”分别置于涟水、洪泽、高良河、高邮、邵伯等地。后因瓜洲江堤年年坍塌,遂将原卧于邵伯湖的铁牛移到瓜洲小南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小南门与铁牛皆沉没于长江中。此牛乃2020年7月重铸。</p> <p class="ql-block">  瓜洲古渡是国家水利风景区,位于扬州市古运河下游与长江交汇处,距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市中心15公里,润扬公路大桥、镇扬汽渡、扬州港与其毗邻相接,镇江金山寺与园区隔江相对。</p><p class="ql-block"> "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千年古渡,胜境犹存,唐代高僧鉴真从这里起航东渡日本,康乾二帝及历代诗人墨客途经瓜洲,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民间传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古渡遗址、御碑亭、沉箱亭已成为中外宾客寻幽探古的佳处。</p><p class="ql-block"> 园区滨江邻河,四面环水,树林葱郁,四季有花,楼台亭榭参差有致,历史遗迹分布其间,堪称"古渡明珠,江滨宝石"。</p> <p class="ql-block">  伊娄运河(也叫瓜洲运河),北起高旻寺,南至瓜洲长江口,长约12公里。它处于淮扬运河扬州段的南端,已有近1300年的历史。瓜洲运河的开凿,缩短了漕船的线路,是大运河南下入江的交通要冲。故瓜洲虽弹丸之地,却能“瞰京口,接建康,际沧海,襟大江”,逐渐成为南北襟喉。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瓜州古渡观潮亭</b></p> <p class="ql-block">  所谓瓜洲,最初是长江流沙冲积而成,随江潮涨落时隐时现,《水经注》说:“汉以后,江中涨有沙碛,形如瓜,故名瓜洲。”也有人叫瓜步或瓜埠。晋朝开始露出水面,成为长江中四面环水的沙洲,也因此逐渐形成渔村、集镇。此后由于泥沙淤积,到唐代中期已经与北岸陆地相连,成为长江北岸的渡口。开元年间,齐浣开伊娄河二十五里,连接原有运河,从扬子津南至瓜洲通长江,从此瓜洲作为南北向运河与东西向长江十字形黄金水道的交汇点,漕运与盐运要冲,帆樯如织,南来北往,每年过往船只达百万之多,所经过的各地商旅更是不计其数,瓜洲也迅速发展为江边巨镇,唐末时渐有城垒。此后,长江主航道逐渐南移,瓜洲与京口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近。由此可见,瓜洲古渡在过去历史和地理的重要。</p> <p class="ql-block">  瓜洲是历史文化名镇,始于晋,盛于唐。地处长江北岸、古运河入江口,是历代联系大江南北的咽喉要冲,素有“江北重镇、千年古镇”之称。北望扬州市,南与镇江市隔江相望。</p><p class="ql-block"> 瓜洲历史底蕴深厚,文化积淀颇丰,文物荟萃,人杰地灵,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又适逢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在境内建设,瓜洲古渡开发呈现灿烂商机。</p> <p class="ql-block"> 瓜洲古渡,这个渡口最壮怀的事件应数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的起航,是历史的真实。鉴真,俗姓淳于,扬州人,日本常称之为“过海大师”、“唐大和尚”。公元742年,日本留学僧荣睿、普照到达扬州,恳请鉴真东渡日本传授“真正的”佛教,为日本信徒授戒。当时,大明寺众僧"默然无应",唯有鉴真表示"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遂决意东渡。此后历尽千辛万苦,不辱使命,先后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他带去了大量书籍文物,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极大的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古渡公园内有亭翼然,取王安石“京口瓜州一水间”诗句命名。</p> <p class="ql-block">  《泊船瓜洲》以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将扬州、镇江两个地理位置相近的地方,描绘成了一幅充满诗意和深情的画卷。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王安石的文学才华,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不舍。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或许也应该像王安石一样,时常回望自己的故乡,感受那份来自心底的温暖和力量。</p> <p class="ql-block">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更是将诗人的思乡之情推向了高潮。春风带来了生机和绿意,让江南的岸边变得生机勃勃。然而,这一切的美景在诗人眼中,都显得那么遥远和陌生。他心中所想的,只是那轮明月何时能照亮他回家的路。这种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期盼,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p><p class="ql-block">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虽然存在争议,但无论是王安石应召赴京还是第一次罢相还金陵时所作,都反映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不舍。这种情感并非一时兴起,而是贯穿了王安石的一生。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和变故,但无论身处何地,他都始终无法忘怀那个养育他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碑廊</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孟浩然与王安石雕塑</b></p> <p class="ql-block">  名渡必有名诗。中国历代著名诗人,如李白、白居易、张若虚、王安石、苏轼、陆游、杨万里等,都在瓜洲留下了诗词歌赋。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描写瓜洲的诗词有近万首,因此瓜洲也被誉为“诗渡”。在这些石块上,设计师用摩崖石刻的形式,精选了部分瓜洲诗词进行展示,形成具有瓜洲特色的诗渡文化。</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众多的诗人纷纷在此留下吟诵瓜洲古渡的诗篇。有人统计过,1800多年来,共有183位有名有姓的文学名家为这个小小的古渡留下了270多首直接颂唱瓜洲的诗词, 这在中国所有的古渡中极为少见,甚至是唯一的。瓜洲古渡因此享有“诗渡”的美名;瓜洲,也成为千年的诗渡。</p> <p class="ql-block">  作为南北交通枢纽,历代文人名士均留下不朽诗作。白居易之“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张祜之“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王安石之”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均是千古流传的名句。此外还有李白、王安石,鉴真、白居易、苏轼、陆游、杨万里、文天祥、康熙、乾隆、阮元、王士祯等都有关于瓜洲的脍炙人口的诗篇。而明代通俗小说家冯梦龙白话小说集《警世通言》中名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又为瓜洲增添神秘色彩,成为中外宾客寻幽探古的佳处。</p> <p class="ql-block">  在陆游的诗词中,瓜洲渡是作为重要的关津要隘“出场”的。他有一首《送七兄赴扬州帅幕》,其中有“初报边烽近石头,旋闻胡马集瓜洲”。作为一名爱国诗人,瓜洲一直在陆游心中,时时刻刻在关心着、注视着瓜洲古渡。因为这里长期是南宋抗金的重要战场。淳熙十三年(1186年),62岁的陆游写下《书愤》一诗,诗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之句。陆游所追述的,是当时宋朝军队在东南瓜洲渡和西北大散关两处军事要塞击败金兵之战。当时瓜洲古渡大军压境、城池欲摧的惊心动魄,冬夜乘战船追击仇寇的快意豪情,渴望收复故土而不得的失望忧愤……至今人们仍可从诗句中追寻到当时的战场气氛,瓜洲渡是他铭刻在心不可磨灭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白居易走后,张祜最后来到了瓜洲,并且留下了一首《瓜洲闻晓角》:“寒耿稀星照碧霄,月楼吹角夜江遥。五更人起烟霜静,一曲残声遍落潮。”其诗风可见沉静、浑厚、隐逸之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郑成功《出师讨满夷自瓜洲至金陵》</b></p> <p class="ql-block"><b> 夜过瓜洲</b></p><p class="ql-block"> 清代 . 袁枚</p><p class="ql-block"> 霜雁一声语,烟江两岸秋。</p><p class="ql-block"> 芦花三十里,吹雪满船头。</p><p class="ql-block"> 我欲乘潮去,孤帆夜不收。</p><p class="ql-block"> 苍茫云树外,明月出瓜洲。</p> <p class="ql-block">  扬州地处京杭大运河要冲,是名副其实的水运枢纽,自隋炀帝以来,便是一座为文人墨客所称道的城市。当这座有文化底蕴的城市繁华,与一个诗歌创作的巅峰时代相遇,必然会爆发出耀眼的火花。于是,众多诗人把聚会地点约定在扬州,这其中令人瞩目的,自然也包括刘禹锡和白居易的扬州之约。</p><p class="ql-block"> 刘禹锡与白居易同年,作为中唐时期知名诗人,他们很早便有诗书往来,有据可查的诗文唱和多达百余首。但他们的真正相逢,却是55岁时共同奔赴的扬州之约。彼时,白居易离任苏州回长安,刘禹锡卸任和州返洛阳,二人相约于扬州会面。这场半月有余的老友初逢,碰撞出了千古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耀眼火花。刘禹锡对于扬州的钟情,最令他难忘的,大抵便是他与白乐天携手同登栖灵塔、共游瘦西湖,所以才成就出这场光彩熠熠的诗酒酬唱。</p><p class="ql-block">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p><p class="ql-block"> (唐 . 刘禹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p><p class="ql-block">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p><p class="ql-block"> 沈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p><p class="ql-block">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p><p class="ql-block"> 同乐天登栖灵寺塔 </p><p class="ql-block"> (刘禹锡·唐 )</p><p class="ql-block"> 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阑干。</p><p class="ql-block"> 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与梦得同登栖灵塔 </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唐)</p><p class="ql-block"> 何楼何塔不同登,半月悠悠在广陵,</p><p class="ql-block"> 共怜筋力犹堪在,上到栖灵第九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春江花月夜艺术馆</b></p> <p class="ql-block">  张若虚是扬州人,生活于初、盛唐间,唐中宗神龙(705-707)年时就因“文词俊秀”而“名扬于上京”;唐玄宗开元初,又与贺知章、张旭、包融结为“吴中四士”。四人都是江浙人,这一带古代也叫吴中,故称为“吴中四士”。四人中贺知章、张若虚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张旭是书法家,也是诗人,包融所传诗不多。“四士”性格狂放,诗多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唐诗从初唐到盛唐过渡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  张若虚纪念馆 以张若虚所处的初唐时代为切入点,利用与其并称“吴中四士”的贺知章、张旭、包融,来介绍张若虚。并用时间轴细数自陈后主开始的《春江花月夜》相关诗作及诗人。馆内设有朗诵舞台,可以站在台上结合背景音乐,朗诵这一千古名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张若虚与《春江花月夜》</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纪念馆里陈列的“吴中四士”雕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大明寺</b></p> <p class="ql-block">  大明寺,位于扬州市区西北郊,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p class="ql-block"> 大明寺,因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而得名。1500余年来,寺名多有变化,如隋代称“栖灵寺”、“西寺”,唐代称“秤平”等。清代因讳“大明”二字,一度沿称“栖灵寺”,乾隆三十年皇帝亲笔题书“敕题法净寺”。1980年,大明寺恢复原名。2002年,被評为国家4A级景区。据《旧五代史》载,公元887年,庐州刺史杨行密与宣州刺史秦彦对战时,在此扎营。</p> <p class="ql-block">  鉴真纪念堂位于扬州市古大明寺内,1973年建成,以纪念对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鉴真和尚。由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参照鉴真在日本的主要遗物唐招提寺金堂设计建筑,典雅古朴,保存了唐代的建筑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 前面是门厅,上悬匾额;中间为碑厅,内立横式纪念碑;后为殿堂,按唐代寺庙殿堂的风格建造,堂内正中为鉴真楠木雕像,仿鉴真圆寂前塑造的干漆夹纻像制作而成,神态安详而坚毅。东西两侧壁上是鉴真东渡事迹布画,分别是西安大雁塔、肇庆七星岩、日本九州秋妻屋浦和奈良唐招提寺金堂,向人们展示了鉴真生活和经历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2016年,鉴真纪念堂入选“首批中国二十世纪建筑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栖灵塔”高大雄伟,气势恢宏,南临长江,北倚蜀岗,是当时人们主要的游览胜地……李白、刘长卿、刘禹锡、白居易、高适……等,唐代著名诗人都曾来此,他们登塔赋诗,留下千古绝句 :</p><p class="ql-block"> 如李白《秋日登扬州栖灵寺塔》:</p><p class="ql-block"> 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p><p class="ql-block"> 顶高元气合,标出海云长。</p><p class="ql-block"> 万象分空界,三天接画梁。</p><p class="ql-block"> 水摇金刹影,日动火珠光。</p><p class="ql-block"> 鸟拂琼帘度,霞连绣栱张。</p><p class="ql-block"> 目随征路断,心逐去帆扬。</p><p class="ql-block"> 露浴梧楸白,霜催橘柚黄。</p><p class="ql-block"> 玉毫如可见,于此照迷方。 </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当时李白从南京坐船,第一次来到扬州。</p><p class="ql-block"> 他登上栖灵塔,宝塔高凌苍穹,他仿佛到了天帝所居住的“金台玉阙”,不免感慨,假如得见佛祖,那一定能照耀迷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栖灵塔始建于隋文帝杨坚时代。隋文帝笃信佛教,六十寿辰时,遂诏令全国三十个州修建宝塔以供奉佛祖舍利,栖灵塔便是其中之一。隋与唐初中期是历史上非常辉煌的时期,栖灵塔欣逢盛世,著名诗人李白、高适、刘长卿、刘禹锡、白居易等都曾登临此塔,赏景赋诗,留下千古佳作。物极必反,到了唐朝第十七个皇帝唐武宗时期,因为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私人的原因,发起了大规模的毁佛、灭佛运动。全国寺庙和尚遭到灭顶之灾,一把大火,栖灵塔便成为了焦土废墟。</p><p class="ql-block"> 后来到了宋朝第三个皇帝真宗一代,由僧人募集资金又重修了栖灵塔,塔高七层。可惜到了南宋,栖灵塔年久失修,又倒塌毁圮。此后,栖灵塔再无重建重修,只剩栖灵遗址了。</p><p class="ql-block"> 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政通人和,鉴真大师雕像回归扬州“探亲”,各界人士乃倡议重建栖灵塔。好事多磨,直至1994年栖灵塔终于复建成功,千年之后,这座仿唐四方九层宝塔——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又重新巍然耸立在大明寺内、蜀岗之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含江口</b></p> <p class="ql-block">  “古渡明珠,江滨宝石”——瓜洲古渡公园内,</p><p class="ql-block"> 有座亭子叫“沉箱亭”亭子是为纪念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而建。</p><p class="ql-block"> 八根廊柱撑起八角形的飞檐穹顶,亭内立着一块石碑,上书“沉箱亭”几字。石碑背面记述着杜十娘投江的故事,精致优雅中透露着清凄,勾起那段凄婉往事。</p><p class="ql-block">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古渡遗址、御碑亭、沉箱亭已成为中外宾客寻幽探古的佳处。现在,为纪念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而建的“沉箱亭”,静静立于古渡景区的江边。八根廊柱撑起八角形的飞檐穹顶,亭内立着一块石碑,上书“沉箱亭”几字,石碑的背面记述着杜十娘投江的故事概况。</p> <p class="ql-block">  杜十娘是明代冯梦龙所著《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女主人公,曾为妓女 ,深受压迫却坚贞不屈,为摆脱逆境而顽强挣扎。将全部希冀寄托于绍兴府富家公子李甲身上。然而她怎么努力也逃脱不了悲惨命运的束缚,李甲背信弃义,将其卖于孙富。万念俱灰之下,杜十娘怒骂孙富,痛斥李甲,把多年珍藏的百宝箱中的一件件宝物抛向江中,最后纵身跃入滚滚波涛之中。她名垂千古,并不是因为那傲人的美丽姿态,而是因为她那铮铮的傲骨和永不屈服的倔强精神。</p> <p class="ql-block">  江心沙洲,瓜洲最初为长江中流沙冲积而成的水下暗沙,随江潮涨落时隐时现,出现于汉朝以后,因形状如瓜而得名,又称瓜步或瓜埠。晋朝露出水面,成为长江中四面环水的沙洲,岛上逐渐形成渔村、集镇。</p><p class="ql-block"> 由于泥沙淤积,到唐代中期已经与北岸陆地相连,成为长江北岸的渡口。开元年间,齐浣开伊娄河二十五里,连接原有运河,从扬子津南至瓜洲通长江。</p><p class="ql-block"> 宋金对峙时期,瓜洲成了战争前线,在瓜洲建都巡检营廨,宋军曾在此击败南侵的金主完颜亮。南宋乾道四年,瓜洲开始筑城。</p><p class="ql-block"> 明代,在瓜洲设置了同知署、工部分司署、管河通判署。</p><p class="ql-block"> 清代设瓜洲巡检司署、操江都御史行台、都督府、提督府等。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将巡视南漕御史置移瓜洲。清代设巡检行署、漕运府、都督府等。到清末城坍前,城内共有十四坊。清代康熙、乾隆二帝六次南巡时,均曾驻跸瓜洲,并在锦春园设有行宫,昔日乾隆皇帝赞美锦春园而题诗的御碑,尚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京口和瓜洲并非今天我们所理解的行政区划。在王安石的诗中,京口指的是今天的江苏镇江,而瓜洲则是镇江对岸的一个渡口,位于长江北岸,与京口隔江相望。这种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京口和瓜洲在王安石的诗中,不仅代表了具体的地点,更承载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p><p class="ql-block"> 诗中的“京口瓜洲一水间”,简洁明了地描绘了京口和瓜洲之间的地理关系。仅仅一水之隔,却将诗人与故乡分隔开来。这种物理上的距离,在诗人的心中却化作了无尽的思念和期盼。他隔江遥望对岸的京口,心中不禁涌起对故乡的无限眷恋。而“钟山只隔数重山”,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思念之情。钟山是王安石的故乡山,与瓜洲虽然有几重山峦之隔,但在诗人的心中,这些山峦却仿佛可以轻易跨越,只要他能回到故乡。</p> <p class="ql-block">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简称“运博”,全称“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开发东路(三湾湿地公园西北侧约150米),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隶属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是集文物保护、科研展陈、休闲体验为一体的地方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标志性项目。</p><p class="ql-block"> 2019年5月5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筹)奠基仪式举行。同年9月27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开工建设。2020年1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同意博物馆正式命名为“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2021年6月16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成开放。截止2021年末,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藏有自春秋至当代反映运河主题的古籍文献、书画、碑刻、陶瓷器、金属器、杂项等各类文物展品1万多件(套)。</p><p class="ql-block"> 2021年,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先后入选江苏“运河百景”标志性运河文旅产品公示名单、江苏省省级水情教育基地名单、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扬州——仿若一部厚重的史书,又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座城市,处处流淌着诗意与温婉,每一寸景致,都承载着岁月的深情,令人沉醉,引人思索。</p><p class="ql-block"> 瘦西湖,薄雾如纱,轻笼湖面。五亭桥的倒影在涟漪中摇曳生姿,白塔若隐若现,宛如水墨画中晕染的笔触。游船划过,惊起一滩鹭,“二十四桥明月夜” 的意境在眼前徐徐展开。岸边垂柳依依,嫩绿的新芽拂过水面,恍惚间,仿佛看到了杜牧笔下 “春风十里扬州路” 的盛景。这里的水,不似江南其他地方的小家碧玉,而是带着几分大气与婉约,此时,心中满是对自然造化与古人智慧的赞叹,领悟到美是一种和谐的交融,是自然山水与人文底蕴的完美契合。承载着千年的兴衰流转,诉说着无数文人墨客的悲欢离合。</p><p class="ql-block"> 扬州的古街古巷,更是藏着这座城市的灵魂。青石板路,斑驳古朴,两旁的老宅深院,雕梁画栋,虽历经风雨,却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韵味。漫步其间,时光仿佛倒流,能看到往昔的繁华与热闹。老字号店铺里,传统技艺传承不息,那精美的剪纸、玲珑的玉器,无一不凝聚着扬州人的匠心。在这里,感受到了历史的延续与传承的力量,认识到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脉,它赋予我们归属感与认同感,让我们在时代的浪潮中坚守本真,不忘初心。</p><p class="ql-block"> 扬州之行,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这座城市,以其独特的魅力,教会我们欣赏自然之美、珍视文化传承、追求内心宁静。离开扬州时,心中满是眷恋,而那些在扬州美景中收获的感悟,将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们未来的征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