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汝阳须弥山文物普查纪实</p><p class="ql-block">褚建明</p><p class="ql-block"> 自2024年7月伊始,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进入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实地开展文物调查以来,在汝阳县这片文化的沃土上,突然有这样一群穿着印有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标志的红衣人,行走在汝阳山南山北的田野之中,那就是我们。我们劈开荒野间的杂草和荆棘,用眼睛仔细观察身边的每一寸土地,只为找寻散落在广阔大地的珍贵文化遗产。我们这群人就是每一日都迎着朝霞,披荆斩棘去往深山与村落中开展文物普查的工作者。数月来,我们顶着烈日、冒着严寒穿梭在旷野之中,让隐蔽在荒芜中的文物被看见、受保护。</p><p class="ql-block"> 4月24日,清晨时分,我们在普查队长柳浩带领下,携带好普查设备,背上干粮前往汝阳县西南部人烟稀少的荒野山林去找寻古代文物的足迹。沿着羊肠小道,我们深入了这片神秘的绿色世界,一步步走向深处。在那深处,我们目睹了令人震撼的景象,悬崖峭壁上,山花竞相绽放,绚烂无比。山槐树静静伫立,一串串花开满树,繁盛至极,浓浓清香沁人心脾。随着海拔的升高,空气变得稀薄,每一步都显得异常艰难。山路崎岖不平,布满了大小不一的石块和树叶铺盖的松软泥土,稍不留神就可能滑倒。汗水顺着额头滑落,滴落在干燥的土壤上,瞬间被吸收得无影无踪。</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攀登,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艰辛。我们脚下的岩石和泥土似乎总在不经意间松动滑落,让人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寻找着坚实的立足点。汗水早已浸湿了衣衫,呼吸也变得愈发急促而沉重,仿佛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压抑与艰难的气息。沿途的荆棘和藤蔓无情地撕扯着衣物,甚至划伤了皮肤,但我们心中的那份普查重任坚定与执着却如同烈火般熊熊燃烧,驱使着我不断向前。抬头仰望,那高耸入云的山峰依旧遥不可及,但正是这份距离感,更加激发了我们征服它的决心与勇气。尽管路途坎坷,我们为了不漏一处文物遗址,依然走走停停,相互鼓励着向山顶爬去。</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登上山顶的那一刻,无暇欣赏和领略眼前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景色。我们在山顶密林树丛中一字排开,进行拉网式搜索。当发现很多古砖墙基时,柳浩队长指挥大家各行其是,普查队员们利用北斗定位系统、RTK和无人机等数字化设备进行勘察,高效准确地掌握了文物的保护状况和基本信息,精准记录文物的形状尺寸、实物现状、地理坐标、遗址面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须弥山遗址是一处宗教文化遗址,遗址坐北向南。据清代道光《伊阳县志》记载:须弥山建有九龙殿、大佛殿、玉皇阁、三皇庙、三官庙等建筑,是一香火旺盛的圣地,故名须弥山。特别是九龙殿,大殿内无一梁、一钉,堪称一绝,藻井按古朴典雅的九龙戏珠图案雕刻而成,一条龙盘顶,八条龙环八根垂柱昂首飞舞而下。须弥山山门的对联:“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是一幅颇具哲理的名联。宋、元、明、清历代都有重修,形成殿宇群落。</p><p class="ql-block"> 1958年,小白村将须弥山顶庙宇拆毁,移砖瓦到山下小白街河滩边建水打磨房、水打碾房。祖师庙遗址地势平坦,东西长,南北宽呈长方形地貌,西、北、南三面悬崖陡壁,东面下坡。遗址文化堆积厚30~100厘米,拥有结构清楚、布局严谨、规制宏大的宫殿式建筑群。遗址表面现存有大量唐、宋、明、清时代的青砖残瓦、墙基、砖券古井、僧侣用的石磨,以及清代康熙四十八年(1689年)《重修玉皇阁、三皇庙、大佛殿碑记》和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九月所立的《重修九龙殿补塑金粧神像碑》残碑两通。须弥山遗址不仅承载着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民俗习惯。为解析唐宋以来不同时期的宗庙制度、建筑制度、祭祀制度以及相关祭祀观念发展演变等,提供了较有价值的第一手材料。为研究当时的社会、宗教、建筑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在返程的路上,我们深感劳累,但收获满满。因为,我们为汝阳县历史文化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资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