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气温适宜,<b>我第二次游览良渚古城遗址公园</b>,为看得仔细,在园里则全程步行。</p><p class="ql-block">前次已述:<b>良渚古城遗址</b>,是<b>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b>一个早期国家的权力中心所在,是中国最大的史前城址,被誉为“<b>中华第一城</b>”,<b>非常值得一看</b>!</p><p class="ql-block"><b>良渚古城</b>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东西长1500-1700米,南北长1800-1900米,总面积达<b>290多万平方米</b>。以规模宏大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等一系列相关遗址,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等出土物,揭示了<b>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b>在<b>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b>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b>早期国家</b>。</p><p class="ql-block">“<b>城址</b>”面积很大,景点很多,今天也只能看一部分:<b>陆城门</b>、<b>南城墙</b>、<b>实验考古区</b>、<b>居址与作坊展区</b>、<b>莫角山台地</b>、<b>蔍苑</b>和<b>樱花湖</b>。其中,<b style="font-size:18px;">莫角山台地</b><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span><b style="font-size:18px;">二次</b><span style="font-size:18px;">重游。</span></p> <p class="ql-block">在“<b>城址</b>”看到一巨幅标牌:“<b>一条河 三十里 五千年</b>”。这点岀了<b>古城遗址</b>的主题:<b>一条东苕溪与良渚港环绕古城形成的水系</b>,<b>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总长度30余里</b>,<b>强调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b>。作为中华文明重要源头,实证了早期国家形态的存在。</p><p class="ql-block"><b>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b>,<b>良渚古城遗址是良渚文化的中心</b>,于<b>2019年7月</b>入选《<b>世界遗产名录</b>》。<b>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良渚古城遗址的评价</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良渚古城遗址作为良渚文化的权力与信仰中心,建造了距今5000年前的规模宏大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等一系列相关遗址,以及以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为主的出土物,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早期国家,并以其时间早、成就高、内容丰富而展现出长江流域对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多元一体”特征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填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城市考古遗址的空缺,为中华5000年文明史提供了独特见证。</span></p> <p class="ql-block"><b>春天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环境特优美</b>,到处是绿树、青苗、花海,一派生机勃勃,充满了希望与美好。</p><p class="ql-block">眼前是一望无垠的麦田,麦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绿油油的如碧玉铺展,又像海洋、似绿毯。再看那无边无际的鲜花,竞相淀放,争奇斗艳,如云似锦,美不胜收。漫步其间,那泥土气息与麦香花香交织,令人沉醉,心生向往,不知择路。</p><p class="ql-block">正是:</p><p class="ql-block">《<b>春游古城遗址</b>》</p><p class="ql-block">——浪里白条</p><p class="ql-block"><b>漫步城址醉不醒,</b></p><p class="ql-block"><b>游道徐行得暂停。</b></p><p class="ql-block"><b>路上巡车无人驾,</b></p><p class="ql-block"><b>连天绿海麦青青。</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城址春花</b>》</p><p class="ql-block">——浪里白条</p><p class="ql-block"><b>春风吹醒城址花,</b></p><p class="ql-block"><b>万紫千红一刹那。</b></p><p class="ql-block"><b>争奇斗艳迎我来,</b></p><p class="ql-block"><b>只观莫伤爱惜她。</b></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b>施昕更</b>塑像</p><p class="ql-block"><b>施昕更</b>(1912-1939),<b>余杭良渚人</b>。1929年开始任职于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今浙江省博物馆前身)。<b>1936年调查发现良渚遗址</b>,并三次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撰写《<b>良渚</b>》考古报告,<b>是良渚遗址的发现者</b>。</p> <p class="ql-block"><b>*城墙与城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次我专程观看了</span><b style="font-size:18px;">陆城门</b><span style="font-size:18px;">和</span><b style="font-size:18px;">南城墙上泗村一段遗址</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b>良渚古城内城</b>的四面都有城墙,<b>周长约6公里</b>,形成圆角长方形的城市形态,称之为"<b>圆角方形</b>"。<b>五千年前的良渚</b>,处于<b>湿地沼泽</b>中,城内的<b>水网</b>长度就超过了<b>三十公里</b>。这样的环境,也使得水路成为当时的主要出行干道。目前,共发现<b>九座城门</b>,其中<b>八处是水城门</b>,只有<b>一处陆地城门</b>。城内外的河道经由水城门连通,形成完整的水路交通格局。临水而居的水乡景观,是东亚稻作农业地区人类早期湿地开发的典型范例。</p> <p class="ql-block"><b>△陆城门</b></p><p class="ql-block"><b>位于南城墙中部</b>,<b>这是良渚古城内城唯一的陆城门</b>。它由黄土分层堆筑压实而成,三个独立夯土墩台基将此处分为四个通道。金属网包围的部分是台基,金属网之间的区域是门道。<b>四个门道总宽度达150米</b>,由此可以想象当时的王城城门有多么恢弘。</p><p class="ql-block"><b>▽南城墙</b></p><p class="ql-block"><b>良渚古城内城以城墙围合</b>,<b>城墙宽40-60米</b>,最宽处达<b>150米</b>,<b>残存的最大高度约4米</b>,<b>周长近6公里</b>。城墙内外两侧设有形似埠头的墩台,内侧24处,外侧28处。<b>2006-2008年</b>,在<b>南城墙上泗村段</b>解剖发掘,发现城墙在堆筑时,先在地面上铺垫一层青胶泥,然后铺垫石块再在石块上堆筑黄色粘土。城墙堆筑土与石头地基,都呈明显的条垄状,生动反映出堆筑的过程与方式。</p> <p class="ql-block"><b>*实验考古区</b></p><p class="ql-block"><b>什么是实验考古</b>?</p><p class="ql-block"><b>实验考古是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考古学问题的研究方法</b>。</p><p class="ql-block">随着人工制品的性质确认与年代序列的分类,人们就开始设想其制作与使用的情况。实验考古学一般包括了解器物制作技术与功能的推断实验、基于地表平面或地下考古特征所进行的地表建筑复原、物品与建筑的破坏和腐烂过程研究以及农业操作与资源管理的全程实验。</p><p class="ql-block"><b>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实验考古</b>?</p><p class="ql-block"><b>通过这种方法</b>,<b>实验考古学成为印证错误假设与谬误的重要工具</b>,<b>可以通过它来修正理论与完善方法论</b>。</p><p class="ql-block"><b>遗址公园实验考古区</b></p><p class="ql-block"><b>良渚古城遗址公园</b>的<b>实验考古区</b>目前正在尝试用<b>良渚时期</b>的材料和工艺建造一栋<b>良渚房屋</b>。希望利用已有的考古材料,<b>来验证考古学家对于良渚时期建筑的复原是否可行</b>。一栋房屋仅仅是一个起点,希望能在未来复原良渚人的生活环境和生业模式,<b>用考古学的方法再现5000年前的良渚生活</b>。</p><p class="ql-block">在对良渚文化研究了近一个世纪之后,这个5000年前的神王之国仍有许多未解之谜。因此,研究团队正在开展一系列实验考古项目,根据目前掌握的考古学和人类学资料,尝试使用良渚时期先民使用的材料和方法搭建房屋、烧制陶器、制作石器等。以期更深入地了解良渚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p> <p class="ql-block"><b>*居址与作坊展区</b></p><p class="ql-block">这里是“<b>城址</b>”内的<b>一个重要景点</b>,一个<b>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景点</b>。这里建筑和设施都是根据考古发掘的资料进行复原的,游客可以看到<b>复原的良渚时期房屋和作坊</b>,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良渚文化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同时,游客还可以在这里体验到良渚时期的手工制造技艺,如制玉、制陶、制石等,感受到当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让人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p> <p class="ql-block"><b>*莫角山台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今天,</span><b style="font-size:18px;">我第二次登上莫角山台地</b><span style="font-size:18px;">,四处远眺,一望无际,都是良渚古城遗址范围。好壮观啊!</span></p><p class="ql-block"><b>2007年</b>起,在“<b>良渚古城遗址</b>”发现了占地约<b>3平方千米的良渚古城</b>,之后又在古城之外,发现了占地约<b>8平方公里</b>的<b>外城</b>郭迹象。<b>良渚古城城址</b>由<b>宫殿区</b>、<b>内城</b>、<b>外城</b>构成,整体为三重向心式格局,凸显出权力中心的象征意义。<b>内城以宫殿区为核心</b>,周围设有贵族墓地、仓储、手工作坊及水路交通系统等诸多功能区块。<b>外城则由17处断续分布的长条形台地连缀而成</b>,为普通居民居住区。<b>贵族住在城中央的30万平方米的莫角山巨型土台上</b>,这就是“<b>莫角山台地</b>”。利用自然山体,由人工堆筑、夯实的,<b>东西长670米</b>、<b>南北宽450米</b>的<b>土台</b>。其底部以青淤泥为基础,其上再堆积纯净黄土或草裹泥。</p><p class="ql-block"><b>莫角山台地</b>属于<b>莫角山宫殿区</b>的一部分,位于城址区中央偏北,呈矩形覆斗状。台地顶面上建有<b>大莫角山</b>、<b>小莫角山</b>、<b>乌龟山</b>三座独立的<b>宫殿台基</b>。这是<b>良渚古城最高的宫殿</b>,在当时,是一项巨大、浩瀚的工程。</p> <p class="ql-block"><b>△*鸽房</b></p><p class="ql-block"><b>▽*鹿苑</b></p><p class="ql-block"><b>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为什么设置鹿苑</b>?</p><p class="ql-block"><b>主要基于考古发现</b>、<b>文化复原及科普教育需求</b>。</p><p class="ql-block">在<b>良渚古城遗址</b>考古发掘中,出土大量鹿角、麋鹿等鹿科动物骨骼,证实了良渚遗址地处湿地环境。<b>5000年</b>前气候温暖湿润,适合<b>鹿科动物</b>生存,以及<b>良渚时期鹿科动物是重要肉食来源</b>。</p> <p class="ql-block"><b>鹿苑通过还原历史场景</b>,<b>帮助游客理解5000多年前良渚人的生活状态</b>,并融入遗址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总体规划。现在<b>鹿苑是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核心体验区</b>,结合自然互动与文化探索,非常适合亲子活动。</p> <p class="ql-block"><b>*樱花湖</b></p><p class="ql-block"><b>樱花湖与鹿苑隔河相望</b>,<b>是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核心景观之一</b>。以<b>樱花种植</b>和<b>南城墙西水城门</b>为特色,成为春季赏樱热门打卡地。</p><p class="ql-block"><b>2023年</b>种植了<b>520株</b>樱花,现在花期已过,等明再来观赏。</p> <p class="ql-block"><b>这次,又转了半圈,踏绿波、观花海,穿行在景点之间,走了17000步,全天达20000步,乐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