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缠这个字在老家台州杜桥的发音很特别,它不读chán,而读<span style="font-size: 18px;">qiāo</span>与jiāo中间间插的音,即介于qiāo和jiāo之间的音。间插的音在老家使用的情形不少,如在(sai~zai),抬(tai~dai),华(hua~wa)等,形成鲜明的地方发音特色。</p><p class="ql-block">缠即缠绕。缠死脚骨不是说把脚骨缠死,而是指说话者说来说去绕来绕去唠唠叨叨无休无止的状态,和“懒婆娘的裹脚布一一又长又臭”的歇后语差不多同一个意思,只是前者强调反复重复屡次三番又双叒叕,后者则强调语言或文字的表达如报告、总结、文学作品等内容空洞且冗长。</p> <p class="ql-block">依我的经验,女人常常缠死脚骨。特别夫妻之间,为了柴米油盐,为了儿女教育,为了嫌丈夫赚钱少,为了嫌丈夫职位低,为了抱怨丈夫待自家父母孝敬不够,为了责怪丈夫对自家兄妹照顾不周,为了丈夫冷落自己疏于体贴,同一话题同一内容像和尚念经兜兜转转周而复始喋喋不休,从灶前到饭桌,从饭桌到床头,絮絮缕缕,数落了又数落。男人一开始对女人的缠死脚骨,总是默默无言沉闷不语,及至被烦透了,终于爆发,不是掀了饭桌就是一走了之。</p><p class="ql-block">女人不但对男人缠死脚骨,对儿女同样缠死脚骨,儿女当然不干了,以至于高声顶撞。女人喟然长叹,“你这小没良心的,反了,反了,逆反了!”。</p> <p class="ql-block">男人有时也缠死脚骨,尤其老酒喝多之后,同一句话会反反复复说一百遍。如果高兴的事,声音还会高八度,如果伤心的事,不但歇斯底里,而且声泪俱下。</p> <p class="ql-block">缠死脚骨源于裹脚布,源于摧残女人的缠脚陋习。</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生人,即80后,自然包括90后00后,除非搞人文研究的,他(她)们对缠足,对三寸金莲一般不会有啥印象。我小时候,无论在乡村无论在城镇,常见到上了年纪的老婆婆,她们颤颤巍巍趔趔趄趄走路的样子,真为她们捏把汗的,但怕她们摔一跤。这些老婆婆都小脚,蹬一双布鞋。鞋,尖头,鞋面上大多绣了鲜艳的花鸟虫鱼图案。关键,鞋小得可怜,长度才四、五寸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老婆婆在娃孩的时候就被摧残,被人扯断脚骨,用长长的裹脚布缠绕,施以强力终止了脚的自然生长,造就一双所谓的三寸金莲,以满足彼时审美风尚。</p><p class="ql-block">缠足之风尚据称始于北宋之末,而终于民国时期,前后长达800年,这是国人羞于启齿的恶俗。</p> <p class="ql-block">再说这用于缠足的裹脚布,我无从丈量,百度说是宽仅三寸、长达两米的布帛。我想,裹脚布终日缠于女子脚上,受汗液脚蒸汽浸润,必然导致细菌滋生微生物繁殖。若女子乃隋懒之辈,三五天不洗脚不换帛,则裹脚布一定酸臭无比。人们借用裹脚布来形容空洞乏味又长又臭的大块文章和冗杂讲话,非常尖刻,非常讥讽,非常贴切。</p><p class="ql-block">老家杜桥人更干脆,不点裹脚布的名,直戳裹脚布的实,裹脚布害人,缠死了(女)人的脚骨!</p><p class="ql-block">缠死脚骨,没有缠死人的命,却缠死了人的心气,退避三舍吧,惹不起,总躲得起。</p><p class="ql-block">(图片源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