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深何处觅芳菲 甘泉流苏十里香

金章丘历史文化

又是一年芳菲尽,入帘飞絮报春深。当春风掠过齐鲁大地的脊梁,在泰沂山脉北麓的褶皱里,总有一处山色被晨雾浸润得格外清润。章丘甘泉村静卧于群山环抱之中,春深时节,青石巷陌间蜿蜒着古遗韵,村里遒劲的古槐及斑驳的门前石上,依稀可见千年时光雕琢的年轮。 甘泉村位于文祖街道政府驻地东约3公里,环村诸山,玉皇顶、火石岭、凤凰山、将军山、崂山头、九龙山等峰峦叠翠。山水形胜,尤多山谷,泉水有名。<br> 据清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山水卷记载:“火石岭,在县治(今绣惠)南六十里,甘泉庄东。岭上有泉,冬夏不涸不溢,形家谓之龙池。俗名汩轮泉,言有声也。”又载:“将军山,在县治南四十五里,甘泉庄北。””七峪,在县治南五十里,甘泉庄东北。有洞名白衣,中有大士像。” 清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记载的火石岭、七峪 清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记载的将军山 甘泉村始建于明朝万历37年(1609年),张氏先祖张继良、张继善、张继美兄弟三人,由河北枣强大邑庄迁徙至此。当时的兄弟仨筚路蓝缕,口渴难耐,饥肠辘辘,落脚不久,见有三泉,故取名三泉庄。因泉水甘甜清澈,遂演变为甘泉庄。<br> 雍正13年(1735年),程氏始祖程甫文由明水季官庄迁居;雍正年间,彭氏始祖彭璋由埠村彭家庄迁来。自此,“张”、“程”、“彭”三姓和睦相处,繁衍至今。现甘泉村三百多户人家,人口一千余口,以张姓居多。<br> 明、清时为章丘文祖区甘泉庄;1949年曾成立甘泉乡,由甘泉、勃鸽崖、马家峪三庄组成,隶属胡山区;1953年并入文祖乡;1958年文祖地区成立人民公社,甘泉改称甘泉大队;1984年文祖人民公社改为文祖镇,遂改称甘泉村。 鸟瞰图 甘泉村远景 牌坊 进村 <font color="#ed2308"><b>一、头顶三尺雪,花开十里香</b></font><br> 村西南有古树流苏,又称“四月雪”,村里人称“茶叶树”。树高十八米有余,树干高大,枝叶茂盛,状如华盖。据记载已有七百年的历史,是迄今山东省内发现的最早的流苏树。<br> 每年农历四月(五一前后),花开如雪,花浓如云,落英缤纷,香飘十里八方,有“头顶三尺雪,花开十里香”之美誉。流苏树先开花后长叶,初开的流苏花瓣细长而轻盈,随风飘曳,宛如“流苏”,故而得名。层层叠叠的花朵如覆霜盖雪一般,“银装素裹”点缀着古村的春色。苍劲有力的老树虬根,盘结似龙,牢牢驻扎在肥沃的泥地里,虽显沧桑,但生机勃勃。<br> 农历四月古老的村庄,仿佛被流苏的花香浸染,春天的古村岁月韵味连连。一朵朵小花,演绎了唯美的生命,绽放出春光美的极致。<br> 流苏渲染着甘泉古村,呈现出一幅绝美的风景画卷。<br> 流苏成了甘泉的“镇庄之宝”,成了济南地区的流苏之王。<br> 为让更多的人欣赏流苏,每年的五一节前后,当地都会举办“流苏节”,人们在大树周围载歌载舞,拍照留念。每逢花开之际,方圆百里,游客络绎不绝,盛况空前。 流苏树下,被称作“下崖湾”的水塘是流苏树的重要汲水之源,每逢干旱季节,池塘里的水源源不断地滋养着流苏,使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水塘周边雕刻有“二十四节气”石栏杆,颇显着文化气息。<br> 村里还有古槐,位于南北大街中段。据说这棵古槐树是张氏先祖,在明朝万历年间从枣强迁来时栽种的,虽然树干已空,但树枝旺盛,俨然一巨伞,郁郁葱葱的给人们乘凉带来了便利。 <br> 如今,流苏、古槐,历尽沧桑,见证着村庄的时代变迁,默默护佑着古村一方百姓平安。 上世纪90年代拍摄的流苏 前年的流苏树 现在的流苏树 花开如雪,花浓如云 状如华盖 银装素裹 枝叶茂盛 盘结似龙 老树虬根 下崖湾 古槐 <font color="#ed2308"><b>二、白云洞中日月长</b></font><br> 重峦叠翠、群山苍莽、形胜天然的环境引无数大德高僧来此盘桓驻跸,或兴建寺庙、或传道布经。村东北峰峦叠嶂,一山峰耸立,为玉皇顶,其南麓逶迤之山为凤凰山,半山腰间白云洞隐藏其间。白云洞, 传说是众仙聚集之地 ,一到雨雪天气, 白云洞内便有云雾吐纳, 故名。 <br> 白云洞,自古为古刹,始建于何年,因世远年深不可考。有文字可考的重修记录有二:一为《嘉庆七年重修白云洞碑记》: 白云洞 白云洞全景图 白云洞东殿为一天然龙洞 白云洞内部 <font color="#ff8a00"><b>夫章邑之南五十余里,是为甘泉庄之东南隅,凤凰山前有一胜地,名曰白云洞。会闻七古之世,原有玉皇神像,意盖古刹也。但世远年湮,考稽无由,虽盘而弗传;炉眕既断,虽美而弗彰。是以淹没至今,渐次荒广矣。相乘闲李,见夫崖涯,参差不全;风境意趣,幽静信越寻常,窃而泮缭而由,岂飞宇宙一大观也哉,云既钟于事成,乐造端资乎人力,爱谋卿众鸠工,财目旧制,以扩其规模。内修太山行宫一所,玉皇庙居于前,老君殿居于后,经营缔造,凡五六年,至嘉庆七年壬戌夏,始告厥成。 <br> 为殿宇重整,映碧而增辉;庙貌更新,获云山而增色。荒凉寂寞区,浸侵而为声明。文物之所以矣,千秋钜兴也。敬刊碑碣,永垂不朽。是为志。 <br> 嘉庆七年岁在壬戌孟秋</b></font> 石碑 由此可见,白云洞存在年代已久。从嘉庆七年(1802年)算起,至今也有221年的历史了。<br> 另一记载是民国三十年《重修白云洞碑记》: <font color="#ff8a00"><b> 洞以白云名,岂有云雾吐纳其中邪 ? 然中有井,若者窥之正黑,其□莫可□□,云所自出,洞在凤凰山之丰腹,或能喷泄云雾,未可知□狭长□可廿余,半欠其离□□人手不能其上,唇外出,石嶙峋如利齿,望之若巨物之箕张其吻。居人□以砖石列以洞慵,又若岩中广敞,近亩许,底正平,上垂石作钟□乳形,每水滴,声琅若击□。再进三□缩,仅可容人卧。以凡封三者津水闻有问者,故莫知其究竟。外望则老木成茵,绿在峰□,揽天醉石茂草,胥含态,神宫鬼观,错缀其向,况复□云平丹凤□云捧呼五皇。绿雾满地,黑云遮山,骚人目送寻呼,若岫仙子乘之,返乎帝乡。昔谓景物国人成肤,既不其信于然□□□衣苍狗沦业,变水逝云,令与何常云迷洞,列晨之篮何在云满岩谷,谢传之屐□不及感慨系之。兴有及是将事者,云涌资助,云屯材林,集夫匠云,轮呈之。美成于,硕行见如杀如布,彼徒夸诡谓何如为霜为雨,更有待乎白云。<br> 韩占南撰文<br> 古广宗(指广宗国,治所文祖)马鉴青书丹。 <br> 中华民国三十年次卒孟秋吉旦。</b></font> 白云洞建筑群分北殿、东殿两部分,相隔百余米。北殿旧时山石嶙峋,洞身莫测,后人用砖石砌成殿宇。正门名玉皇殿,内有玉皇大帝和金童玉女的塑像;殿西有三皇庙,三皇庙供奉的是头长弯角的伏羲氏、身穿树叶的燧人氏和身着布衣的神农氏。东侧是塑有孔子、如来佛祖、道德天尊的“三教堂”。三教堂再往东,还有二庙,一为观音庙,一为灵官庙。<br>由灵官庙过石板桥即是东殿。东西约20 米,南北12 米,高约3米。分前宫后宫。前宫为碧霞元君祠,元君坐中央,朱砂娘娘与送子娘娘分坐两厢。后宫为白云洞,洞内有白云奶奶塑像。宫廊间用砖砌墙,南北墙上俱有彩绘壁画。北墙为“八仙抱子”,南墙为“八仙拜寿”。白云洞内钟乳云集,有的如白玉柱,有的如竹笋,有的若卧虎,有的似苍龙,千奇百怪,各具形态。岩间不断有泉水滴下,声声如击磬,悦耳动听。夏天置身洞内,十分清凉,令人心旷神怡。<br> 村里古迹众多,村南东坡顶上有座山叫“香炉崖”,石壁上有三个形状像香炉的圆坑凸立着一大两小,大的像脸盆大,小的像小盆子,下雨淋上水经太阳一晒,散发着蒸汽,像点上香一样冒烟。由于年代久远风化,打雷时遭雷击,现在样子已经看不清了。<br> 村里尚有张氏祠堂,清朝末年,张氏族人在上崖街东建了张氏祠堂,坐东朝西,正房三间,长十米宽四米。祠堂的大门按庙宇结构建造,进门后有南北两个对称厢房。建成后因时代的变迁,没有做祠堂,却成为学堂,当时称洋学堂。解放后成为村委办公场所,一直到2005年。<br> 历经百余年的沧桑岁月,张氏祠堂已摇摇欲坠。2019年,甘泉村重修了张氏祠堂。“崇宗祀祖、和睦乡邻”的优良传统继续代代相传。2010年4月,在此筹建了村史馆。 白云洞东殿 壁画 张氏祠堂 村史馆 村史馆一角 笔者应邀为甘泉村史馆题写的楹联:脉衍岱宗何处白云洞天福地;文来东岳纬武经文礼仪儒风 远望玉皇顶,山花烂漫 <font color="#ed2308"><b> 三、龙山贡米“黑汉腿”,赶不上甘泉的“母鸡嘴”</b></font><br> <br> 甘泉村,有山坡面积两万多亩,土壤肥沃,适应谷子、果树种植。<br> 该村群山延绵,植被繁茂,佳木葱茏,沟壑纵横,有七十二条沟之说。尤其位于村南的广峪沟,有两眼古井,大井和小井,俗称“广峪迷井”。据村民讲,夏季无论雨多大,井无水;但一到立秋,井内水溢满,无雨亦然,颇为神奇,这就是“广峪迷井”的由来。<br> 正是由于甘泉村处于青石山谷,尤在老广峪、崂山头山坡,有层层梯田,是种植谷子、小麦、果树、中草药的理想之地。<br> 这里比较适宜于谷子的生长,粒大圆润、金黄饱满,是天然的绿色食品,做出的米饭更是香甜可口、营养丰富,历来为调养滋补之上品。<br> 甘泉小米颇负盛名,有“龙山贡米黑汉腿,赶不上甘泉的母鸡嘴”之说。“黑汉腿”、“母鸡嘴”皆为谷子品种的名称。现在,优良品种“母鸡嘴”很多地方都绝种了,可甘泉村仍然播种着这个悠久古老的良种。<br> 除了苹果、花椒、桃杏等特产外,甘泉村还有三百多种中草药,是一个天然的中草药宝库,可谓“甘泉无闲草,遍地皆良药”。<div><br><b>(文/图:翟伯成)</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