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景点蕴藏大文章系列(五)新时代再绘古村庄(2)

快乐山爷

<p class="ql-block">“创作基地”庆源村</p><p class="ql-block">一一江西婺源县段莘乡庆源村</p><p class="ql-block">春天,慕名婺源县季节性油菜花是孤陋寡闻了,婺源不仅花开得好,而且村庄与山水、草木“配合”得更好,如果说黄山市的宏村是中国水墨画的创作源泉,那么,你来到庆源村,就会懂得:什么才是油画世界的灵感?</p> <p class="ql-block">庆源村古村因地理位置特别,早在1300多年前唐开元年间,就有始祖为避战乱而选择居住在这里。它位于江西省婺源县东北部,地理地貌极为奇特,狭长的山谷两侧,海拔600米以上的二条山脉对面相峙,东侧山脉称“观音合掌”,西侧山脉称“天边来龙”。一条宽约10米的小溪穿村而过,把庆源古村一分为东、西两岸人家。整个村貌犹似一条小船,船身“依屏对镜”,船头船尾随着山势的闭合形成狭窄的隘口,是进出村庄的咽喉之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村北的两块巨石立于道路两侧,似城门拒外来之敌,护祐村民安宁。千百年来,这里的村民生活平稳安定,自给自足,虽仅距婺源县城仅66公里,但地处万山之巅,峡谷深幽,世称“小桃源”。</p> <p class="ql-block">来到庆源村,我们方知这里还是“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祖籍,据此,上饶市设有詹天佑文化研究会,段莘乡有詹氏宗亲联谊会,“两会”给予金榜题名的詹姓学子进行奖励,鼓励成长成才。</p> <p class="ql-block">庆源古村风景优美,设计布局浪漫合理,村中有清幽小溪潺潺而流,溪上有石桥,古朴简单,两边遍布树荫及粉墙、黛瓦,随处可见油画爱好者和老师在这里创作,也是自驾游江西的不可错过必选胜地。</p> <p class="ql-block">在江西婺源县的几个古村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家家户户都保留祖传家训,并张贴在门框边,充分说明江西老表是“牢记家训传承,光大优秀传统〞的中华典范!</p> <p class="ql-block">“人杰地灵”周邦头</p><p class="ql-block">一一安徽省歙县昌溪乡周邦头村</p><p class="ql-block">周邦头是我们从江西回程路过安徽顺访的徽派古村落,属于歙县昌溪古村景区,被誉为“歙南第一村”。悠久的历史把村庄分为上村和下村,周邦头属于下村,这里人杰地灵,周氏宗祠是最好的证明和解释。</p> <p class="ql-block">昌溪周氏自十四世周龙孙于元至正三年(1343年),由歙县周家村迁来下昌溪二保居住,后改为周邦头村,传至第十八世有兄弟六人,后人建祠祭祖,取名“六顺堂”,意为“六六大顺”。周邦头六顺堂自明初永乐年至清末光绪400多年间出4位进士、19名举人、23名贡生、74名秀才。县丞以人上官员77人,对于人丁不满300人的小村,世所罕见,人称“秀才村”,说明周氏一族重视教育,宗人聪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昌溪周氏宗祠背山面水,外现宏大,主体建筑面积747.12平方米,始建于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年),现存昌溪周氏宗祠为清道光年间(1821一1850年)重建。宗祠整体为木质架构,布局简洁、舒展,结构精巧、完整,雕饰细腻、精致,具有典型徽派古建筑风范。</p> <p class="ql-block">在周邦头,一条溪河将新、老村庄隔开,新村沿省道而建,老村背靠山脉,天镜之水倒影古树杨柳和新居,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宁静的古村落是现代人修身养性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山水画廊”新安江</p><p class="ql-block">我们在山水画廊驱车缓行,新安江山水画廊要数南屏村最为典型,而七彩妹滩更是画廊的精髓,她几乎集中了山水画廊的所有元素,而春天,正是美好季节,所谓风景如画,来到这里,才有真正的感受。人在山中行,已是画中人,游舟乃击水,岸边摄如云。</p> <p class="ql-block">“孤独求败〞三眼桥</p><p class="ql-block">不经意间,在山坳中还有一处三拱石桥,名为永济桥,当地山民形象地称为“三眼桥”。据称三眼桥建于清代嘉庆十三年(1808年),因桥拱倒映水面如三只眼睛而得名。桥身由石块堆砌,结构坚固,历经200余年风雨仍屹立不倒,被称为“桥坚强”。</p><p class="ql-block">三眼桥位于婺源县段莘乡,原为段莘村重要交通枢纽,后因段莘水库修建,村落搬迁,古桥成为孤独的历史见证。枯水期桥身露出水面,丰水期部分淹没,形成独特景观。</p><p class="ql-block">“发财”告诉我们,三眼桥还流传一个美丽的传说‌。建桥合拢时,恰逢新娘路过,石匠戏称“新娘来揎桥(撑桥)”,新娘急中生智扔鞋喊“新娘揎鞋不揎桥”,最终桥成而新娘无恙,石匠首领却抱病而终。此后当地婚俗改为后半夜迎亲,并携带铜镜辟邪,这一传说反映了民间对桥梁建造的敬畏,并衍生出独特的婚俗传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