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诸子丛书——数字解人生(荀子)》(七)

荣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第三章经营人生之道(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一、经营生活的艺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的生活极为繁杂,大到理想事业,小到柴米酱醋,如何计划、安排、拼搏,才能让生活富足、滋润,怎么讲都是一门艺术。那么,荀子所提供给我们经营生活的艺术有哪些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1.消费适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消费的过程,消费自然资源、消费物质财富、消费精神文化,都是人生必经的过程,所以也可以说是“消费”自己的人生。然而,怎样去消费才能让消费与人生的幸福和价值保持一致,却是大有学问的。人生的消费大体可分为精神消费和物质消费,但无论哪种消费都要考虑适度的问题,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首先看荀子对物质消费的态度,他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然而穷年累世不知不足,是人之情也。今人之生也,方知畜鸡狗猪彘,又蓄牛羊,然而食不敢有酒肉;余刀布,有囷窌,然而衣不敢有丝帛;约者有筐箧之藏,然而行不敢有舆马。是何也?非不欲也,几不长虑顾后,而恐无以继之故也。于是又节用御欲,收敛蓄藏以继之也,是于已长虑顾后,几不甚善矣哉!今夫偷生浅知之属,曾此而不知也,粮食大侈,不顾其后,俄则屈安穷矣。是其所以不免于冻饿,操瓢囊为沟壑中瘠者也。(《荣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吃,每个人都希望吃到美味佳肴;穿着,每个人都希望穿上真丝绸缎;出行,每个人都希望备有车马;财富,每个人都希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过,每个人一年到头,世世代代还是不知道知足,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今天的人们在生活中,知道饲养鸡、狗、猪,也知道牧养牛、羊,可是吃饭时却不敢有酒肉;钱币有余,又有粮仓地窖,可是穿衣却不敢穿绸缎;节约的人拥有丰厚的积蓄,出行时却不敢用车马。这是什么原因呢?不是他们不想要,不想用啊,而是因为他们要有长远打算,考虑到未来的生活而怕难以为继啊!所以,他们节约费用,抑制欲望,贮藏粮食,以便生活得以良性地长期地维持下去。这种为了自己的长远打算,顾及今后生活,难道不是很好的行为吗?可是有些人不是这样,他们无度地浪费粮食、挥霍金钱,最后陷于挨饿受冻、到处乞讨的狼狈境地,这就是不懂得如何合理地消费、合理地利用资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现代社会,对个人而言,消费适度是十分重要的。生活中,谁都想吃得好一点,穿得好一点,享受一点,但是在消费之前,必须首先考虑一下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如果超越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一味地追求享受,必然要花掉自己所有的积蓄,这样当有突发事件需要用钱时,自己拿不出来,从而陷入尴尬的境地。如果做好计划,有节度的消费,面对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就从容得多。台湾省内近年间出现了所谓的“卡奴”。什么是“卡奴”呢?因为台湾省内允许使用信用卡透支的额度是很大的,所以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在消费时没有过多地想自己有没有按时还款的能力就盲目地消费,结果用光了信用卡允许透支的额度,以后的日子就生活在不断偿还信用卡欠款的噩梦中,沦为信用卡的奴隶。这就是过度提前消费的典型代表,最后只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一团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同样,对于整个社会、国家,消费适度也是必要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的是唐玄宗李隆基为了满足贵妃杨玉环喜好吃荔枝的私欲,而命人快马加鞭从南方摘取荔枝送到京城的故事。唐玄宗为政初期也是勤于政事、任用贤才、励精图治的,甚至有后人称这段时间为“开元盛世”,但其后期因为宠爱杨贵妃,进而任用外戚,导致了李唐王朝的衰落。《旧唐书·后妃传一》详细地记载了杨家的奢靡,史书这样描述他们的奢靡程度:“开元以来,豪贵雄盛,无如杨氏之比也。”而杨贵妃自己是“宫中供贵妃院织锦刺绣之工,凡七百人,其雕刻熔造,又数百人。扬、益、岭表刺史,必求良工造作奇器异服,以奉贵妃献贺,因致擢居显位”。可见,长途快骑送荔枝还是小巫见大巫了。最后,杨家大部分人被杀,杨贵妃也被迫自杀,唐玄宗让位,唐朝从此衰落。这是奢靡误国的典型例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其次,消费还有精神消费的方面,精神消费也必须适度。比如对待艺术、对待音乐,不能过于沉迷,沉迷于精神消费就会让人不事生产,对个人来讲无法获得生活的必需物质条件,对国家来说,就无法让国家继续繁荣发展。比如一个人对书画古董收藏很喜欢,就拼命地买进一些书画古董,这样确实满足了自己的精神需求,但是同时钱财变成了实物,一方面如果所购的收藏品是赝品,很容易让自己损失钱财甚至精神崩溃;另一方面,过于沉迷收藏,不注重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的协调问题,即使有万贯家财,也难免出现生存的危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2.居必择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日常生活中,人往往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挫折,也会处于不利的环境,人必须接受挑战,克服各种困难,选择最有利自己生存、发展的条件。在这个问题上,荀子主张“居必择乡”,他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劝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鸡,用羽毛做窝,并用毛发编织起来,但却把窝系在芦苇的花束上,结果风一吹,芦穗折断,鸟蛋摔破,小鸟摔死。它的窝不是不结实完整,是窝所系的地方本身并不牢固,这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西方有一种叫射干的草,茎长四寸,生在高山之上,能俯临七百多尺的深渊。它之所以能够位于那么高的地方,并非是它的茎能长这么高,而是它所处的位置很高。兰槐的根就是芷,如果把它浸泡在尿中,不仅君子不会接近它,就是老百姓也不会佩戴它,这不是因为它本身不美丽,而是因为它被尿浸泡过了,人们就不再喜欢它了。所以,一个人若要使生活安定,要突显自己的价值,要保护自己的品质,选择有利的合适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所谓君子“居必择乡”,就是说人居住的环境必须经过慎重选择。“君子不处危墙之下。”如果把居住的地点安放在快要倒塌的墙壁下面,自己的生命必然是有危险的,这是最基本的选择。而如果邻居的品行不好,总会因为一些小摩擦跟人起冲突,那住在这种人旁边也是十分危险的。所以,选择有利的环境来居住是十分必要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说明了选择有利环境的重要性。传说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很多的心血。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样只能给孟子不好的影响。”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惟妙惟肖。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点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孟子最后能够成为一代大儒和继孔子之后的“亚圣”,与他小时候受到的这种教育应该是有关系的。(汉代赵歧《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近年来,因为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逐渐提高,国内随之也兴起了风水之术。风水分为阳宅风水和阴宅风水,阳宅风水就是活人的家居环境,阴宅风水则是死人墓穴的环境。如果说在选择家居环境及为死者选择墓地时,注重环境的采光、干燥、优美也叫做风水的话,那这种风水术是可以理解和运用的。但是片面地苛求居住环境,希图利用改变自己的家居风水和祖先坟墓风水,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使自己飞黄腾达,这未免失之可笑,因为人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努力程度,如果成天只想着用改变风水来发财,自己什么也不做,发财仅仅是黄粱美梦而已。所以“居必择乡”也要有个限度,不能盲信盲从。</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3.以信胜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如何让他人相信自己,不把自己当作一个不安全、不稳定、不守信的人,对于个人而言也是很重要的。荀子提出了他的建议,他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端悫诚信,拘守而详;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任。(《修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个人如果外貌保持恭敬,内心保持诚实,遵守礼义且有热爱他人的情感,那么他走遍天下即使被困于边远落后的地区,人们都仍然会尊重他。一个人如果碰到辛苦劳累的事就抢先去做,有利享乐的事就让给别人,那么即使他走遍天下而被困于边远落后的地区,人们都仍然会信任他。相反,如果一个人外貌骄傲固执而内心阴暗狡猾,遵循慎到、墨子那一套,灵魂深处驳杂污秽,那么,这样的人走遍天下,即使飞黄腾达了,人们照样会鄙视他们。如果有人遇到辛苦劳累之事便偷懒怕事,转身躲避,碰到有利享乐之事便快嘴利言地去争抢而不退缩,阴险邪僻而不择手段,放纵欲望而毫不检点,这样的人走遍天下,即使飞黄腾达,人们照样会厌烦他、抛弃他。因此,一个人要获得大家的信任,体貌恭敬、内心忠诚、遵循礼义、爱人、先人后已、勤劳、温厚等,是必需的条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曾子杀彘”的故事也说了要讲信用的问题。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着要跟着去。曾子的妻子就说:“你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妻子劝止他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不能跟孩子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会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实现教育的方法。”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韩非子·外储说左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其次,对于一个政府一个国家而言,信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取信于民才能够得到长治久安。荀子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成侯、嗣公聚敛计数之君也,未及取民也;子产取民者也,未及为政也;管仲为政者也,未及修礼也。故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故我聚之以亡,敌得之以强。聚敛者,召寇、肥敌、亡国、危身之道也,故明君不蹈也。(《王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古代的一些贪婪的君主,如卫成侯和他的孙子嗣公,只算计着怎么搜刮民财,他们自然得不到民心;子产取得了民心,但没有治理国家的政治;管仲治理了国家的政治,但是没有实施礼义。因此能够用礼义治国的可以统一天下而称王,能够治理国家的可以使国家强盛,能够取得民心的可以使国家安定,那些只想着横征暴敛的必然灭亡。所以想要称王的君主要使人民富足,想要称霸的君主要使士人富足,想要勉强保存国家的君主要使大夫富足,而即将亡国的君主富足的是自己的私囊,自己一人富足了,而百姓变得十分贫穷,这样必然失掉民心。对内不能守备叛乱,对外不能抵御外侮,亡国之日就不远了。所以国君聚敛了钱财导致了灭亡,而敌人取得了这些聚敛的钱财变得更强大了。所以君主聚敛钱财,只能召来盗贼,养肥敌人,国家灭亡,危害自身,圣明的君主不会这么做。为政富民,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可以得到民心,这样的社会才会安定和谐,才能王天下;反之,失掉了民心,社会处在动荡不安之中,必然滋生各种问题。这是荀子为政必须取信于民的远见卓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孔子说:“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说的是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是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立足生存的,这与荀子的思想是相一致的。一个人没有信用,言而无信,欠债不还,虽然会让自己得到一时的小便宜,但是时间长了,周围的人都知道了他的品行,就再也没人愿意继续跟他来往,失掉真心的朋友,遇到困难也没有人乐意来帮忙,最后落得孤家寡人的下场,这是十分凄惨的。以一国而言,如果一国总是不信守和他国的诺言,朝秦暮楚,没有固定的立场,就无法取得他国的信任,最后在国际社会中只能处于被孤立的境地。荀子有鉴于此,努力寻找取信于人的方法,或许可以为我们如何建立自己良好的信用提供好的借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徙木立信”的故事就说明了如何取信于民的道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当时法令已经制订完毕,但还没有公布。因为商鞅怕百姓不信任他的法令,这样颁布了也起不到作用,所以他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声称百姓中有能够将木杆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百姓对此不敢相信,没有人去搬木杆。于是商鞅又宣布命令说:“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终于有一个人把木杆搬到北门,商鞅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以表明没有欺诈。通过这次事件,商鞅取得了人民对法令的信任。商鞅通过一种标新立异的方式,向人们表明了自己的信用,最后终于取信于人,为变法成功赢得了人心。(《史记·商君列传》)</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4.有备无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不是突然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都有一个起因、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要想事情有好的结果,事前做好准备很有帮助。荀子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鯈魾者,浮阳之鱼也,胠于沙而思水,则无逮矣。挂于患而思谨,则无益矣。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已,反之人,岂不迂乎哉!(《荣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白鲦是一种喜欢在水面晒晒太阳的鱼,但如果毫无准备就跳到沙滩上再想下到水里,就来不及了。一个人当他困在灾祸之中才想到小心谨慎,是毫无意义的。所以,聪明的人不埋怨别人,懂命运的人不怨恨老天,只有自己检讨。埋怨别人的人是没有办法、没有准备的人,怨恨上天的人是没有志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没有知识的人。过失在于自己没有准备,却要埋怨与这件事无关的人,这不是很迂腐吗?怨天尤人只能表明自己的无能,不能够预见到可能发生的结果,如果事先仔细准备,是很有可能避免不好的结果发生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有备无患”这个成语就说明有所准备就可以消灭祸患。这个典故说的是春秋时期,有一个英明的君主叫晋悼公,他有一个部下叫司马魏绛,是一个执法严明的好官。有一次,晋悼公的弟弟杨干,他的座车扰乱了军阵,魏绛就把替杨干赶车的仆人斩首示众。杨干跑去向晋悼公哭诉:“哥哥,魏绛实在太目中无人了,连王室都敢侮辱。”晋悼公听了很生气:“这个魏绛太无礼了,居然让我的弟弟受到侮辱,我一定要杀了魏绛,替我弟弟出这口气。来人呀,去把魏绛抓来。”另一个大臣羊舌赤听到了,马上向晋悼公说:“大王,魏绛是个忠臣,如果是他做错了,他绝对不会逃避责任的。”话还没说完,魏绛就到了宫外,他呈给晋悼公一封奏书,然后就拔出佩剑准备自刎。卫兵看到了,立即劝魏绛:“您先不要自杀呀!等大王看了奏书再说。”晋悼公看完了魏绛的奏书说:“原来是我弟弟杨干不对,我错怪魏绛了。”晋悼公连鞋子都来不及穿就急忙跑出宫外,把正准备自杀的魏绛扶起来:“都是我的过错,不关你的事呀!”从此以后,晋悼公对魏绛更加信任,还叫他去训练新军。有一天,北方的戎族来向晋国献礼,请求晋国能和戎族和睦相处。晋悼公说:“戎族没什么情义,又贪心,不如把它攻下来吧!”魏绛马上劝晋悼公说:“戎狄既然来求和,就是我们晋国之福,何必去攻打它呢?”晋悼公听了魏绛的话,和戎族和平相处,从此断了北方的外患,专心治理国事。过了几年,晋国在魏绛的辅助下,愈来愈强大。有一次,郑国出兵侵犯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悼公马上召集鲁、卫、齐、曹等十一个国家的军队,由魏绛率领,把郑国的都城团团围住,逼郑国停止侵略宋国,郑国害怕了,就和宋、晋、齐等十二国签订和约。楚国看到郑国和宋、晋、齐等十二国签订了和约,非常不高兴,便出兵攻打郑国。郑国无法抵抗强大的楚兵,只好又和楚国签订和约。北方十二国知道了,就又出兵攻打郑国,郑国没有办法,便派使臣来向晋国求和。晋国答应平息战争,郑国为了感谢晋国,送去了大批珍宝、歌女等。晋悼公把一半歌女要赐给魏绛,魏绛不但不要,还劝晋悼公说:“大王,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则无患。”晋悼公一听:“嗯!你说得很对!”就把歌女送还郑国。之后,晋悼公在魏绛的帮助下,顺利地完成了晋国的霸业。所以,后来的人用“有备无患”形容做事情有了万全的准备,就不怕任何突发的状况,可以避免失败了!(《左传·襄公十一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既然要有备无患,那要准备什么呢?荀子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也是有自然主义倾向的,他认为顺从天道的无所准备就是最好的准备,他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故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所志于天者,已其见象之可以期者矣;所志于地者,已其见宜之可以息者矣;所志于四时者,已其见数之可以事者矣;所志于阴阳者,已其见和之可以治者矣。官人守天,而自为守道也。(《天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巧在于无所为,大智在于无思虑。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因为大巧大智都是和顺天地之间的法则,不违天时,不逆地利,深谙天地阴阳之道,这样的人做事处处与天地之道相合,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自然不需要思虑和作为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对于普通人而言,大智大巧也有显示的机会,因为你做事,也可有所为有所不为,而有些时候,一定要有所不为。大巧在于有所不为,大智在于有所不虑。君主大智大巧,普通人成全这种大智大巧,因为具体事为普通人所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另外,其实所谓的天地阴阳之道并不是那么神秘的。农民种地,要看节气时令,其实就是顺天地阴阳之道而有所作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同样是顺天地阴阳之道,其实最伟大的道理往往是最简单的道理,天地之道离人并不是那么遥远的,不过是“百姓日用而不知”而已。古人的智慧往往是从身边最普遍常见的现象体会而来,或许时间太久远了,反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现代人望而却步。比如提起阴阳五行,一般人往往就与迷信联系在一起了。其实阴阳两个字最初是用来表明阳光能否照射到的含义,在我们生活的北半球,山之南是阳光能照射到的,所以称为山阳,而山之北是太阳照射不到的,自然就是山阴。依据这种现象,古人把阴阳逐渐视为两种相反对立又能够互相转化的东西,逐渐把阴阳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五行不过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五行之间比相生(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间相胜(即金克术、木胜土、土生水、水克火、火克金),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完全是从生活中观察而来,没有什么神秘可言,后人把阴阳五行同天干地支四季以及方位相配合,也是观察得来的。例如以火来与四季的夏季、方位的南方相配合,在中国的大部分地方,尤其是古代的中原地区现在的河南省中北部、山西省南部、陕西省及山东省各一部分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四季分明的地区,夏季必然是十分炎热的,而此地区的南方也更是有过之无不及的,从这种现象出发,以五行中的火来配夏季和南方也是可以想通的,又有什么神秘的呢?所以大道至简,最伟大的道理往往是最简单的,而不是最复杂的,道不远人,普通人也可以把握大道,做到有备无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适度的消费,可以给自己积累财富;选择有利的位置,可以使自己不至于被动;取信他人,可以让我们得到别人的信任;有备无患,可以把不好的结果扼杀在萌芽之中。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些,我们的生活必然是快乐的,这就是生活的艺术。</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