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岁月在时光的冲涮后,往往沉淀成美好的回忆,生活在风霜雨雪的吹打下,也时常会凝结成最精彩的华章。历史的车轮在日月星辰的转换中从来不从停止,而在这历史发展的历程中有些事物退出了社会的舞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又有一些新的乘客在与时俱进的粉墨登场,开启了新的征程。每当想起这些时,往往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家乡,想起家乡的那婀娜的春柳,挺拔的白杨,潺潺的流水,广袤的田野;想起父母起早贪黑劳作的身影,想起学校操场上整齐的步伐与口号声。家乡已不是一个名词,而是刻在心灵深处的珍贵记忆。我的家乡是坐落于鲁西南平原上的一个小村庄,逶迤的泗河绕村而过,站在泗河大堤上放眼望去,家乡的风景便可尽收眼底。就是这片滋养我成长的土地,也承载着我生活中许多美好的时光。古人云:隔山不算远,隔水不算近。当时村庄附近的泗河上没有桥,离我们村最近的桥也要有十五六里地,可知在六七十年代农村,自行车还是极其稀罕的交通工具,因此,人们要想就近过河的话就要到渡口乘渡船。</p><p class="ql-block"> 村里的渡口在村庄的东边,离村庄有三四里路远,有一条蜿蜒盘旋的田间土路通向渡口,平时坎坎坷坷,雨天泥泞不堪。渡口附近没有村庄,显得十分的偏僻与荒凉。摆渡的是一位五十岁左右,性格非常开朗,被人们称为刘瘸子的光棍汉。长相非常凶悍,但交往后你会发现其实人很和善。他在岸上搭了一个近似地窝子的窝棚作为居所,无论风风雨雨,无论春秋冬夏,这渡口便成了他坚守的家。</p> <p class="ql-block"> 渡口的位址在河中是相对固定的,以便于人们去寻找。渡口的码头是要夯实基础后又垒的几层台阶,便于船的停靠与人们上下渡船。我们村的渡船是一只长约4米,宽2米左右的小木船,船帮有十多公分左右。有的船靠橹行驶,有的船靠桨行驶,而这刘瘸子是用长竹篙撑船的。他撑船时总习惯性大声吆喝一声:“都闭嘴别说话,开船!”因为,在他这里有许多忌讳,坐船的人尽量别喧哗,尤其是别说一些不吉利的话。据说,有一次,一个媳妇抱着孩子坐船,孩子哭闹不停,这媳妇便吓唬孩子说:再哭把你扔河里淹死。巧的是,这河正风平浪静的,可航行到河中心突然来了阵子洪水,形成了漩涡。船在漩涡里直打转,船上的人都吓得脸都煞白。刘瘸子使出浑身解数才让船从漩涡里挣脱出来,平安到达对岸后,人们才长出一口气。后来有人传言,说那抱孩子的媳妇吓得裤子都尿湿了。别管是巧合,还是迷信,在刘瘸子这里就是科学。我就亲眼目睹过他将乘客赶下船的事。有一次,父亲带着我去河东岸赶集,渡船上乘了十多个人,有一醉汉在船上东摇西晃,满嘴污诟。刘瘸子把篙一横,气势汹汹地对他说:你抓紧时间给我滚下去,你再不下船,我就用篙把你捅到河里喂王八。那人被刘瘸子一呵斥,酒也醒了一大半,船上的人也都七嘴八舌指斥他,最后,只好灰溜溜地下船走了。</p><p class="ql-block"> 摆渡在有些人眼里看着很轻松,很容易,只有当局者才知道其中的辛苦。因为,当时渡口上就他一个摆渡人,而这刘瘸子又是一个很讲操守的人,为了能让人的及时渡河,他极少外出。用他的话说:人家大老远奔着咱这里来了,却过不了河,让人家白走冤枉路,咱心里也说不过去。他就这样忍受着寂寞与孤独,顽强地坚守着这旷野里的渡口。尤其是冬天,河道上常常结一层薄冰,他总是顶着河道里的寒风,一边撑船,一边用篙把冰击碎,确保航道的畅通无阻。有时,前面刚打通,后面又冰上了,还要再次破冰前行。</p><p class="ql-block"> 如此艰辛的活其实收入并不多,当时渡船的收入要每月按村里的定额去交费,交完村里的剩下的也就不多了。因为,一来二去,常坐船的人都变成老熟客了,在刘瘸子看来,谁无事也不东溜西逛,渡河就是有事要办,所以,有钱没钱他都让人乘船过河,尽量不去难为别人。我想:如此一位平凡的人却时常为他人的利益所想,用一个人的孤独的坚守而惠及千万家的方便,这算不算不平凡呢?</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未,政府在渡口不远处,修建了跨河大桥,这渡口也就失去了往日的热闹场景,变得落寞与荒凉了许多。可刘瘸子依然坚守在渡口处,没有了坐船的人,也就失去了重要的生活来源。于是,他便在河道里捕些渔些,捉些虾拿到集市上去卖些钱来艰难度日。据说有人出高价要买他的渡船,他都婉言拒绝了,时常一个人坐在渡船上,望着潺潺的河水,望着一片片的芦苇,望着两岸的树林与庄稼,闷声不响地抽着旱烟。也许,他摆了一辈子渡,与这渡口、渡船的情缘已根深蒂固。一个人在这旷野里为他人而守着那份孤独与寂寞,可是他把这种付出视为一种幸福,并乐此不疲,是不是一种信念的坚守呢?。据说,后来他在城市的侄子,把他接走了,从此,渡口再无人坚守,两岸的码头也杂草丛生起来,曾经人来人往的渡口变得一片荒芜,而那渡船不知什么原因也神秘地消失的无影无踪了。</p><p class="ql-block"> 我每次回到家乡不知道什么原因,总是不由自主的站在那气势巍峨的泗河观光大堤上,眺望已淡出人们视野的老渡口。是啊,有些事物可能在历经沧桑,饱尝风雨后,因完成使命而回归自然,可有些事情已经是刻骨铭心的记忆,无法忘却。我有时想这江河湖海固然需要渡口、渡船与摆渡人,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又何尝不需要呢?这使我不由想起上中学时的班主任徐老师。当时我们去生产队挣工分的只有父母,人口多,挣工分的少,生活相对困难许多。为了缓解一下家里生活压力,父母便决定让我辍学,跟着村里的老木匠李师傅学门养家糊口的手艺。徐老师后来听说此事后,夜里步行四五里路来到我家,劝父母让我重回学校。他与父母沟通到深夜,强调了再强调,学习知识的重要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就这样在徐老师的劝说下,父母同意我继续去走求学之路。第二天早晨,我便放下手中的斧头,又背上了书包。回到学校后,徐老师又给我个别谈心,让我充分认识到父母的艰辛,只有好好学习才对得起父母的辛勤付出。从此,我知道这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便更加努力学习了。徐老师就这样把一个“小木匠”摆渡成了一位立足教坛四十年的“教书匠”,我的人生轨迹也从此转了个弯。其实,引领我“渡河”的又何止一位徐老师呢?我们的生活中谁又没有自己的摆渡人呢?只不过可能你没有意识到罢了。</p><p class="ql-block"> 有时我望着随风摇曳芦苇,望着静静流淌的河水,望着那已淡出人们视野的渡口,我心潮澎湃,久久不愿离开脚下的那片土地。现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许多渡口成为了渐渐消失的风景,成为了人们口中的故事与传说,那些曾经热闹非凡的地方,在完成了历史使命后,回归到一片寂静。我想:或许,我们真的应该停下前进的脚步,重新审视这些渐渐远去的风景,感受它们背后承载的历史与文化,追忆它们的历史贡献,从中也许能够受到做人做事的一些启迪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