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9日 3月29日下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明孝陵出来,我们又去瞻仰中国民主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中山陵对于每一个国人都不陌生,紫金山下苍松如海,护拥着蓝琉璃瓦,白色花岗岩墙面的建筑群落。当我踏上中山陵的第一个台阶,我的心立刻它的庄严、肃穆、深邃、秀丽震撼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山陵南向平川,北依青嶂,东临灵谷寺,西靠明孝陵,如众星捧月,中山陵独居紫金山最佳风景之中。这样的选址契合了孙中山先生在民主革命领军人物的重要地位。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中国民主革命先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山陵的设计者是青年建筑师吕彦直,在四十多份设计方案里,他的设计脱颖而出。历时三年,中山陵主体工程完工。1929年6月1日,孙中山灵柩安葬于此。经吕彦直设计的还有广州的中山纪念堂。就在孙中山安葬那年的3月18日,吕彦直因病离开人世,那时他才36岁岁,实在可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山陵建筑由博爱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组成,基本沿袭古代帝王陵墓的传统规格,同时融入了现代建筑技术和风格,比如,改砖木结构为花岗岩和钢筋水泥结构为主,墓道改神兽拥路为雪松夹道。顺着山势修筑392个台阶和8个平台。392个台阶象征当时3亿9千200万人口,8个平台象征孙中山推行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博爱牌坊上有孙中山手书“博爱”,这是孙中山的政治主张,他奉行儒家博爱思想,主张施政为民,人人均有生存权。博爱坊前是一片半圆形的广场,广场南端有一个孝经鼎,刻有智、善、勇三个字,1933年中山大学师生敬献的,当时校长是戴季陶。孙中山经办一文一武两所大学,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俯瞰中山陵像一座倒悬的警钟,警示国人为自由民主而不懈努力奋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墓道被高大浓密的雪松遮盖着,这些雪松是1926年修建陵园时栽种的,至少是百岁老树了。树的枝干遒劲伸展,像历史老人的巨手守护着神圣之地,荫蔽着后人福祉。每棵树都被铁架支撑着,世代屹立不倒的不只是古松,尤其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陵门有三座拱形门,中间的稍大,平时关闭着,重大祭祀活动和重要人物通过才打开。门楣上有天下为公匾额,也是孙中山手书。《礼记》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语。孙中山反对封建帝制鲜明体现了天下为公的思想。国家不属于帝王一家一姓,应该为天下人共有,民主共和是正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通过陵门往前走是高大的碑亭,里面有6米高的花岗岩石碑,上面镌刻鎏金字“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中山先生于此”,系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手书。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不久让位于袁世凯,总理是孙中山国民党内职务。谭延闿曾任广州大元帅府内政部长、北伐总司令等职,国民党一大当选中央常委。1928年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次年转任行政院院长。曾题写黄埔军校校名,与于右任、胡汉民、吴稚晖并称“民国四大书家”。孙中山安葬第二年他去世了,安葬在中山陵东侧的灵谷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392个台阶和八个平台设在碑亭到祭堂的路上,这段路步步登高,走一段就要停下来休息一下,人们却乐此不疲。回望来时路,人流熙攘,往前看人头攒动,登高不止。人们如此专注、虔诚,包含着对先驱者的敬仰,对革命道路艰难曲折的深入体会。同时,中国近代第一陵的建筑气派和由此激发出来历史文化氛围让人入景入情,难以自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平台上的这口奉安纪念铜鼎是1929年上海特别市政府赠送的,还有一只在另一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祭堂上下屋檐间有孙中山的手书,“天地正气”匾,三座门上分别题写民族、民生、民权”,这些题字和博爱牌坊、天下为公牌匾组合起来高度概括了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和国家理念,是中山陵灵魂所在。祭堂里有孙中山汉白玉坐像,身着长袍。祭堂有门通向陵寝,里面有他的平躺的塑像,穿中山装的。陵寝下面有孙中山的棺椁,先生长眠于此。陵寝部分是不对外开放的。来此游览参拜不知不觉中受到三民主义的熏染,被孙中山几次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之路,多次领导反清反封建起义而失败的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所感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站在祭堂外纵览中山陵全景会生发出许多历史与现实的感慨。中山陵至今有近百年历史了,其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多次改变,但是瞻仰中山陵的活动始终没有中断,追求中华民族统一强盛的愿望与日俱增。每当“五一”、“十一”,天安门广场都挂孙中山画像,孙中山的重要纪念日,海峡两岸都在中山陵共同参拜这位革命先驱者,中山陵、孙中山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和它西侧的明孝陵相比,中山陵剔除了皇权至上,皇权神授的封建糟粕,它的设计建造都贯穿一条天下为公的红线,宣扬民族民生民权的现代社会理念,这正是来南京旅游必打卡中山陵的缘由。</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