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深度探索地域文化融入美术课堂的实践路径,提升工作室成员美育教学水平,2025年4月16日,合肥市戴萍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戴萍及工作室成员王瑶、汪志飞,庐阳区贺弯飞名师工作室领衔人贺弯飞及成员许晨,新站区康慷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康慷,肥东县美术教研员吴孝文、肥东古河路小学老师吴研等一行人共赴黄山参与“教研江淮行——皖美课堂”活动。本次活动由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校承办,以“徽韵濡染·美育创新”为主题,通过课例展示、专家讲座与互动研讨,为全省美术教师搭建了高水平学习平台。</p> <p class="ql-block">徽风皖韵启新思:理念引领拓视野</p><p class="ql-block"> 活动伊始,屯溪现代实验学校校长唐浩瑛以《传统文化与美育共生》为题致欢迎辞,重点介绍了学校“以徽州艺术涵养生命”的美育特色。工作室成员认真聆听并记录要点,对“在地文化资源课程化”的办学理念深表认同。黄山市教育局谢其正局长以“执笔画丹青,妙手绘春秋”寄语美育工作者,省教科院郝蔚舒教授解析活动目标时强调“让地方文脉成为课堂活教材”,这些观点引发工作室成员热烈讨论。</p> <p class="ql-block">课例观摩悟真章:创新实践启灵感</p><p class="ql-block"> 在课例展示环节,休宁县海阳二小程玮娜老师执教的《对称的美》以休宁县状元帽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用剪纸艺术装饰美化状元帽;万安镇中心小学贾莉老师设计的《旅游节》项目化课程,带领学生制作非遗鱼灯并现场舞动鱼灯,带给我们视觉盛宴。两节课立足地域特色、注重学生创意的教学设计,为工作室成员提供了“文化感知-艺术表达-创意实践”的鲜活范例。成员们纷纷表示:“课程设计既扎根泥土又充满时代气息,为工作室开发庐州文化课例提供了新思路。”</p> <p class="ql-block">专家领航明方向:转化逻辑指迷津</p><p class="ql-block"> 专题讲座环节,黄山市教科院程翀老师以《寻徽创美:地方美术资源的课程转化逻辑》为题,系统梳理“资源筛选-文化解码-教学重构”的实施路径,提出“用民俗故事激活审美体验”等具体策略。安庆师范大学倪静教授则通过《黄梅戏人物造型的课程开发案例》,示范如何将戏曲文化转化为单元化课程。工作室主持人戴萍总结道:“两位专家的理论框架与实操模型,为我们挖掘合肥包公文化、巢湖渔歌等资源提供了方法论支撑。”</p> <p class="ql-block">在互动研讨环节,来自各学校的教师代表进行了研课汇报和教学点评。教师们围绕今天的课例展开深入研讨。大家一致认为,此次活动不仅拓宽了教学视野,更为今后开展地方美术课程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p> <p class="ql-block"> 活动最后,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郝蔚舒教授作总结发言。她充分肯定了本次活动取得的丰硕成果,强调地方美术课程开发要立足文化传承,创新教学方法,并寄语全省美术教师继续深化教学研究,推动安徽美育事业高质量发展。</p> <p class="ql-block">研修研讨共成长:蓄力赋能再出发</p><p class="ql-block"> 此次活动后,戴萍名师工作室成员围绕“地域文化资源如何适配不同学段”“美术表现技法与人文内涵的平衡”等议题展开头脑风暴。成员王瑶老师分享感悟:“本次活动让我意识到,地方美术教育既要‘向下扎根’传承文化基因,也要‘向上生长’创新表现形式。”活动结束后,工作室立即部署“徽·庐美育课程对比研究”专项任务,计划通过实地考察、课例研发推动学习成果转化。</p><p class="ql-block"> 此次“皖美课堂”研修,为戴萍名师工作室注入了地域美育研究的新动能。工作室将继续以“传承文化根脉·创生时代美育”为宗旨,深入挖掘合肥本土文化资源,构建具有标识性的美育课程体系,助力江淮美育之花绽放异彩!</p> <p class="ql-block"> 图文:王瑶</p><p class="ql-block"> 审核:戴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