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产量大包干

巧克力

<p class="ql-block">  在胜利油田优良传统展厅内,有一张放大的文件照片,格外醒目,它铭记了1981年胜利油田“产量包干拔头筹”的改革创举。</p><p class="ql-block"> 1978年,我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后陷入瓶颈,胜利油田的产量也一路下滑。国务院决定对石油工业实行“一亿吨原油包干”政策,以此激发潜力、扭转局势。1981年,胜利油田作为首家试点单位,成为这场工业改革的“试验田”。</p><p class="ql-block"> 1981年8月,石油部在北京召开实行原油产量亿吨包干动员大会,确定在胜利油田实行原油年产量1600万吨包干试点,推行“五包五定三保”办法,规定油田可以从超产、节约原油出口收入中提取85%作为勘探和开发基金,其余15%作品为企业的集体福利基金和奖励基金。</p><p class="ql-block"> 1981年9月,河口采油厂一矿五队正式试点,实行“班组包干、责任到人、岗位定分、按分计奖”的办法。</p><p class="ql-block"> 采访唐金吉(原河口采油厂一矿教导员):“石油部要搞大包干试验,在埕东油田的两个采油队,采油四队、五队,尤其在采油五队要搞工作试验。我和他们一块研究了几天,搞了‘四定’:以井定产、以产定责、以责定分、以分定奖。”</p><p class="ql-block"> 河口采油指挥部勇立潮头、敢为人先。一矿四队和五队实行的四级包干、责任到人的承包办法,证明了大包干政策卓有成效,成为激发潜力与智慧的点睛之笔。</p><p class="ql-block"> 采访唐金吉:“大包干,当时给群众讲,这是把我们优胜的经历用到管井上,我们一个人管4口井,就像四个孩子,每口井的脾气,你要是不包干,这个月你管,下个月他管,很容易掌握不透它。包干后,你掌握透了井,井也有它的生命力,大包干到了最后,职工总结了‘十字管井’法,现在采油工也用。”</p><p class="ql-block"> 原河口采油厂一矿采油五队17号站班长王玉坤所在的班组成为改革先锋。</p><p class="ql-block"> 采访王玉坤(原河口采油厂一矿采油五队17号站班长):“当时河口采油五队是基础比较好,各个站的人员都很有干劲。领导做了战前动员。油田产量比较紧张,有时候完不成任务,所以必须得要实行大包干。大家信心十足、干劲十足。”</p><p class="ql-block"> 王玉坤回忆起当时热火朝天的攻坚场景,至今历历在目。通过“大包干”,人的精神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产量上扬的是人人都有一颗上进心。</p><p class="ql-block"> 采访王玉坤:“开会动员,下来以后班组也实行了包干到人头,进行分组。有的是在现场实行调参计划的,有一个组是做油井分析。增产挖潜小组主要是碰泵调参。大家一起抢修作业井。以前有时候作业太晚了,像天黑的时候油井就不交接了。等到第二天时候他跟采油队说我作业完了通知你,这样就影响了起码一宿十几个小时的生产。所以我们是组织了一个抢修组,就是作业完了之前,我们必须谁管理这个井谁到现场,准备开井,分秒必争,不等。</p><p class="ql-block"> 经过碰泵,有的井它能增加3吨、4吨产量,有时能增加五六吨产量。这个效果挺好。”</p><p class="ql-block"> 1981年前,油田的管理方式基本属于以完成原油生产任务为中心的单纯生产型管理。实行大包干后,河口采油指挥部按照包干要求,将各项指标层层分解承包,坚持责、权、利结合,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统一,职工劳动收益与劳动成果挂钩的原则精神,制定和推行了多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大包干增强了干事创业的活力,也增加了大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p><p class="ql-block"> 采访王玉坤:“我们班组分工到人头,各管各的井,要把油井分析拿出来。当时教导员唐金吉经常跟我们谈谈我们包干情况,很关心这的产量。</p><p class="ql-block"> 再回想起那段,也记载了我们年轻时为胜利油田所做的贡献。不管什么时候,国家说一句话,整个油田全部动员起来。”</p><p class="ql-block"> 实行大包干以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职工从以前都不愿意多管井,后来都抢着管井。</p><p class="ql-block"> 采访王玉坤:“分的时候都愿意多分几口井。这口井产量突然下降了,找原因,还有别的井,有它的余地。油井就当自己家一样。有时候下了班了又回来,到油井上看看有什么问题。”</p><p class="ql-block"> 采访唐金吉:“量油监督,队长、班长、职工三级量油法取平均值,有的工人怕下雨的时候,怕把样桶带上水影响它的含水量,下雨的时候把雨衣包在样桶里面,化验就比较准。有的时候活多了,老婆到井上送馒头,他都愿意。”</p><p class="ql-block"> 实践证明,大包干不仅是产量的突破,更是机制的革新。包干后多超产多得分成,企业有了自主权,职工也能多劳多得。</p><p class="ql-block"> 采访唐金吉:“大包干能激发他的积极性,能激发他把井搞得好,搞得细,把井搞得深。”</p><p class="ql-block"> 采访王玉坤:“那时候确实是辛苦,但大家心情非常好,干活也不累。像我们十七号站,王思文指挥带全国各地的兄弟单位,都来到我们站学习。 ”</p><p class="ql-block"> 大包干政策有效调动了职工增储上产的积极性,生产力得到解放,发展活力得到增强。1981年至1983年,胜利油田用三年增长为全国原油稳产1亿吨奠定基础。办法很快在全国石油企业采油系统得到推广,大庆、新疆、四川、江汉、中原、华北等油田的代表纷纷前来参观学习。</p><p class="ql-block"> 这个文件,就是1981年10月8日,国家经委、财政部和石油工业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转发胜利油田实行产量包干试点办法的通知》,由此,大包干以汹涌澎湃之势在各石油企业全面展开,揭开了石油工业发展新篇章。</p><p class="ql-block"> 直到1998年石油石化大重组,大包干才退出了历史舞台。它留下的是宝贵的改革精神,印证了变则通、通则兴和创新激活生产力的真理,激励我们奋勇向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