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人情之殇(原创)

临窗听雨念君安

<h1>  近日,有位老乡在《湘乡人在韶关》群里发了这视频,我看后颇有感触。虽倍觉自己笔端清浅,但还是就此隔靴搔痒道来,与乡亲们聊聊。<font color="#b04fbb">☕☕</font></h1> <h1>  我的故乡湘潭素来注重礼尚往来,人情味特浓。人情风曾很淳朴,若有人家里办红白喜事,本队及邻队都会有人前来帮忙,以表恭贺或悼念之情。以前只要人到心就到,而物质上的表示是其次。在如今,却是钱到心就到,人情风俗变味了。大家竞相操办五花八门的酒宴,人情甚至沦为少数人敛财的手段。社会风俗出现恶性循环的趋势,良俗趋恶俗,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h1> <h1>  存在的问题:一是名目繁多。“生孩子”、“满月”、“百日酒”、“结婚”、“生日”、“建房”、“搬家”、“升学”、“当兵”、“买车”、“开张”……甚至已故亲人的周年忌日,只要沾喜沾丧都要大摆宴席,亲朋好友、乡里乡亲的就都得送份礼;二是金额猛涨。过去大都以实物送礼,现在大部分直接送现金。普通关系都要送一两百多元,密切的更是少不了奉上千儿八百。也许一次次送礼“零割肉不疼”,但一年累积下来,人情礼金真不是个小数目。将心比心,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拿得出手,毕竟是要硬票子过数要登记上簿的!不过,话说回来,结婚、建房、古稀老人家整十生日、白喜事等传统人情置办酒席也无可厚非。而视频里年轻人三十多岁也做酒宴,有必要吗?说难听点不怕折寿吗?孩子考个大学确实是喜事,自家人一起乐呵乐呵就得了,非要人家来掏钱?或许你没有收钱的想法,礼貌性地说“自己人客气什么”,可你说的和心里想的真是一回事???瞧!视频里女儿考个二本还来“请”八竿子挨不着边的远房亲戚,并隐晦地表达为“一起吃个便饭”。可真只是轻松地坐在一起吃个饭?可不随礼?你好意思请,人家都不好意思来吃啊!又如你进七十做酒、满七十做酒、上半年做酒下半年做、今年做了明年做……你即使没有贪婪投机敛财之意,也有瓜田李下之嫌呀!!!虽说往来靠自愿,可你就不设身处地为人家想想:你办了酒,人家就来也不好不来也不好。你不是不知道,人们视“不种人情”的人为“不会做人”或“万事不求人”的寒酸人啊!亲友乡邻即使心里百个不情愿来,却也背不起这个"名"啊!!!😭再说,人情消费面前少有赢家。你来我往,似乎平衡了。但实际上,每次人情活动都需要酒席开支,人情活动越是频繁,开支就越多,最终大量收入都因为操办酒宴而被消耗甚至浪费,吃得消吗?万一来客少,你家剩下那么多“扣肉”不脸红吗?哈哈!😃😃</h1> <h1>  当然,即使有必要置办的酒宴,也要以节俭为原则。更不要只顾私利,甚至彻头彻尾的情感绑架。你真要这样因重钱致情感淡了,那也就淡了吧!没见到钱就淡了的情,不是真感情,也无所谓珍惜。这样的人,远离更好!再者,是不是你家办酒宴,我们一定要到场上情才能体现我们之间的感情是真诚的呢?显然不是!“人情”最初确实是感情的载体,而如今却成了钞票的流转,反而没人情味了。其实,不要只是一家有喜,大家就闹闹。更应该平时的嘘寒问暖,相互帮衬,关键时刻的一人有难,八方援手。办不办酒宴靠自觉,如果大家都少办,相互不太在乎礼重礼轻,心里无压力,多好!👍👍🌹🌹</h1> <h1>  镜鉴。谈到礼金红包的节节攀升和人情酒席上的浪费,我私自觉得广东人的相关理念值得家乡人们传承和学习(当然广东每个地方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发红包等还是有差别的)。在本人所处的韶关曲江这边,红包叫利是(利市、利事)。当地人比较务实,无论是发红包还是送礼,都不会大手大脚。也不太讲究人情红包金额的大小。以5元红包见多,有一个统一的行情,不攀比不计较。收的人开心,发的人也不太有负担。新年红包派发也比较随意,有时见到认识的嘴甜可爱的小孩也发,就是奔个好意头、图个乐呵,钱多钱少都是个心意。说实在的,广东5元红包简直是一股文明的清流,我很欣赏!再说,家乡在人情消费上的铺张浪费也不容忽视。在我湖南老家,以白喜事来说,不少人就“打肿脸充胖子”。雇来酒席服务队、裱师纸匠扎灵屋、西乐队、舞龙腰鼓队、还请和尚道士念经诵佛几天几夜、焚香拜庙、礼炮机、鞭炮礼花用小车装……大酬宾客。举行一场葬礼,要折腾好几天。有的花光储蓄还欠下不少人情工!亡者生前呢?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细思量,我们是不是把日子过反了啊!粤北客家农村,以前也盛行土葬,但也远没有这么隆重。现在殡葬改革,更是从简。人故后,一个电话打到殡仪馆,普通人家四、五千元就全办妥(少数人有的买贵的骨灰盒或安放公墓则另当别论)。无佛事、无西乐、无炮机、无彩虹门架设、无挽联花圈、无冥屋、无烟花(连鞭炮都买很短的,零星燃放)……乡邻一般在店里买几元或十几元一套的香烛去祭奠,喝一杯茶,抽一支烟就走了。而主人大都回以5元的红包答谢,清清静静就办妥了丧事。就婚嫁来讲,彩礼一般也不多。以我的寡闻,有得三、四万或稍多点就可成就一桩婚彩!双方家庭压力都不大,何乐而不为呢?😃</h1> <h1>  人情消费,已让一般家庭不堪重负。虽然大部分人对人情消费一路攀升充满抱怨,可改变陋习的积极性并不高。一些人认为,当今是“人情社会”,需要用“礼”来建立联系;一些人是碍于情面无可奈何,觉得不去不行,而且礼轻了还觉得拿不出手,只好硬着头皮去吃“高价饭”;还有部分人认为,自己种了情,自然要想办法赚回来……因此种种,都不同程度地助长了人情消费之风蔓延。😭</h1> <h1>  水涨船高的人情消费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刹住人情消费变质之陋风,只能从自身做起。婚事新办(如减少迎娶车辆、彩礼量力而为别举债);喜事省办(能免则免、能减就减,不随礼或少收礼……);丧事简办(树立“厚养薄葬”的观念、不迷信……);邻里之间不攀比、不讲排场,避免铺张浪费。种人情量力而行。特别奉劝有些人更不要借机敛财,免得人家从心眼里有怨于你!无须讳言,从现实来看,解开“爱办酒宴”的锈锁,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乡邻亲友们,良好的人情风气需要我们共同营造,只要大家努力,凝聚了共识,习惯了(以前白喜事如承包给服务队会被人耻笑,但随着人口的外流,现在不也习以为常了吗?),我们的社会就绝对会保留一份更加纯粹的“人情味”!清风扑面、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将遍地花开!盼望着,盼望着……🌷🌷🌴🌴🌹🌹☀☀👏👏</h1> <h1> 限于才疏学浅、孤陋寡闻,不少观点未免偏激,抛砖以引玉!曾雨春于韶关马坝人故乡。<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