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厂矿职工子弟学校 往昔与今朝的交错

何苦呢

<p class="ql-block">  岁月如同一条悠长的河流,带着我们缓缓向前,而记忆就像河底的石子,在某些时刻会被水流翻起,正如我们工厂附近清澈的小溪流濂溪河,每至暴雨季节,庐山北麓的山洪奔腾而下,裹挟着大量的鹅卵石汹涌而至,重新映入我们的眼帘。</p><p class="ql-block"> 当我再次踏入原九江国棉二厂职工子弟学校,那种复杂的情感如同潮水般将我淹没,心潮翻滚复杂。这一次的踏入,距离高中毕业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它有着特殊的意义,像是一次重温,又像是一场告别,而我知道,同行的五十多位同学,五十年的离别,大部分均居住当地,极少数如我来自他乡异地,也各自怀揣着不同的心情和想法。</p><p class="ql-block"> 回首往昔,这所职工子弟学校承载了太多的回忆。我还清晰地记得在厂部及厂团委工作的期间,那时候冲胶卷洗像片是我工作中的一部分,也是我个人摄影“奢侈”的业余爱好。由于条件有限,我少不了要占用学校的化学试验室来进行暗房操作。那间试验室里弥漫着化学试剂的特殊气味,在昏暗红色的灯光下,我小心翼翼地摆弄着胶片,放大、暴光、暗房技艺处理,仿佛在触摸着岁月的痕迹。而在工作之余,我也常与学校里的几位单身教师们在一起玩耍。因为个人的爱好,我常常与教美术和化学的几位老师探讨相关知识和动态。那些讨论的时光充满了热情与探索的欲望,我们就像一群在知识海洋里遨游的鱼儿,尽情享受着思想碰撞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在工厂机关时,我也曾有过站在讲台上的经历。应聘进校为初中生们上课,那几堂政治、历史课至今仍历历在目。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那一双双充满好奇和渴望知识的眼睛,我感受到了一种责任和使命感。我努力将自己所知道的知识传递给他们,希望能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点亮一盏小小的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15px;">▼当年我拟写的课时计划备课教案</b></p> <p class="ql-block">  而一九八三年在这里借用教室场地召开厂文学艺术爱好者协会首次成立大会的场景,更是充满了活力与希望。那时候的我们,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仿佛有无限的力量可以去创造美好的事物。</p><p class="ql-block"> 借用校园教室活动是为更好的接地气。那时候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充满了对文学艺术爱好与憧憬。眼睛里闪烁着炽热的光芒,仿佛真的有无限的力量可以去创造美好的事物。我们来自企业的不同岗位,有车间里忙碌的工人,有办公室里的文员,还有后勤部门的职工,还有些学校教师,但在那一刻,我们都因为对文学艺术的热爱而汇聚在一起。大家热烈地讨论着协会的发展方向,有人提出要举办文学创作比赛,激发大家的创作灵感;有人建议组织艺术展览,展示我们的书法、绘画作品;还有人希望能够邀请一些知名的作家或者艺术家来厂子里进行讲座,提升我们的艺术素养。那股积极向上的氛围,就像一股温暖的春风,吹过每一个人的心田,让我们坚信,这个协会将会成为我们在文学艺术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坚实依靠。也是在这次首届文学艺术爱好者协会成立上,于会代表以无记名形式投票推选我为协会理事成员。</p> <p class="ql-block">  由于企业工作关系,我也多次策划政工职能部门与子弟学校之间联合开展多项形式的活动。这些活动的策划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需要考虑到诸多方面的因素。从活动的主题确定,到参与人员的组织安排,再到活动场地的选择和时间的协调,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筹备。然而,正是这些复杂的过程,让每一次活动都充满了独特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15px;">▼一九八四年七月举办《向张海迪学习》赛诗会活动,图为学校教师诗朗诵,图片刊登在《江西工运》杂志1984第7期</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15px;">▼一九八一年七月参与职工子弟学校教职员工暑期旅游活动,图为黄山景点与万心国、张震亚老师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  1981年7月作为厂团委我应邀参加与学校老师们暑假期到安徵黄山、九华山的旅游经历,更是一段难忘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然而,时光飞逝,自一九七五年至今,已经过去了50年。今天,应毕业50年组委安排的这个特定日程之前,我率先再次来到了这久违的职工子弟学校。当我迈进校门的那一刻,伤感不由自主地涌上心头。</p><p class="ql-block"> 首先,我看到的是岁月在我们身上留下的深深印记。曾经的风华少年,从这里带着梦想和希望走向社会,如今却已半头白发归来。我们就像一群迁徙的鸟儿,在岁月的天空中飞翔了太久,当再次回到起点的时候,才惊觉时光已经改变了太多。那些曾经在校园里奔跑、欢笑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可镜子里的自己却已是满脸皱纹,这怎能不让人感叹岁月的无情呢?</p><p class="ql-block"> 其次,学校的变迁也让人唏嘘不已。曾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校,在工厂政策性破产后,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昔日的校园已经变更为今日的幼儿园。那些熟悉的教室、操场,都已经换了模样,但主体建筑均归然未动。我仿佛能听到曾经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那是对知识的渴望在空气中的回响;操场上唏嘘打闹的声音似乎也还在耳边回荡,那是青春活力的肆意张扬;还有老师的教诲声,在记忆里汇聚成一股温暖的力量。而如今,这一切都成了遥远的过去,就像一场美好的梦,醒来后只剩下淡淡的惆怅。</p><p class="ql-block"> 我的思绪不禁飘回到在学校读书的经历。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文革十年里,教育也避免不了巨大的变革。小学学制被压缩为五年,初中学制二年,高中学制也是二年。无产者工人阶级主宰一切,“工宣队”带着使命进驻校园,那时候有停课闹革命,考试也变成了开卷考试,还有开门办学的理念,我们要到农村去、到工厂去,实践理论和实际三结合的教育模式等等都被我们撞上了。</p><p class="ql-block"> 下到工厂车间做杂工的经历仍记忆犹新,到瑞昌县生机林村开展为期一周的开门办学活动亦是如此。在那里,我们打地铺,割小麦,听周建国老师讲述着一个个有历史趣味的故事,那些场景仿佛就在眼前。还有在庐山脚下野营野餐的难忘经历。甚至扛着铁锹、锄头等工具到附近上山开挖战壕。体育课也被赋予改变为“军体课”的内涵,王浩民老师严肃认真教我们走队形队列、踢正步、提枪格斗成为了常态。</p><p class="ql-block"> 校办工厂,也是那个年代不可或缺的存在。那小小的工厂位于那栋最角落里的一间教室之中,我曾亲眼,也是第一次目睹,铁丝经过拉伸之后变硬性,通过机械设备的切割冲压,一颗颗铁钉便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我也有着独特的经历。老师对我的信任,那是数学老师兼班主任顾嘉华老师,让我独自负责考试卷子的刻字油印工作。那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我拿着刻字的工具,一笔一划地在蜡纸上刻画,仿佛在书写着自己的成长历程。</p><p class="ql-block"> 我还应邀参与到整个初中毕业后,将面临一部分同学读高中是否续读的学校评测工作,成为校方临时小组成员为数不多的学生代表,参与表决权。那时候的我,感受到了一种被认可的自豪,也明白了责任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作为班级小干部宣传委员的我,还担负起每周班里黑板报出刊任务,以及每半月还得搭梯子在外墙,为中学组写墙报。我精心挑选内容,认真书写每一个字,绘制每一幅粉笔插图,希望能给同学们带来不一样的惊喜和启发。</p><p class="ql-block"> 在中学时批林批孔运动,我们做学生的,面对这场运动,内心充满了无奈。而我,更是显得格外懵懂无知。我竟然操刀撰写张贴针对校长们的大字报。这段经历是我一段令人唏嘘的过往,也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抹小小笑谈。</p><p class="ql-block"> 然而,我也有过犯错的时候。因为不满体育课跳高不达标,我一时冲动将立杆架子摔断,为此受到了全校通报批评处分。那是年少轻狂的代价,也是成长道路上的一个教训。</p><p class="ql-block"> 而高中时帮同学写情书的事情,现在想来也充满了青春的懵懂和羞涩。</p><p class="ql-block"> 在校园里漫步,我试图寻找那些曾经熟悉的角落。曾经的教室已经变了模样,那一排排桌椅、黑板上的粉笔痕迹,都只能在记忆里找寻。操场边的那棵大树,似乎还在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只是树下再也没有了那些奔跑嬉戏的身影。我想起了曾经在这里度过的每一个春夏秋冬,春天里看着校园里的花朵盛开,夏天在树荫下乘凉读书,秋天踩着落叶走过操场,冬天在教室里呵着热气听胡仁寿老师、胡昌凯老师、刘小林老师、刘治平老师、刘玉萍老师、顾嘉华老师、顾百春老师、谢珍老师、陈萍老师、黄永芬老师、夏尚淳老师、万心国老师、还有教美术的桂老师讲课。这些曾经教导过我的老师,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对学生的语气、语速以及执教方式方法等,这些对我所学知识的吸收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贯穿于我对读书学习的认真执着。</p><p class="ql-block"> 相信同学们当踏入昔日校园时,也都沉浸在各自的回忆中。甚至有的同学会默默地流泪,或许是想起了曾经在这里度过的无忧无虑的时光;有的同学则会面带微笑,可能是在回忆那些美好的友情和师生情。我们这届五十多位同学,就像一本本装满故事的书,而这所学校就是那把打开记忆之门的钥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次重回学校,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一种思考。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走过了这么一段长的路,经历了无数的变迁,但那些在校园里养成的品质,那些美好的回忆,都将永远伴随着我们。虽然学校已经变了模样,虽然我们都已不再年轻,但我们在这里收获的知识、友谊和成长,将是我们一生最宝贵的财富。</p><p class="ql-block"> 这所厂矿职工子弟学校,就像一个时间的容器,装下了我们的青春岁月,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它在我们的生命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它都将永远存在于我们心中最柔软的角落。当我再次告别这所学校的时候,带着满满的回忆,也带着对未来的希望。我们知道,虽然过去的时光无法追回,但我们可以带着那些美好的品质,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p><p class="ql-block"> 这一次的重返,就像是一场与过去的对话,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虽然伤感,但更多的是一种释然,因为我们知道,生命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前行、不断变化的过程,而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将成为我们生命中最璀璨的星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15px;">二零一五年七月十一日九江国棉二厂职工子弟学校毕业40周年集体活动合影纪念</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15px;">二零一五年七月十一日九江国棉二厂职工子弟学校毕业40周年集体活动既仅有的几位上山下乡知青合影留念</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