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李雪冰 <p class="ql-block">明十三陵有三大看點,即長陵的地面建築,定陵的地宫,天壽山的風shui。在看過了長陵的楠木大殿後,定陵的地宫也是明十三陵之行的必到之處。</p> <p class="ql-block">這是明十三陵裏唯一開放地宫的帝陵,其主人是萬歷皇帝朱翊鈞,他是明朝的第13位皇帝,共在位48年,也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在年少時聰慧勤奮,励行改革,開創“萬歷中興”;在首輔張居正逝世後,他開始貪圖享樂、肆意斂則,28年不上朝,慢慢把大明推向絕境。朱翊鈞的定陵也是整個明朝修建周期最長最費錢的皇陵,當年役使的軍卒、工匠就達三萬餘人,陪葬物品也極其奢華豐富。</p> <p class="ql-block">上世紀50年代,以郭沫若、吴晗為代表的考古專家團隊得到了政府的批準,決定執行挖掘十三陵的計劃。他們最初的目標其實是朱棣的長陵,卻始終未找到長陵地宫的入口。沒想到遇到一次降雨後,定陵地宫的探溝露了出來,於是決定先拿較小的定陵“練手”。正是這次陰差陽錯,導致了中國考古史上最大的災難。</p> <p class="ql-block">1956年5月,定陵的試掘工作開始,一度因為缺乏經驗屢屢受挫。直到指路石碑被挖掘出來,上面刻著“此碑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根據碑文考古團隊最終找到了地宫入口的金剛牆,便是紀錄片中那個著名的梯形開口。當時拆下第一塊磚後,一陣黑煙從洞口冒出,眾人吓得四散奔逃。回去後經過討論,大家決定放一只活雞進去,第二天發現那只雞安然無恙,才敢進入地宫。於是,那只雞成了考古時第一個進入地宫的活物。</p> <p class="ql-block">之後,定陵内的棺椁與豐厚的陪葬品第一次展示在塵世前。悲劇的開端始於如何保護定陵中出土的近3000件文物。落後的技術以及盲目無知的考古意識,對於珍貴文物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很多文物尤其是絲織品瞬間灰飛煙飛煙滅。更悲劇的是,到了那十年,地宫被暴力摧殘得面目全非,石碑被潑上了油漆,萬厲帝與皇後的骸骨被當作批判對象,拖到附近山谷中挫骨揚灰。定陵事件後,我國痛定思痛,全國範圍嚴禁開掘皇陵,除非是保護性挖掘。</p> <p class="ql-block">相比長陵,定陵留下的地面建築少得可憐。進入景區大門後,第一個院落只剩空蕩蕩的漢白玉臺基。在臺基之上,原本是定陵祭祀的第一座標志性建築——祾恩門。</p> <p class="ql-block">第二個院落依舊是須彌座式臺基,臺基之上原本應該是定陵的祾恩殿,如今只剩幾個柱礎。通過柱礎和留下的歷史資料,定陵的地面建築也曾恢弘髙大,奢華精美。</p> <p class="ql-block">祾恩殿之後便是欞星門和方城明樓,欞星門與方城明樓之間照例是石五供,樣式與長陵基本相同。回家導照片時才發現定陵景區還在石五供下方的祈福带上玩了一把諧音梗。</p> <p class="ql-block">參觀定陵的路線建議是先地宫再登明樓,這樣的路線比較順。進地宫之前,可以先參觀地宫入口外的定陵博物館。博物館内陳列了一部分定陵地宫挖掘時艰難保留下來的文物,數量不多,真品以生活用品、金銀細軟為主,最為重磅的金絲翼善冠與十二龍九鳳冠都是復制品(真品很少展出)。</p> <p class="ql-block">因為地面建築留存不多,從景區入口到地宫入口基本是長驅直入,定陵參觀的重頭戲就在地面27米之下。在前往地宫入口的路上,還能看到1956年時考古隊員首先發現的定陵“隧道門”遺址。也正是因為偶然發現了這道隧道門,定陵地宫的發掘正式開始。</p> <p class="ql-block">地宫的平面布局仿明皇宫内廷建築,由前、中、後、左、右五座殿室組成。沿著後來修建的盤旋樓梯一路向下,遊客參觀從左配殿開始。</p> <p class="ql-block">左配殿上方為長方形穹頂,全部由巨大的青石壘砌而成,規模卻遠胜清裕陵。左配殿的棺床上發掘時便空無一物,因為這裏原為後妃安葬墓室,由於明英宗朱祁鎮廢除了後妃殉葬制度,因此地宫的左配殿只是一個擺設,建設只為遵循祖制。右配殿與左配殿從規制和内容完全相同,暫時關閉不能參觀。</p> <p class="ql-block">配殿的一旁,放置著當年最後一道墓穴門被頂住用的頂門石。當時的考古人員從門縫伸進鉛絲套,將頂門石套住慢慢移開,石門才被打開的。</p> <p class="ql-block">從左配殿經過中殿,直接來到後室。棺床之上放置著三個大型紅漆棺,兩側則是數十個小型紅漆箱,全部是復制品,只為為大家復原地宫發掘時的模樣。中心的主棺為萬歷皇帝的棺椁,左右各為孝端皇後、孝靖皇後的棺椁。旁邊26個楠木小箱子則用來安放随葬品。</p> <p class="ql-block">從後殿而出,終於能好好參觀中殿縱向排列的三組寶座,分别對應一帝二後。原本呈品字型擺放,後來為了方便遊客參觀,改成了一字型縱向擺放。最靠近後殿的為萬厲帝寶座,漢白玉座椅上有龍形浮雕。前方擺放著五供和裝長明燈的明青花大缸,不過因為地宫内缺乏氧氣,當年打開地宫時燈早已熄滅。</p> <p class="ql-block">同時也可以看到大型歇山頂漢白玉石雕門,被玻璃罩保護了起來。大門以石仿木,將屬於皇家規制的殿堂大門樣式放到地宫之中,横縱各九的乳釘及獸首都反應著皇家應有的威儀。大門兩側下方則是青石雕刻的蓮花座,同樣精彩絕倫。</p> <p class="ql-block">地宫的出口位於前殿的金剛牆處,從這裏離開地宫,正好衔接登上明樓的樓梯。定陵的明樓為磚石結構,樓上額枋正中,榜書塗金“定陵”二字。定陵的方城沒有像長陵那樣在城下設券洞,而是在左右兩側設置了露天的臺階。這也是明十三陵中唯二的磚石結構明樓(另一座是永陵),其餘均為木質結構。整個明樓四角及臺階包括枋、椽、鬥栱等建築細節,全是由白石所雕琢的預制石件組成。正因如此,這兩座明樓歷經四百餘年而安然無恙。而長、景、獻三陵明樓,則於1935年和解放初期修繕而成。</p> <p class="ql-block">明樓上方為萬歷的聖號碑,上面刻有“大明 神宗顯皇帝之陵”幾個大字。”碑身呈紅色,是由於過去被潑過紅漆,後來雖經過清洗,但還是留下了滄桑印跡。</p> <p class="ql-block">參觀定陵時我一直在回想去年10月去上海閔博看的“萬歷那年”特展,聯系當下在定陵的所見所聞,我仿佛看到了大明王朝晚期、一個夕陽帝國的餘暉。萬歷朝的輝煌已成舊夢,從當初選址,到300多年後被發掘,定陵確有太多的谜團。</p> <p class="ql-block">離開前回望明樓與遠處楼黛色的山脈,感慨再精妙的feng水寶地,也無法保證朝代的延綿不絕,唯獨疏朗開闊的景色可以讓人心情愉悅。</p> <p class="ql-block">2025042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