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节日话劳动

福自心灵(谢绝赠花)

<p class="ql-block">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工人阶级奋斗争取来的。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工人每天被迫进行大量的劳动,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工人们决定斗争。1886年,美国芝加哥等城市的35万工人举行大罢工和游行示威,要求实行8小时工作制、改善劳动条件,美国当局迫于国际舆论和社会压力,宣布实施8小时工作制。为了纪念这次斗争,1889年7月,第二国际在巴黎举行的代表大会将5月1日确立为五一国际劳动节。</p> <p class="ql-block">劳动节强调劳动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基石”,既是物质财富的源泉,也是精神财富的根本途径。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精神相呼应,倡导全社会尊重不同职业的平等贡献。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当今社会强调的劳动更多的是脑力劳动,体力劳动越来越多地被机械和自动化所代替,传统务农和家政行业也被很多人认为是社会底层,现在劳动条件已经够好了,却有年轻人完全躺平,拒绝任何最基本的劳动,难道体力劳动对我们就真的不重要了吗?</p> <p class="ql-block">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洒扫庭除”源自《朱子家训》,这句话的意思是“黎明即起,打扫庭院,保持内外整洁”。这一传统习俗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早在西汉时期,洒扫庭堂就被列为经典礼仪,成为儒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记》中也有相关记载,表明洒扫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必需,还体现了对礼仪的遵守‌‌和传承。</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开国领袖毛主席曾讲: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信息时代注重脑力劳动,但同时提倡参加一些体力劳动也非常必要。在单位或者家庭多劳动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减少自己的焦虑,惜福感恩和强筋健骨;学生多劳动可以培养自强自立的好习惯,既锻炼身体又磨炼意志,沉下心来慢慢体会和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也许这些将让我们受益终身!</p> <p class="ql-block">  古人把读书与农家耕作相提并论,叫耕读传家久,表明劳动还能培养一专多能和温良恭俭让,作为家德家风世代传承。小时候在我们很多人的记忆中,父母一有空就洗衣做饭忙家务,数十年如一日勤俭持家,辛勤将我们养大成人,衷心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是他们的言传身教深深地滋养了我们。人到中年的我们应该学习父母吃苦耐劳和勤俭持家崇高精神,传承他们自强不息的优秀品德,努力活成他们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正确的晚年幸福观呢?真的是必须要有人来伺候,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才算幸福吗?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由于父母从小对我们的宠爱惯性和与生俱来的贪嗔痴,加上西方物质享乐至上,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我们也许像巨婴一样都入戏太深,用力过猛,片面追求“等靠要”和物质利益最大化。健康长寿和幸福还是靠自己灵魂的坚强,与外在金钱物质的多少和儿女孝顺没多大的关系,正确的晚年幸福观正如《黄帝内经》所说: 尽最大努力地自强自立,全德才能无忧。所以人到中晚年,能自食其力地管好自己的日常起居和生活,拥有完全靠自己买菜做饭,刷碗叠被洒扫庭除的乐观心态和体力,是我们晚年幸福最后的王牌和秘诀。</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曾国藩曾说: 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年轻人脑力劳动超负荷,甚至严重焦虑和抑郁,多做体力劳动,能大大解除脑力疲劳和增强体魄;甚至还能缓解抑郁和开发智慧,学习六祖慧能每天坚持“腰石舂米”的精神,静心参悟无相布施,减少贪嗔痴和过度焦虑,培养大慈悲和大智慧,身心愉悦地提高生活品质。</span></p> <p class="ql-block">  体力劳动并不卑贱,正如佛陀所说: 下下人有上上智,能自食其力地干体力劳动来养活自己的乐观心态,也是年轻人创业过程中最后的一张底牌。这样可以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刀郎17岁离家出走,带着200元开始流浪生活,先后在西藏、西安等地街头卖唱,常因饥饿喝凉水充饥,住10元一晚的招待所‌。在成都酒吧打工时睡储物间,偶然被发现音乐天赋‌。1995年定居新疆库尔勒,靠馕饼充饥,在戈壁滩采风汲取民族音乐元素‌。人生年轻时如果太顺利,中年后拿什么来下酒呢?弘扬优良传统,迈入新时代,恭祝大家五一节安康,家庭幸福,天天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