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关系最酷一幕:边防战士在夫妻经理的白西服上签名留言

李松柏

<p class="ql-block">  1985年11月中旬,我与成都军区《战旗报》同仁叶晖来到老山前线釆访,彼时,中越边境两军对峙,剑拔弩张,时有战斗发生。前方有战事,后方来支援。刚住下,部队新闻干事卢学强就给我们讲述了前线军民关系出现的最酷一幕:边防战士在“夫妻经理”的白西服上签名留言。</p><p class="ql-block"> “还有这样的新奇事?”我问。卢干事告诉我们,事情就发生在上月底,老山前线来了一对风度翩翩的夫妻,一色的白西服衬托着两张笑容可掬的脸,在绿意盎然的山岳丛林地,在夹杂着硝烟与汗水味的边防战士中间,显得格外引人注目。</p><p class="ql-block"> 夫妻俩来自北京城,是首都个体《佳乐餐厅》的经理,名叫沈乃华、陈银凤。他们俩曾经插队在云南边疆生活过10年,回城后在党的政策鼓励下开办了个体餐厅。不久前,他们参加一次英模事迹报告会,听完报告后,被前线将士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得知前线条件受限,有的战士想照一张照片寄回家里都很困难,他俩商量决定亲赴前线,要为每一位战士照一张一次成像彩照,还精心设计印制了“战士万岁”纪念卡,拟赠送给战士留作纪念。</p><p class="ql-block"> 来到前线的日子里,夫妻俩耳濡目染,亲眼看到前线将士的战斗生活远比他们想像的更加危险和艰苦,便竭尽所能争取为战士们多做一些事。每到一个阵地,他们便忙着给每一位干部战士照相,发放纪念卡,因为他们用的是一次成像新技术,战士们照完像后很快便看到了自己在阵地上的英姿,一个个高兴得合不拢嘴。</p><p class="ql-block"> 在前线救护所,夫妻俩来到伙房,用自己带来的调料,精心为伤病员烹制可口的菜肴,还特意为三名重伤员制做鲜美的蕃茄蛋花汤。在病房里,陈银凤让重伤员靠在丈夫的胸脯上,自己一勺一勺地给伤员喂流食。临别时,伤病员抹着眼泪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夫妻俩也受到感染,忍不住哭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为了让前线之行留下永久记忆,他们想请战士签名,可又没带笔记本,于是灵机一动,就让战士们直接签在自己的白西服上。于是,每到一个阵地,夫妻俩照完相,发完纪念卡以后,最酷的一幕就诞生了:战士们手握各种颜色的笔,在夫妻经理的白西服上留名留言。没几天工夫,他俩的白西服上就签满了前线将士的名字和留言,红黄绿蓝各种色彩都有,外面签满了,里面也签上了,最后连帽子都没留下空白,两件白西服简直就成了两件名副其实的工艺品。</p><p class="ql-block"> 被战士们誉为“活着的靳开来”的副连长宋贯文走过来了,他抓过男经理沈乃华的帽子,在上面挥笔写下了“理解战士的人万岁”的留言。 </p><p class="ql-block"> 这里需要注解一下,“靳开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反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的一个虚构人物,战前被提升为副连长,因为副连长要带突击排冲在前面参加战斗,危险性极大,他戏称这是个“送死的官”,后来果然在战斗中牺牲了。宋贯文是我们这次釆访的一位副连长,也曾带突击排执行拔点作战任务,但由于战前准备充分,并釆取了一系列隐真示假战术行动,最大限度地迷惑了敌人,所以战斗进行得很顺利,不仅他本人皮毛未损,部队伤亡也很小,战后荣立一等功,因此被誉为“活着的靳开来”。</p><p class="ql-block"> 夫妻俩离开部队时,前线首长亲自在这两件特别的西服上别上了“两山作战纪念章”,干部战士也向他们赠送了自己制作的战地纪念品,某部六连还在连队的出征旗上记下了他们夫妻俩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我与叶晖将此写成新闻,《战旗报》《中国青年报》都做了报道。转眼40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那可真是新形势下军民关系最酷的一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