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关于神宜内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拳论有云:“气宜鼓荡,神宜内敛。”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成为我多年习拳路上的重要指引。学拳几年,我渐渐发现,打拳时眼睛不断眨巴,是一种不自然的表现。这种习惯一旦养成,改起来并不容易。起初,我以为这只是一个小问题,但随着对拳理的理解逐渐深入,我才意识到,这其实与“神宜内敛”密切相关。</b></p><p class="ql-block"><b> 打拳时,眼神如果没有收住,就会不自觉地四处张望,甚至随着拳势的开合而频繁移动。这种状态下的眼睛,就像一扇未关紧的窗户,外界的纷扰轻易地闯入内心,让人难以专注于拳法的精妙。记得刚入门时,我总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眼睛随着动作的展开而四处游移。后来,我开始练习开合彭荡,试图让眼神与拳势相辅相成。然而,这种尝试却让我犯了一个新的错误——眼睛过于随动作而动,甚至在某些时候闭上了眼睛。有拳友看到后调侃道:“你怎么闭着眼睛打拳?”我笑着解释,可能是因为距离太远,看起来像是闭眼了。实际上,我只是将眼帘微微垂下,不再怒目圆睁,而是保持一种平和、内敛的状态。这种状态下的眨眼频率明显减少,打拳时也更加自然流畅。</b></p><p class="ql-block"><b> 随着对拳理的进一步理解,我逐渐意识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中级阶段,才是眼神真正内敛的开始。在这个阶段,习练者需要将注意力从外在的动作和内在的意念融为一体。眼神不再只追逐拳势的变化,而是把内在的平静贯穿始终,像一汪深潭,平静而深邃。为了更好地掌握这种状态,我特意观察了师父打拳时的眼神。他的眼神始终如一,既不张扬,也不呆滞,仿佛整个世界都凝聚在他的目光之中。通过模仿师父的状态,我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b></p><p class="ql-block"><b> 最近,我偶然看到一位拳友打拳,仅在太极拳的起势中,他就眨眼多达六七次。这一幕让我深有感触。早晨打拳时,我突然想起了这件事,于是决定将“神宜内敛”的问题记录下来,提醒自己时刻重视。其实,眼神的内敛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更是一种内在修养的体现。当我们能够做到“神宜内敛”时,拳法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变得更加从容、自然,仿佛天地间的气息都与我们融为一体。</b></p><p class="ql-block"><b>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神宜内敛”中汲取智慧。比如,在与人交谈时,保持眼神的专注和平和,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用内心的宁静去化解外界的喧嚣。这种内敛的力量,不仅能让我们的拳法更加精湛,也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从容。</b></p><p class="ql-block"><b> 拳论中的“神宜内敛”,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要求,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它教会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与专注。正如师父所说:“拳法即人生,人生亦拳法。”愿我们都能在拳法的修行中,找到内心的那份内敛与从容。</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