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7日—18日,我游览了福州于山风景区、烟台山公园、乌石山公园、林则徐纪念馆、三坊七巷和南后街。</p> <p class="ql-block">福州五一广场</p> <p class="ql-block"> 于山位于福州城区中心鼓楼区东南隅,又叫"九仙山"、"九日山"。因古代有一支"于越族"迁居于此,因而将这座山取名为"于山"。相传汉代何氏九兄弟炼丹于此,因名九仙山,山上还有相关的古迹,如九仙洞、九仙观、炼丹井等。又以闽越王无诸九日宴饮于山,取名九日山。“文化大革命”时期曾改名红岩山,1977年复名于山。</p><p class="ql-block"> 与乌山、屏山并称“三山”的于山,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市中心闻名遐迩的游览胜地,全山面积11.9公顷,形若巨鳌,鳌顶峰海拔58.6米。拥有戚公祠、白塔、状元峰、兰花圃、狮子岩等众多名胜古迹与自然景观,是镶嵌在福州城市中心的一颗璀璨明珠。</p><p class="ql-block"> 于山风景区风景秀丽,遍布摩崖石刻、古榕“根抱石”等景观,留有戚继光等众多名人史迹。自汉以来,于山一直是福州古城传统的名胜游览地,今已列为历史文化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定光寺</p> <p class="ql-block">山上怪石嶙峋,林木参天,景色秀丽,著名景点九日台、狮子岩。古时山上有揽鳌亭、倚鳌轩、步鳌坡、应鳌石、接鳌门、耸鳌峰等六鳌胜迹和炼丹井、九仙观、平远台等24奇景称大鳌24奇景。</p> <p class="ql-block">戚公祠是民国7年(1918年),为纪念戚继光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率兵支援福建抗倭而建。祠建在石岗之上,占地4100平方米。附近有平远台、蓬莱阁、醉石亭、三山阁、吸翠亭、补山精舍等。</p> <p class="ql-block">榕寿岩、宋塔以及古今摩崖石刻等胜迹,隐存在千年榕树、古荔、龙眼等花木之中,为于山风景区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于山历史悠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是镶嵌在榕城市中心一块璀璨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于山有不少小巧玲珑的亭榭,如万象亭、吸翠亭、补山精舍等。这些亭榭依岗峦起伏,隐约在松竹花卉之间,风景清幽,引人入胜。</p> <p class="ql-block">从万象亭左转,循扇形石阶而上,便是戚公祠。</p> <p class="ql-block">山腰有一方形的万象亭,亭畔岩石盘立,重叠成趣。椅栏西望,乌山耸翠,古塔峭拔。南宋词人辛弃疾在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时,重阳登九仙山,有《西江月》一词:“贪数明朝重九,不知过了中秋,人生能得几多愁,只有黄花依旧”。</p> <p class="ql-block">白塔原名报恩定光多宝塔,是闽王王审知为其父母荐福,于唐天佑元年(904年)建造的。</p><p class="ql-block">传说在辟基时,发现一颗光芒四射的宝珠,所以取名定光塔。初建时塔内砌砖轴,外环木构楼阁,是一座高66.7米的七层砖心木塔。每层的斗栱、云楣、栋梁、栏杆都经过精雕细刻,塔壁和门扉还绘有佛像。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塔被雷火焚毁。</p><p class="ql-block">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重建时,改为七层八角砖塔,高41米。因为外面涂上白灰层,故称白塔。由塔内旋梯攀援登顶,可鸟瞰榕城景色。从定光塔寺大殿东边石径,可以登上于山第一峰补山。</p> <p class="ql-block">白塔寺,即定光塔寺,初建于唐天佑二年(905年),是由闽王王审知创建,后改名为"万岁寺"。五代时是福州名寺之一,明代嘉靖年间主要殿宇大多毁于倭患。现存建筑是在清道光至光绪年间重建,分三大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法雨堂。大殿左右为华封堂、方丈室、客厅、僧舍。</p> <p class="ql-block">法雨堂是人们为纪念后梁时寺僧义收"积薪自焚",舍身求雨而建的。说的是,五代后梁贞明元年(915年),福州久旱无雨,禾苗不长,这时来了个游方僧义收,到白塔寺祈雨,他在寺前用木柴堆塔,自己坐在塔上,闭目合十,为民祈雨,3天后,约定时辰点燃柴塔,义收仍坚持不动,随着火焰升起,大雨骤降,义收安然无恙从火中走下。后来人们就建法雨堂纪念义收。法雨堂还曾是严复读书处,清朝福建船政学堂的校舍。</p> <p class="ql-block">1998年,中共福建省常委、福州市委书记赵学敏在九仙洞右侧题刻一大“寿”字,字径2.4米×1米,为草书。</p> <p class="ql-block">观之东轩是明代黄仲昭修纂《八闽通志》之地。又因观中供奉福州民间信奉的神祇王天君,俗称天君殿。殿前祀三清,后祀王天君;隔拜亭为双层楼阁,祀玉皇大帝。殿阁宏伟。</p><p class="ql-block">山西南有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大士殿,是辛亥革命福州革命军前敌指挥部旧址,现辟为福州市博物馆。西面还有白云寺、廓然台、戚公祠(祠内补山精舍是“闽变”会议旧址)、平远台、万象亭、醉石等景点。</p> <p class="ql-block">于山有丰富的古文化遗迹,特别是摩崖石刻很多,有据可查的从宋代以来的就有100多处。</p> <p class="ql-block">烟台山位于福州市仓山区闽江南江滨,海拔高41.6米,南望五虎,北眺三山,具有“苍山烟霞、高丘低江”的景色,是整个福州古城传统中轴线序列组织的结尾。烟台山,曾获“世界万国建筑博物馆”的美名,虽山不高,面积不大,却以其独特的人文魅力傲立于世,吸引着世人关注的目光。内有假山,小池塘,还有元朝时期的用来报警的烟墩。古时梅坞至程埔头,盛植梅花,有“琼花玉岛”之称,故称为梅花坞,简称梅坞。</p> <p class="ql-block">“一座花园,一条路,一丛花,一所房屋,一个车夫,都有诗意。尤其可爱的是晚阳淡淡的时候,礼拜堂里送出一声钟音,绿荫下走过几个张着花纸伞的女郎……”这是叶圣陶先生为烟台山所留下的描述。</p> <p class="ql-block">闽海关税务司官邸——长达85年的主人是外籍人士</p><p class="ql-block">乐群路一段陡坡的尽头,是闽海关税务司官邸。原为英商义记洋行,始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为砖混结构,2层(带地下室)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全国各通商口岸的海关税收交外国人管理,各海关设立税务司,税务司长均由外籍人士担任。因此,自1861-1946年,闽海关税务官邸的主人都是外国人,象征着一段屈辱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石厝教堂:国际教堂</p><p class="ql-block">从爱国路2号出来,沿小路向上,在乐群路有一座不大的石头教堂。飘洋过海来的欧美信徒们需要慰藉精神的场所,1861年英国圣公会建了这座占地600平方米的哥特式教堂,起名“圣约翰堂”。原本只供侨居福州的英国教民举行宗教活动,后来其他国家教徒也来此处礼拜,逐步成为“国际教堂”。教堂门口有一颗百年银杏树。秋天,银杏叶披黄,教堂在金黄色掩映下很是好看。目前,教堂处于修缮状态,无法入内参观。</p> <p class="ql-block">爱国路2号:美国领事馆</p><p class="ql-block">烟台山的历史必须从爱国路2号说起。从仓前路的万科仓前九里走入烟台山,两三个拐弯后就到了著名的爱国路2号。作为烟台山第一座洋建筑,始建于1863年,融合了古典主义、巴洛克、殖民地式外廊等多种西式建筑风格,最早为J.Forster洋行所有,几经易手后归属怡和洋行,在1891-1928年租借给美国作为领事馆。上世纪50年代改为民居。2017年经过重修,作为烟台山历史博物馆对外开放。爱国路2号的变化,是烟台山百年变迁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三坊七巷”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p> <p class="ql-block">三坊七巷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自晋、唐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国走向辉煌。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270座,有159处被列入保护建筑。以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等9处典型建筑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位于福州中心城区的三坊七巷拥有38公顷的完整保护范围。三坊七巷为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古建筑遗存,是"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2009年6月10日,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获得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准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正房、后房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p> <p class="ql-block">福州市三坊七巷,作为中国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在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以高票获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p> <p class="ql-block">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p> <p class="ql-block">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八一七路)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街”指南后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