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东沟油坊在村口的东边,一年四季溪水都不知疲倦地从门前潺潺流过。而今已进入冬季,溪水已经结了冰,跨过已经封冻的溪源河,上了坡就到了油坊。</p><p class="ql-block"> 整个油坊是一座四合院,西面临河,东面靠山,“坤”字门儿,正房为油坊的办公室,东房为客房,西面是厨房,南房为原料仓库,后院是牲口棚,靠大门斜坡上是磨坊,东北角的山崖下便是油坊的主体——油窑。</p> <p class="ql-block"> 拾阶走进磨坊,迎门有一座灶台,灶台上稳了一口大炒锅,锅的形状和大小就像卫星电视接收器那样斜里厢摆放着。榨油前,要先将油菜籽、胡麻籽等榨油的原料用大锅炒熟,倒在水磨上磨成油膈(谐音,油菜籽、胡麻籽磨成的膏状物),然后用箩筐挑进油窑(即油坊),放在直径1.5米大的蒸笼上加火蒸透,再将蒸好的油膈放进木制的圆形的模具内,模具里铺满了用笈芨扫(一种扫大街用的扫帚)叶子编成的辫子,当油膈填满模具后,用剩余的辫子头将油膈包严实,堆到油梁下边,如此要堆上四层。</p> <p class="ql-block"> 最最精彩的“升油梁”、上“猴竿”开始了。</p><p class="ql-block"> 油梁是整个油坊的主体,也是榨油的动力,它是一根由十多米长的榆木做成,根部的一端足足有三尺粗。牢牢地固定在一个木架上,木架的一头深深地插在山体中,以确保油梁的牢固和安全。</p><p class="ql-block"> 原来,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年代,聪明的祖先们早就学会了驾驭自然的种种办法。要把菜籽里的油榨尽、榨干,需要的压力可想而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先在油梁粗的那一端设置了许多闸板,把包好的油膈放在油梁下,油梁的另一端吊有好几块磨盘,上面又加了许多大石头,足足有两吨多重。</p> <p class="ql-block"> 整个榨油的过程就是一个巨大的杠杆运动:牢牢固定油梁顶端的山体是重物,包好的油膈包是支点,油梁的另一头就是力臂。要使油梁有足够的压力,必须将力臂升高,然后再将力臂的一头的加重压力,使整个油梁的力全部都压在油膈上,以确保把油榨尽。为了升高力臂和将磨盘提高,便用一根碗口粗的木杠来将油梁的“力臂”也用杠杆原理逐步升高,木杠紧紧贴在油窑中间的一根柱子上(俗称猴竿),由一人站在木杆的一端,紧紧抱住“猴竿”,顺势一跃,人便爬上了猴竿的顶部,然后抱着猴竿猛然蹲下,再用力顺着猴竿落在地下,这时磨盘便升高许多,每升高一定的程度,就用木楔子支住,每当油梁的尾部升高一点,就在油梁靠近山体的那端插一根闸板,如此几次,油梁的另一端和磨盘被高高 吊了起来,当升到需要的高度时,就将木楔子一一拔掉,油梁的一端被重重的磨盘拽了下来,于是,做支点的油膈包便哗哗地趟出油来了,顺势流到油梁下面的地缸里,只等明天一早提油了。于是,油坊的工人们便开始用蒸过油膈的大锅里的热水洗澡,然后换上衣服回家了。这时我也只好恋恋不舍地同伙伴儿离去。</p> <p class="ql-block"> 次日一早,油坊的掌柜便打开油缸,一桶一桶地将油掏尽,工人们又将昨天的油膈包从油梁下取出来,原来那膏状的油膈成了麻糁饼,再将麻糁饼砸烂,上锅一蒸,再包起来,放在油梁下边再榨一遍,整个榨油的过程就结束了。</p><p class="ql-block"> 那么为什么要在冬天榨油呢?后来我才知道,一是利用冬季农闲,二是秋后北方的菜籽刚好收完,原料充足,再就是利用油窑冬暖夏凉的特点,节约煤炭。于是,我在村劳动的十几年中 每年冬天都能到油坊看榨油。</p><p class="ql-block"> 在当时,榨油不仅是生产队创收的副业生产,同时也是为社员们谋福利的重要来源。因为每百斤菜籽能榨30多斤麻油,而油坊只给来料加工者28斤,那么每年油坊就能给每个社员分好多麻油 ,那时我家9口人,4个劳动力,每年能挣上万个工分,于是按人头分,再按劳力分,还要按工分分 ,加上生产队自产的菜籽,我们一家每年就可分到三、五十斤麻油了。这在每个吃商品粮的城里人每月只能供应二两麻油的年代,是多么了不起的事啊。</p>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