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呢喃 65103245 <p class="ql-block">清明假期我到魔都玩了两天,这是一座特别适合Citywalk的城市,第一站我选择去徐家汇。徐家汇,一个地名源自明末大科学家徐光启的地方。1633年徐光启病逝于北京,1941年其灵柩归葬于今徐家汇光启公园内。徐光启曾在此建农庄别业,从事农业实验并著书立说,逝世后即安葬于此,其后裔在此繁衍生息,初名“徐家厍(shè)”,后渐成集镇。因地处肇嘉浜与法华泾两水会合处,故得名“徐家汇”。</p> <p class="ql-block">光启公园是一座纪念性社区公园,北部为徐光启墓地,西南部为徐光启纪念馆,园内点缀若干与徐光启有关的碑廊、雕塑和残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走过石桥,就看见一座雕工精美的牌坊。牌坊上镌有对联,上联为“治历明农百世师经天纬地”,下联为“出将入相一个臣奋武揆(kuí)文”。2003年这里按明代墓制重修牌坊、神道和坟冢。明代墓制代表作可见南京的明孝陵和北京的十三陵。</span></p> <p class="ql-block">石道径直通向徐光启墓,石马、石羊、石翁仲等沿着石道依次排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徐光启墓,明崇祯七年(1634年)谕祭赐葬,十四年(1641年)营葬。全墓共有10个墓穴,分葬徐光启和夫人吴氏,以及四对孙子孙媳。1903年天主教上海教区在墓道前竖大理石十字架一座,正面刻拉丁碑文,余三面刻马相伯撰“徐文定公墓前十字记〞。“</span>十字架”形墓碑是全国唯一获准保留天主教符号的明代古墓。</p> <p class="ql-block">徐光启雕塑-夜观天象。</p> <p class="ql-block">徐光启纪念馆由明代宅第建筑“南春华堂”异地保护改建而成,占地面积为400余平方米。南春华堂,原处梅陇镇东,系明代张姓显宦告老所居,始建于明弘治末年,距今五百多年。该堂原为三进,今仅存仪门、头进厅堂及西屋2间、东屋1间。整座建筑结构精致,雕刻传神,典雅古朴,为明代典型第宅建筑。2003年迁至光启公园内。</p> <p class="ql-block">成为纪念馆的南春华堂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照壁,照壁外侧有于光远题“科学先驱”四字。照壁至大门前的距离非常狭窄。</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是大门至仪门的头进天井。走进大门就看见一座徐光启半身像,塑像穿明代一品朝服,胸前佩有仙鹤饰物,面部神情庄重。塑像后面是仪门,仪门门楣正面砖刻篆书“视履考祥”,背面砖刻行楷“克洽雍熙”。</p> <p class="ql-block">两侧游廊为封闭展示区,展览集中介绍徐光启的生平成就,分设有世界眼光、科学精神、爱国情怀、高尚情操四个部分,馆藏徐光启画像、手稿手迹、文献著作等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徐光启(1562年-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上海人,万历进士,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1603年,入天主教,教名保禄。较早师从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毕生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勤奋著述,是介绍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积极推动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徐光启的伯乐出现了!</p> <p class="ql-block">徐利谈道图,表现的是徐光启与利玛窦探讨《几何原本》翻译的场景。利玛窦开启了徐光启的“新视野”,400 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为中国文化注入了一种新的色彩。徐光启虚心向利玛窦学习并将西方科学、宗教、哲学引进中国,其巨著《农政全书》便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水利技术。</p> <p class="ql-block">科学精神:经世致用、格物穷理、开拓创新、精益求精。</p> <p class="ql-block">徐光启在数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当推和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前6卷)。徐光启提出了实用的“度数之学”的思想,同时还撰写了《勾股义》和《测量异同》两书。徐光启首先把“几何”一词作为数学的专业名词来使用。《几何原本》的翻译,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原有的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习惯,改变了中国数学发展的方向,是中国数学史上的一件大事。</p> <p class="ql-block">徐光启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主要集中于《崇祯历书》的编译和为改革历法所写的各种疏奏之中。在历书中,他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念,介绍了经度和纬度的概念。他根据第谷星表和中国传统星表,提供了第一个全天性星图,成为清代星表的基础。在计算方法上,引进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的准确公式,并首先作了视差、蒙气差和时差的订正。</p> <p class="ql-block">右侧墙上是利玛窦绘制的《坤與万国全图》,它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引进中国的新型世界地图。其中明确标明地球是圆的,刻有经纬度、赤道、五带,并正式介绍了世界五大洲的轮廓。徐光启曾撰《题万国二園图序》,为《坤與万国全图》作诠释。</p> <p class="ql-block">爱国情怀。“求精”和“责实”是徐光启军事思想的核心。徐光启特别注重火炮的制造,曾多方建议,不断上疏,希望能引进火炮制造技术。徐光启还对火器在实践中的运用,对火器与城市防御,火器与攻城,火器与步、骑兵种的配合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探求。</p> <p class="ql-block">徐光启精晓农学,著作甚多,计有《农政全书》《甘薯疏》《农遗杂疏》《农书草稿》《泰西水法》等。</p> <p class="ql-block">利玛窦(MatteoRicci),字西泰,意大利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学者。1582年(明万历十年)被派往中国传教,直至1610年在北京逝世,在华传教28年,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传教士之一。对他的传教事业帮助最大的,当属“圣教三柱石”-徐光启、李之藻和杨廷筠。利玛窦制作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地图,先后被十二次刻印。</p> <p class="ql-block">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字道未,德国科隆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1620年(明万历四十八年)到澳门,在中国生活47年,历经明、清两朝,是继利玛窦之后最重要的来华耶稣会士之一。汤若望在顺治年间所受的恩宠与隆遇使得天主教当时在中国的传播较为顺利。1650年,清政府赐地在宣武门内原天主堂侧重建教堂。汤若望将利马窦建的一座经堂扩大,建成了北京城内的第一座大教堂(南堂)。</p> <p class="ql-block">南怀仁(FerdinandVerbiest),字敦伯,又字勋卿,比利时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的学生。南怀仁是清初最有影响的来华传教士之一,为近代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南怀仁设计监制了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纬仪、纪限仪和天体仪等适用于西洋新法的天文仪器。至今,这些仪器作为中西科学交流的历史见证,仍陈列在北京古观象台。南怀仁是康熙皇帝的科学老师,曾经在长达五个月的一段时间里,从早到晚给皇帝讲授几何学和天文学,还将《几何原本》译成满文,陪同皇帝出巡,沿途为皇帝观天测地。康熙皇帝后来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对欧洲传教士的宽容态度,应该说都与南怀仁不无关系。</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来到第三部分即第二进,仪门至南春华堂正厅,正脊中央有“松鹤延年”的砖雕。院中有一个勾股定理的演示装置,我刚进大门时,远远看见一位妈妈带着女儿在很熟练的演示勾股定理,等我来到装置前却不知如何下手,全部还给数学老师了。</p> <p class="ql-block">光启公园虽然面积不大,但这座以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命名的纪念园林,不仅是徐家汇地名的原点,更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明互鉴的“徐家汇样本”。</span>徐家汇的“汇”字,既暗合肇嘉浜与李漎(cóng)泾(后称法华泾)的河网之汇,更隐喻着东方农耕智慧与西方科学精神的碰撞之汇。这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早期实践,比洋务运动早了两个世纪。我在这里还遇见一行外国游客来此游览,可见这种跨越山海的文明互鉴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p> <p class="ql-block">游览时间:2025.04.04清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