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北京(17)--中国美术馆

宁静致远

ID: 33720858<br>编摄:宁静致远<br>地点:北京 【题记】<div> 千年丹青凝玉窟,九色神光破壁来。藻井璇玑藏日月,反弹琵琶落云台。</div> 14:17 吃完午餐骑单车离开牛街,路过虎坊桥中国书店。 在此改乘地铁前往中国美术馆。 14:47 中国美术馆。 午后的阳光斜穿过中国美术馆的玻璃穹顶,在展厅入口处织出一片星轨般的碎金。 在一楼随意转了两个馆,直梯直接到三楼。来这里主要是为了参观丝路艺术珍品展。 跨入《墨韵文脉》展的青铜色门廊,脚下蜿蜒的丝路线条与头顶悬浮的敦煌藻井纹样遥相辉映,恍若踏入一条流淌着墨香与驼铃的时空长河。 吴为山策划的展览以“墨”为魂,既勾连简牍上的斑驳墨痕,又暗合当代艺术的笔触新生,恰似午后暖阳融化了千年的时光坚冰。 “墨韵文脉”系列展览,邀请甘肃省文物局共同主办,首次汇聚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及中国美术馆藏240余件甘肃文物与艺术珍品,分为“书刻同辉”“绘塑同光”两个部分,溯源传统艺术的精神根脉,展现丝路文明的壮美气象。 这里是彩陶与壁画的视觉盛宴。 马家窑彩陶罐(新石器时代):螺旋纹饰在灯光下泛起黑色与赭红色光泽,先民将黄河漩涡凝固成永恒图腾。展厅转角处,战国垂鳞纹秦公鼎的青铜铭文与彩陶纹样形成跨越千年的纹饰对话。<br> 敦煌菩萨立像(唐代):柔和的灯光漫过菩萨低垂的眉眼,彩塑袈裟上的青金石颜料泛出星河般幽蓝。玻璃展柜倒映着段文杰临摹的《三兔飞天藻井》壁画,三只共耳玉兔在光影中旋转出轮回的隐喻。<br>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雄踞陇山之侧,是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是纵贯东西的战略要地,亦是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千年走廊。驼铃声声,黄沙漫漫,历史在此沉淀为璀璨的珍宝,文明在此交织出绚烂的华章。 从马家窑彩陶的神秘刻符,到秦公鼎的浑厚铭文;从居延汉简的率意笔触,到悬泉帛书的流畅篇章;从敦煌藏经洞的精心写本,到肃府本《淳化阁帖》的细腻刻石,甘肃始终是汉字源流与书法演进的有力见证。丝路延绵,岁月如歌,甘肃的艺术长卷,也在绘画与雕塑的悠扬韵律中徐徐展开。木板地图的疆域守望、模印画砖的生活百态、三彩陶俑的威严神情,体现着先贤对自然万象的本真追求和艺术创造力。经丝路传入的异域风情,与本土的笔墨意象相生相融,演绎出经变壁画的恢宏叙事、彩塑佛像的慈悲面容、纹饰藻井的曼妙形态,至今依然焕发着夺目的光彩。 彩绘木制俑。汉代彩绘木博戏俑:两位对弈者的漆衣在暖光中泛出温润光泽,棋子落定声仿佛穿透玻璃传来。旁侧的《相利善敝剑册》简牍,以墨迹详述刀剑鉴定的“古代质检标准”,让人莞尔于秦汉工匠的严谨。 丝路长歌,文脉薪火。在彩塑的形制、书法的线韵、绘画的意象中得以传承。文物者,以物弘文。物者,精神之载体也。文物非固化之物,当其审美与文化价值融入新的创造,便真正获得了生命。 从远处的木架到近处栩栩如生的佛像,记得在敦煌时就了解的古人用木架和泥塑造佛像的工艺。 回望这座容纳了马家窑彩陶漩涡与数字敦煌星空的建筑,忽然读懂策展人吴为山所言:“文脉不是标本,而是江河”。那些简牍上的墨迹、陶罐的纹路、飞天的衣带,正随暮色中的参观者目光,继续流淌向未来的河道。转角处的文创店亮起暖灯,孩子们举着三兔藻井图案的雪糕嬉笑跑过--这何尝不是文明长河激起的又一朵浪花? 今天,当我们深情凝视这些出自古贤之心手的作品,仿佛听到黄河的涛声。水是孕育文化的母亲,上善之水,流淌的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品德…… 时间所限,依依不舍告别丝路艺术展馆。 顺便参观了《印象内蒙古--浩瀚地平线》,长海作品展等场馆。 马、人、瀚漠、沧桑等是长海作品的重要符号。 十分欣慰能看到在此临摹的孩子们。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本质是物质载体、精神内核、制度架构、文化生态的协同演进。 16:00 离开中国美术馆,顺路骑车前往王府井。 16:01 途径首都剧场。 16:07 特地造访王府井大街上的天主教东堂。 东堂始建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类思和葡萄牙传教士安文思创建,是北京城区继宣武门南堂之后的第二座天主堂。历史上多次毁于战乱和自然灾害。1904年用“庚子赔款”重建,形成现存建筑。 教堂为罗马式三层建筑,坐东朝西,灰砖清水墙体,青石基座,堂顶立三座十字架。作为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之一(东、西、南、北四堂),东堂见证了中西文化交流,其建筑融合了中国传统元素与欧洲文艺复兴风格,被誉为“中西建筑共融的典范”。<br><br> 久违的东安市场。 忽然想起,来过无数次北京却没进过王府井百货大楼这个地标建筑。 既然有时间就象征性走了两层楼。 王府井百货大楼前树立着劳动模范张炳贵的雕像,这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与象征。百货大楼正对面是东安市场。 再往南工美大厦是新中国对外礼仪以及改革开放时代的象征。从建国至今工美大厦在传统手艺与现代时尚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桥梁。 16:32 时间关系一天的游览在王府井书店告一段落。 16:47 骑单车返回北京站。 暮色四合时回望这一日的旅程,四重时空的交叠让北京城的精神脉络愈发清晰。龙潭公园的粼粼波光里,锁龙链与游乐园的古今对话,印证着市井烟火与山水灵性的永恒共生;三里河畔垂落的柳丝轻抚青砖,会馆檐角与咖啡馆的倒影在流水中相映,恰似一场跨越六百年的雅集。法源寺的丁香已经谢了,但檐角风铃仍吟诵着盛唐遗韵,而中国美术馆展厅里跳动的当代笔触,又将千年文脉延展向未来天际线。 邻家的四合院里不停演绎着最动人的复调叙事--当龙潭湖的晚风穿过美术馆的玻璃幕墙,当前门商肆的喧闹渗入古刹经诵,当水墨长卷里的留白遇见钢架结构的几何美学,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地理坐标的叠加,更是文明层积岩中永恒跃动的生命力。此刻背包里装满的,是琉璃瓦上的云影、展签上的思想碎片、古碑拓片的墨香,以及胡同深处那碗炸酱面蒸腾的热气,这些具象的感动终将融汇成对这座城的永恒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