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手艺

不二翁

<p class="ql-block">  父亲出生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他经历了解放前后两个社会,辛劳一生,勤劳豁达。在乡亲眼里,他是一个老实、豁达而不失幽默的人。</p> <p class="ql-block">  父亲拥有一门手艺活——篾工编制,也是人们所谓的篾匠,这门手艺活来自爷爷的真传,可谓子承父业了。那个年代学一门手艺并不容易,漫长的岁月里,农村自是以耕地种菜为营生,有一门手艺,农闲季节可以外出做工,赚钱贴补家用,普通人家是很羡慕的。爷爷是一个很专业的篾工师傅,没有干过农活,纯粹是一名手工业者,他除了父亲外,还收过一个姓杨的徒弟。</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父亲刚好虚岁一十九。其时农业耕种占据生活的主导地位,因为爷爷是一个纯手工艺人,从来没干过农活,所以十九岁的父亲就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力,开始下地学干农活了,在生产队里,什么犁田、耙地,春种,秋收,样样都会。那时父亲下面还有两个妹妹和两个弟弟。一大家子八口人,农业生产劳动的担子全在他一人肩上扛着。</p> <p class="ql-block">  爷爷的篾工活远近闻名,他做的竹篾器具,精致美观,且十分耐用。家里至今只保存了几件竹编器具,堪比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  以前忙于工作,忙于生计,亦或是年轻时的浅薄,没有去留意身边这些美好的事与物,待回过头时,许多东西已不复存在。人生或许就是如此,有得也有失。最难忘的是爷爷留下的一个竹篾编制的箱子,父母生活那年代,物资极度匮乏,他们是用来装衣服的,到我手上觉得还是装书本最合适。可惜出去工作那些年,那一箱子的书本放在旧房子房间门口,被隔壁调皮的孩子撬开,拿走了我珍藏的许多书籍。当我在自家的垃圾间里发现了一本三国演义的连环画时,为时已晚,打开箱子,已经所剩不多了。1996年底全家搬迁到新房子,没有去留意那个箱子,等想到了,再回旧房子去找,已经再也找不到了,它只能留在我的记忆里…</p><p class="ql-block"> 无独有偶,后来在一本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版的聊斋志异——《小谢》这本连环画里,书中那个正直不怕鬼的书生陶望三,他挑的那个书箱,居然和我爷爷做的那个箱子是一模一样的。</p> <p class="ql-block">  相比于爷爷的篾工,父亲的手工制作就显得粗糙了许多。他制作的多是实用的农用器具,如竹簟、箩筐、竹筛、火笼、笊篱、土箕、畚斗等等不一而足,生活器具没有什么做不来的。他说帮人打工,一天拿多少报酬,必须要完成多少活,精细不来,量是前提,质只能求其次了,所以自然要粗糙些!</p> <p class="ql-block">  两把篾刀,一对剑门,加上什么凿子、锤子、刮刀一些简单的工具,以毛竹为材料,做出许许多多的农工生活器具,或售或卖,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养活一家人,养大四个儿女,父亲的一生是辛劳的一生,勤劳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我十分怀念我的父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清明节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