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追问李西贵《学校如何运转》中的学校变革

萍踪侠影(不私聊)

<p class="ql-block">一、从目的论来追问——学校为什么要变革?</p><p class="ql-block">在谈这个话题之前,试问中国现有的选拔人才的模式“高考”和古代选拔人才的模式“科举”本质上有没有改变?依笔者愚见,换汤不换药,同样都是一张考卷选人才,一纸分数定终生。靠试卷选拔出的人才有多少能真正成为国之栋梁呢?</p><p class="ql-block">如果说,高考制度是基于中国的国情产生的,且短时间内仍将是一纸定终生,那么走向高考的这12年教育务必是要进行改革的,不能仍是围着分数运转的。即便很多有识之士说高考制度不改,一切的教育实验,改革都是在戴着“镣铐”跳舞,这舞也还是要跳的,因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分数,是全人教育,成人之美!</p><p class="ql-block">历朝历代,教育家和教育改革家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朱永新提倡让每一个教育人都成为“中国教育的建设者”是作为一个教育家应有的担当与使命。李希贵校长提出的“学校的转变”同样是作为一个教育家的使命与担当——坚持循承教育的本质、不忘教书育人的初心、怀揣民族复兴的教育理想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不断追求!</p><p class="ql-block">学校为什么要转变?这是中国教育肩负的使命与担当。国家要富强,离不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离不开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离不开教育的改革与创新。</p><p class="ql-block">二、从领导力的角度来追问——由什么样的人来转变学校?</p><p class="ql-block">李希贵是一个视改革创新追求为自己生命的人;一个能够及时调整改革策略的人;一个能够在没有射中的靶子上再射一箭的人;一个始终以“保障学生中心的治理结构和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体系”为改革核心的人。</p><p class="ql-block">没有校长的华丽转身就不可能有学校的逆风飞扬!</p><p class="ql-block">首先,校长必须先成为发光体。</p><p class="ql-block">一般的管理者都在用着绝大部分时间研究如何管理别人,而聪明的管理者往往会拿出相当的精力谋划管理自我。李校长成功的经历表明,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只有校长改变,才会带来全体教职员工以及学生的改变。</p><p class="ql-block">其次,校长应该成为挖掘机。</p><p class="ql-block">与其亲力亲为,不如交给更适合的人去操办,让学校运转的每一份子各自发挥他们的潜能。</p><p class="ql-block">人的身体里每一个细胞都有着与众不同的基因,住着不少于一百种的功能和蕴藏着一百万种可能,能保证你在浑然不觉中完成种种你自以为不能完成的复杂运作。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挂一漏万。这样的潜能一旦被激发他就能让每个生命的个体迸发巨大的能量。李希贵校长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不但挖掘了自身的潜能,还挖掘了师生的潜能。十一校的建设的300种课程与200个社团的叠加无疑就是李校长手中的“挖掘机”。</p><p class="ql-block">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一所学校同样需要校长成为光源,引领教师与学生追光而行!</p><p class="ql-block">三、从方法论来追问——怎样才能让学校转变?</p><p class="ql-block">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李希贵认为应该重新释读这一理论:从学生和教师的自我实现需求出发,让每一位师生的理想信念、抱负得以极限发挥。</p><p class="ql-block">书中提出了四个转变——领导层的转变、教师的转变、学生的转变、课程的转变。而这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就是——课程的改变。</p><p class="ql-block">实现“一人一张课表”,开设不同的课程,给学生成长开辟所需要的不同“轨道”,让学生在自主选择、自我奔跑中发现最好的自己和成为更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利用丰富的职业体验课程,充分的选课指导,精准的高层课程风险评估,协力的家校合作指导,灵活的调整机制让师生在自主选择中努力,在自由中自律,在自我规划中自我觉醒。</p><p class="ql-block">因此,学校的转变不是单行道,学校的转变是大型的综合工程。它是前瞻性与先进性的转型,是变革性与回归性的转型,是系统性与体系性的转型,是中国灵魂与国际视野的转型,也是校长个人魅力与整个学校上下集体智慧的转型。</p><p class="ql-block">四、从结果论的角度来追问——学校转变后的鲢鱼效应</p><p class="ql-block">“鲶鱼效应”的故事起源于挪威。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但沙丁鱼不容易储存运输,在运往海岸的途中极易死亡,而活鱼的价值是最高的。为了将沙丁鱼完美地运输到岸上,渔民就想到了一个办法:在沙丁鱼里面,放进去一些鲶鱼。鲶鱼生性喜欢运动,混入了沙丁鱼群的鲶鱼,不断搅动着水里的空气,这就大大增加了沙丁鱼的活性。因此在一所学校里如果能够拥有“鲶鱼”一样的优秀人才,那么他们就能搅活一池春水。李希贵校长就是这样的人才,为学生私人定制的课表,生动的“选课走班”制度,塑造了生动活泼、五彩斑斓的教育教学新生态。</p><p class="ql-block">李希贵校长的课程论思想我们仅仅靠读他的书绝对是不可能解其精髓的,但是只要我们一旦有了因人而生,因材施教的课程变革的思想,并在自己的学校落地生根,随之而来的便是上文所讲的“鲢鱼”效应的开始。那么你的学校活了,你的教师活了,你的学生活了。所有身在其中的人生命因此而发光发亮!</p><p class="ql-block">我想说:“如果你喜欢李希贵,你终有一天会成为不一样的李希贵;如果你喜欢读《学校如何在运转》,你的学校彼时就已经在转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