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历史不能忘 事实要清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文/王小民</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史记载着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点点滴滴,从远古时期“大荔人”的生活痕迹,到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再到近现代美丽大荔的沧桑巨变,《大荔县志》(1994版)所记录的每一段历史都是我们成长的印记。学习历史,明晰事实,我们才能够打开记忆的宝库,了解家乡的起源和发展路线。</p><p class="ql-block"> 资料是地方志的生命,是志书存在价值的根本。近日细细拜读《大荔县志》(1994版)之“第四篇•土地管理”“第五篇•农林畜牧”“第六篇•水利”,其内容丰富、史料完整、数字得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资料运用是在资料征集和整理的基础上实现的,从支离破碎中理出全面,从冗杂数据中理出规律,从错讹纰缪中理出准确,是志书编纂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特别是涉及历史事实的问题,则更应力求准确,避免模糊概念、混淆是非。以上述三篇为例,试指错讹一二。</p> <p class="ql-block"> 1,(P151)提到:“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唐尧时期,原始农业与手工业就相当发展。” 尧又称唐尧,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贤君。依据《史记》等记载推算,唐尧的时代距今约4300年。</p><p class="ql-block"> 2,(P162)提到:“雍正七年(1729)……滩地起讧,朝廷派遣兵部侍郎马尔泰、内阁学士何国宗视察解决……”。马尔泰,时任工部左侍郎。清朝工部,是负责工程建设、土地、水利等事务的部门。兵部,是管理军事、装备、边防等事务的部门。</p><p class="ql-block"> 3,(P182)提到:“相传明朝同州知府曾以莲花池的辣椒进贡于嘉靖皇帝。”明朝,同州为“州”,州的最高行政长官称“知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升同州为同州府,才有“同州知府”一职。</p><p class="ql-block"> 4,(P182)提到:“1984年,县副食公司与浙江义乌县二十三里供销社联合兴办蜜枣加工厂……”。浙江义乌没有“二十三里”,只有“廿三里”。“廿”是二十的意思,但地名里绝不能用“二十三”简单粗暴地代替“廿三”。</p><p class="ql-block"> 5,(P184)(P186)(P188)(P189)都提到:“《汜胜之书》”。其实,应为《氾胜之书》。氾胜之,西汉农学家,本姓凡,秦乱时于氾水躲避,故而改姓氾。另,(P186)提到“汉武帝时,仪郎汜胜之……”。应为“议郎氾胜之”。议郎,是西汉掌顾问应对的郎官。</p><p class="ql-block"> 6,(186)提到:“《吕氏春秋•任地篇》说:‘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塓域’。”最后两字,“塓域”应为“螟蜮”。螟和蜮,是危害禾苗的两种害虫。</p><p class="ql-block"> 7,(186)提到:“《汉书•食货志》说:‘过能为代田,一嗨(同亩)三圳(即田间小沟),岁代处,故曰代田’。”这里有两个错别字,“嗨”应为“畮”,“圳”应为“甽”。</p><p class="ql-block"> 8,(P195)(P244)都提到:“朝邑《五泉志》。”首先,朝邑县从没有《五泉志》;其次,这里所指应为明代韩邦靖编纂的《朝邑县志》;再次,韩邦靖,字汝庆,号五泉,朝邑县南阳洪人。志书遣词造句应当准确、规范。同样的情况还有,(P244)提到:“《河汀志》”。这里所指应为王学谟编纂的《续朝邑县志》。王学谟,字子扬,号河汀,朝邑县高城村人。</p> <p class="ql-block"> 9,(P221)提到:“《史记•河渠书》载:‘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依庄熊罴之言,穿洛河水以灌重泉东万余亩老盐碱池。如得水,每亩产量可达十石’。于是,发卒万余人,从澄县引洛河水至商颜山下(即今铁镰山北脚下),穿山修渠。”其一,志书引用古籍内容,要忠实原文,不得任意改动。《史记•河渠书》的相关记载是:“其后庄熊罴言,‘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卤地。诚得水,可令亩十石。’于是为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颜山下。”其二,按此内容,“澄县”应为“徵县”(今澄城县)。</p><p class="ql-block"> 10,(P222)提到:洛惠渠“民国二十三年(1934)开始动工……计修……滚水坝、屈里河渡槽、涵洞……国民党中央政府主席林森为‘龙首渠’题字……”。规范而言,其一,“屈里河渡槽”应为“曲里渡槽”;其二,“国民党中央政府主席”应为“国民政府主席”;其三,林森题字内容为“龙首坝”,题字时间为民国二十四年(1935)三月。</p><p class="ql-block"> 11,(P258)提到:“沙苑地区有许多沙圪涝,经常积水为池。”这里的同州方言土语,“圪涝”疑为“圪崂”。圪崂,指角落,比较偏僻的小地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学习研究历史,不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照亮未来。近来研读《大荔县志》(1994版),有一种如痴如醉的感觉。历史,让我们在记忆的宝窟中寻根溯源;事实,让我们学会多维视角认知世界。用批判性思维鉴别史料的真伪和可靠性,从多角度思考历史事件,我们不仅能够收获独特的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人生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