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小儿抽动症:认识与关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小儿抽动症,又称抽动障碍,是一种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遗传、神经生理、心理及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该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突发、快速、重复、无节律的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运动性抽动如频繁眨眼、耸肩、摇头等,发声性抽动则表现为清嗓子、吸鼻、吼叫等。症状通常在儿童4 - 6岁间出现,部分患儿还可能伴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等共病情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尽管小儿抽动症的症状容易引起他人误解,但目前已有多种有效的干预手段。药物治疗可调节神经递质,改善抽动症状;心理行为治疗能帮助患儿及家长正确认识疾病,缓解心理压力;家庭支持也至关重要,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减轻症状。多数患儿经过规范治疗和干预,症状可得到有效控制,随着年龄增长,部分还能实现临床痊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家长若发现孩子出现可疑抽动症状,应及时带其就医诊断,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助力孩子健康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