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500多年前,伍子胥象天法地建造了阖闾大城(苏州城),自此,阊门就成了苏州城崛起、发展、变迁的永久性见证。</p> <p class="ql-block"> 苏州阊门始建于春秋时期,是苏州城八大门之一。“阊”是通天气之意,表示当时吴国将得到天神保佑,日臻强盛。</p> <p class="ql-block"> 阊门享有盛名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明清时期这一带曾经是全苏州最繁盛的商业街区。清乾隆年间的名画《姑苏繁华图》、《盛世滋生图》都表现了当时阊门地区万商云集,“居货山积,行人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 名著《红楼梦》开篇就提到“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明代唐寅的诗作《阊门即事》也写道“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p> <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在阊门内下塘,因外婆家住阊门内天库前,儿时常玩耍在阊门内外,因此对阊门有着独特的回忆和感情。听说阊门城墙重新向公众开放后,便在近日前往打卡,登上城墙,回忆儿时乐趣,一览古城风貌,感受姑苏千年文脉。</p> <p class="ql-block"> 现在看到的阊门城门、城墙,虽为2006年重建,但阊门的历史基因未改,城门犹立,水巷如故,所以老苏州仍习惯在“阊门”上加了个前缀,称其为“老阊门”。</p> <p class="ql-block"> 登城墙台阶。</p> <p class="ql-block"> 远眺北寺塔。</p> <p class="ql-block"> 登上阊门城墙,俯视城门内外,周边呈放射状的街巷河道布局依然如旧。南濠街(今南浩街)、上塘街、山塘街、阊门大街(今西中市)、专诸巷、阊门横街、阊门内下塘等以及与这些街巷平行的外城河、内城河、上塘河(京杭大运河古河道)、山塘河(通往虎丘)等分别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p> <p class="ql-block"> 水城门。</p> <p class="ql-block"> 我站在凝聚着千年文化的城墙石板上,苏州“双面绣”的城市气质一览无余。向西北望去,七里山塘的古桥流水与商铺烟火尽收眼底,仿佛古老的虎丘塔也悠然地耸立在远处。往东南眺望,隐约能见现代地标东方之门与古朴的北寺塔形成鲜明的对比,绘就了一幅古今辉映、活力与古典并存的江南图景。</p> <p class="ql-block"> 阊门外吊桥。</p> <p class="ql-block"> 山塘胜景。</p> <p class="ql-block"> 阊门内西中市的不少民国建筑仍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阊门周边小巷中不少人家都在家门口种植了花木,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更传递出苏州小巷深处的浪漫。</p> <p class="ql-block"> 2006年重建的阊门城墙、城门和城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