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欲则刚”与“欲”

李根

<p class="ql-block">“无欲则刚”,这一古训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因无世俗欲望而展现出的刚直与正气。然而,人若真能做到无欲,恐怕也难以在世间立足。七情六欲,本就是人之常情;若要真正做到六根清净,恐怕唯有遁入空门。</p> <p class="ql-block">“欲”,即欲望,是人性本能的一种体现,它源于对更好生活的追求、对未知的好奇,以及对实现自身价值的渴望。从生理层面看,人类对食物、水、休息等基本生存需求的欲望,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动力;而从心理层面看,欲望则更加复杂多样。它可以是对物质财富的向往,如豪宅、名车、丰厚的资源,甚至是对美色的贪恋。然而,这些看似纷繁复杂的欲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或许正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它激励人们忘我工作、创新求变,甚至不惜舍命追求,前赴后继,至死不渝。</p> <p class="ql-block">然而,当物质欲望过度膨胀,突破了自身能力范围和道德底线时,便容易使人陷入贪婪的泥沼,被欲望所束缚,失去内心的安宁与自由,走向事物的反面。进一步探究,欲望还可能来自对名誉地位的不懈追求。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那些为名利争权夺利、不择手段的人比比皆是。他们不惜大动干戈,至死不休,最终不仅让自己身心俱疲,还造成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而那些追逐欲望的人,往往身败名裂,遗臭万年。</p> <p class="ql-block">“无欲则刚”,虽说凡人难以完全摒弃欲望,但若能理性对待欲望,控制欲望,保持内心的平衡与清醒,不被过度的欲望所左右,也不被虚幻的欲望所迷惑,不忘初心,不改本色,那么内心的“刚”,才可能真正强大。只有这样,“欲”与“刚”才可能相得益彰。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深知“无欲则刚”的难度。如何摆正“欲”与“刚”之间的关系,不让“欲”越界,而让“刚”充满柔情,心怀普世情怀,真正做到为底层百姓发声,才是人们所期待的。</p> <p class="ql-block">此刻,我不禁想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同志于1969年写给妻子曾志的七言律诗《赠曾志》。诗中有两句:“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心底无私,才能坦荡胸襟,其“刚”自然而成。</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30日 于重庆东方王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