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汕头出发,跨越18公里长的南澳大桥,来到南澳岛。南澳县是全国最小的县之一,面积只有110平方公里,但却是4A景区。位于青澳湾的北回归线广场停车场停满了各地游客的车辆。</p> <p class="ql-block"> “自然之门”是广东汕头南澳岛北回归线标志塔的别称。中国有11座北回归线标志塔,如果把它们比作一串珍珠项链,“自然之门”就是最明亮的那一颗。</p><p class="ql-block"> 北回归线也称“夏至线”,它是太阳光直射到北半球最北的界线,它的南边是热带,北边是北温带。现在我的一只脚站在热带,另一只脚站在温带。北回归线在中国穿越云南、广西、广东、台湾四省,12年前,我们曾经旅游台湾,在花莲县北回归线标志塔留影。</p> <p class="ql-block"> “自然之门”,是南澳北回归线标志塔,位于汕头市南澳县青澳湾的北回归线广场,是我国建成的11座北回归线标志塔之一,处于北回归线与我国大陆东岸的交点处。在广东唯一的海岛县南澳线上,也是唯一一座位于海岛上的北回归线标志塔。</p><p class="ql-block"> 每年夏至正午,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日影将穿过“自然之门”上方圆球中心圆管,投射地台中央,达到“立杆不见影”的效果。游客游览南澳“自然之门”,人景相映,趣味横生。 这里的气候条件属亚热带季风气候。</p> <p class="ql-block"> 滨临青澳湾的广场上,“自然之门”标志塔高高耸立,引人注目。标志塔的造型是中文的“门”字,两边高高的门柱托起金色的地球,金球就是“门”字上的那一点。球体中央直径的位置有一个中空的轴,每逢夏至日,太阳当顶,阳光直射穿过中轴圆管,投射到广场平台正中的金属圆点上。如果立一根杆子,正午没有影子,被称为“立竿不见影”。”今年的夏至是6月21日,如果那个时候来,就可以亲眼见到一年一度的奇观。“自然之门”奇特的造型引得游客纷纷留影纪念。</p> <p class="ql-block"> 这是没上车之前就作好准备,向司机师傅讲好,坐在驾驶窗位置正面才能拍摄的大桥名称。</p> <p class="ql-block"> 南澳岛,是奔赴山海间的浪漫之旅,也是南海之间的璀璨明珠。</p><p class="ql-block"> . 青澳湾的碧水银沙,北回归线标志塔的神奇印记。文艺灯塔与风车阵的诗意,品位潮汕海鲜的盛宴,让海风与美食治愈身心,开启一场远离喧嚣的慢生活之旅。</p> <p class="ql-block"> 这是南澳大桥的指示性灯塔,也是旅游的必须打卡地,一般的游客都要到这里照相留作纪念。因为在桥上路过时很难拍到跨海大桥,只有下来以后到大桥的旁边才能拍出大桥侧面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自然之门”由两个大柱子和一个球体组成,形状酷似汉字“门”。球体直径为3.21米,对应着春分日3月21日;悬臂长6.22米,象征夏至日6月22日;柱子间距为9.23米,代表秋分日9月23日;而从底座到球体的高度为12.22米,则对应冬至日12月22日。这些尺寸不仅体现了四季的变化,还蕴含了我国古代历法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这座塔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地理位置。北回归线穿过的地方,夏至日可以欣赏到“立杆不见影”的现象。每到夏至日的正午十二点,太阳光会垂直地穿过球体中间的洞,垂直地落到地上,形成这一令人叹为观止的天文奇观。</p> <p class="ql-block"> 南澳岛宛如一颗镶在南海之滨的璀璨明珠,这是有绵延的海岸线、细腻的沙滩、湛蓝的海水、还有古朴的渔村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无论是追寻夏日的淸凉海,还是感受悠闲的海岛慢生活,南澳岛都是绝佳的旅游胜地。踏上这片充满魅力的海岛,一场浪漫的山海之旅即将开启。</p> <p class="ql-block"> 这座塔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地理位置。北回归线穿过的地方,夏至日可以欣赏到“立杆不见影”的现象。每到夏至日的正午十二点,太阳光会垂直地穿过球体中间的洞,垂直地落到地上,形成这一令人叹为观止的天文奇观。 </p> <p class="ql-block"> “自然之门”不仅是南澳岛的自然奇观,也是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生动体现。它见证了地球的运动,承载了历史的记忆,是探索自然与历史的绝佳之地。</p> <p class="ql-block"> 这是没去过南澳岛的人很难猜想到是什么建筑?因为街道,房屋等布局的地方,遍地都是。通过导游的介绍,我们才知道这是为了防御台湾方面的核武器及其它炸弹的防空洞,这就是接通地面又要防海水渗透的透气通风设施。</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公路和村庄只有沿海岸线建设,过去什么设备物资都只有靠海的水上运输和生活。几乎没有农田山土,山上有也都是岩石和荆棘,渔民的生活也可能世代不上山,上山也没有用,供食用的动、植物都是海产、水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