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贾谊与屈原的精神共鸣

月牙儿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30日晨记一一</p><p class="ql-block"> 探寻贾谊与屈原的精神共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群里黄小娥老师坦言不敢动笔,是自觉难以写出有价值的文字。而我却有不同想法,只要时间允许,我便会提笔记录,(当肚中文字不能达我意我会去问豆包该怎么组织语言)或记录我的生活经历,或记录老师讲解的内容,通过书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记忆。每个人对写作的定位与选择不同,这或许正是文字世界的奇妙之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为了深入研读《古文观止》中苏轼的《贾谊论》,邓老师另辟蹊径,决定先带领我们了解贾谊其人。于是,我们一同走进《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在太史公的笔墨间,探寻这位西汉才子的人生轨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中的贾生,即贾谊。令人颇为玩味的是,太史公将相差百年的贾谊与屈原合写于同一列传之中,细细品味,其中大有深意:</p><p class="ql-block"> 其一,二人皆是才高八斗、胸怀壮志之人。屈原:文中这样记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也就是说他学识渊博,对治国安邦之道了然于胸,擅长辞令,一心只为楚国谋发展;贾谊:文中说“‘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即贾谊年少便声名远扬,饱读诗书,在国家治理方面见解独到。然而,命运弄人,他们均遭受奸佞小人的诋毁,空有一身才华,却难以施展抱负,最终都陷入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人生困境。</p><p class="ql-block"> 其二,他们都怀着赤诚的爱国之心,肩负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即便遭到流放,也始终心系楚国命运,对故土爱得深沉;贾谊同样心怀天下,时刻关心国家安危与百姓疾苦,提出“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等一系列治国方略,字里行间尽显对国家和百姓的深切关怀。</p><p class="ql-block"> 其三,在文学领域,他们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屈原作为楚辞的开创者与杰出代表,创作出《离骚》《天问》《招魂》等经典作品,以浪漫主义的笔触,开创了独特的文学风格;贾谊的赋作则在形式与内容上大胆创新,推动了汉代赋体文学的发展,其代表作《吊屈原赋》《鵩鸟赋》,至今仍被后世传颂。</p><p class="ql-block"> 其四,从人生结局来看,屈原投江自尽,以死明志;贾谊则在郁郁寡欢中抱憾离世,两人的结局都令人唏嘘不已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太史公将他们同列一传,不仅是对二人命运的喟叹,更是让我们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窥见两位文人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