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祥树的美篇

袭祥树

<p class="ql-block"> 文润李庄 </p><p class="ql-block"> 中国长江第一古镇李庄,其名号之大,其地位之尊,其内含之深,其影响之广,在全国乡镇古镇中恐是独一份。谁敢相信一个乡村古镇,竟与重庆、成都、昆明齐名,位列中国历史四大文化之都。谁敢相信一个在地图上都很难找到的乡村,在国外寄东西只要写上中国李庄,就会准确无误的投寄过来。足见李庄在世界上影响有多大,足见李庄在中国的名声有多响。</p><p class="ql-block"> 追朔李庄地位的突起,一切缘于八十多年前的抗日烽火,在那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中国内地的大学大规模南迁,迁入最多的便是重庆、成都、昆明。当时56所大学迁入四川,时值战局吃紧,兵荒马乱,一下湧入这么师生,吃喝住行皆是当紧。李庄做为一个偏远小镇。却有开明而富有远见的乡绅罗南陔、张官周、杨君慧等人,闻知同济大学正在寻找校址,便共同商议签发了一份电报: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这十六字的电报,彻底改变了李庄的命运。在当时的艰难岁月里,四川人的担当与大气,令人赞叹与钦佩。于是一个只有三千人的秀丽村庄,拆光了九宫十八庙,把奉若神明的菩萨请到地下埋了起来,腾光了所有能腾的房子,有的大户人家把院子腾了出来,还有刚修好院子的乡绅,一天未住便奉献了出来,家家户户都把能腾的房舍都腾了出来,接纳了同济大学,北京大学文科所,金陵大学文科所,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十余所高校科研机构一万多师生。著名大师陶孟和、梁思成、林薇因夫妇,梁思永、童弟周等都迁居李庄。当地人戏说,过去见不着一个教授,现在楼上掉个衣服杆杆,一下就能砸到两三个教授的脑壳。回顾历史,不管当时的蒋总统如何想的,凭他一句娘希匹,文化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说明蒋介石对文化的认识深入了骨膸。同济大学的迁入,彻底改变了李庄的文化环境,建立了从幼儿园到髙中的完整教育体系,使李庄的孩子们都进入了学堂,朗朗的读书声,伴随着李庄码头的浆声漂荡在长江,师生们的新思想,打开了李庄封闭的空间,拉升了李庄的文化认知,奠基了李庄文化的根基。在李庄六年的岁月里,同济大学出了一大批教研成果,李庄也出了一大批学子,直至现在,同济大学还在以各种方式,回馈李庄的教育和各项建设。2022年同济大学投资援建的李庄同济纪念碑广场,高高树立的帆形碑,诉说着同济与李庄患难与共的真情,青石板构筑的广场地面,深深的镌刻着同济大学从1907年创办以来的足迹,记载了走过抗战,走到李庄,走到胜利,走向未来的不易。纪念碑面向长江,正对东岳庙。因为同济工学院就在东岳庙,同济本部就在邻近的禹王宫,李庄中学就紧邻禹王宫。</p><p class="ql-block"> 民间老人常说,你可以不信佛,但你得信因果。自从同济大学的师生入住了九宫十八庙,似有神灵相助,李庄无鬼邪之事,天地风调雨顺,李庄码头生意兴隆,这也许就是神灵的庇佑。六年的文化浸润,李庄文风日盛,文脉充盈。六年的文化奠基,李庄重教成风,育人成习,这也许就是轮回的因果。至今李庄古镇商业化不是那么严重,估计与李庄人的文化熏陶有着莫大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我本无意下江南,无奈李庄入我心。我曾来过宜宾,看看三江口,逛逛五粮液酒厂,吃吃燃面,嘴喝小酒,便匆匆离去,唯失李庄。四月十六日,我们游完蜀南竹海,直奔李庄,以补缺憾。</p><p class="ql-block"> 李庄这座有着1500年建制的古镇,以前是个小渔村,据说是李姓兄弟一族在此繁衍生息,人丁兴旺,发展的越来越大,曾名李村,李桩,后来官府建制改称李庄。再后来这里成了盛极一时的码头,商贾显贵云集,官府衙门俱全,酒肆馆驿林立,车水马龙繁华,成了长江重镇。自明、清以来的苍朴时光里,李庄遂渐形成了棋盘状的格局,十八条街巷纵横其间,石板街整齐排列,两旁的民居,雕花门窗和风火山墙凸显了川南的传统特色,许多宅院,祠堂,庙宇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临江码头层层叠叠的石板阶梯,印记了李庄码头的风雨苍桑,长江天成了李床江导岷山,流通楚泽,峰排桂岭,秀毓仙源的自然景观。梁思成夫妇在李庄月亮田居住的日子里,考查李庄时曾将张家祠百鹤窗,文昌宫,奎星阁,禹王庙九龙碑並称“李庄四绝”,並写入了中国建筑史。而现在的月亮田已被打造成李庄水乡,媲美周庄,不输江南。尤其是在夜晚,在灯光的梦幻里犹如仙景,美仑美奂。当你乘船徜徉其间,似有飘飘欲仙,恍入龙宫天府相游,让人留恋不舍。</p><p class="ql-block"> 我出游不太爱做功课,在喜欢的地方,喜欢信马由缰的瞎逛荡,喜欢询问当地人喜欢去吃的美食,喜欢打听当地人爱逛的地方。听说这十八条街巷里,草席巷保存最为完整,属于前店后坊的结构,六十米长的短巷,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课文写卖草席的睡光床。我们循街而进,细细寻觅街巷里师生们曾经的欢快,慢慢品味街巷里学子时兴的风雅,定定观看街巷里曾经充满生机的旧址,轻轻的聆听街巷里曾经爽朗的笑声,匆匆走过喧嚣的街巷,以免打扰我对以往的想象。那溶在山墙里的记忆,无不飘散着书香的气息,那印在石板上的时光,无不浸透着文化的色彩,那飘在街巷的袅袅炆烟,无不飘荡着食味酒香。李庄的灵魂是文化,李庄的特色是味蕾。李庄的三白天下闻名:即白肉、白酒、白糕。而白肉过去曾被称为裹脚肉,因其白、薄、长,犹象古时女人的裹脚布而得名。记不起名的一位大家来品尝白肉,改其俗而名白肉。方有李庄三白之绝。因我不慎崴脚,行走多有不便,没有深度浸透式观览李庄,亦不能随行恩施,赵军兄盛情款待品尝李庄白肉,以飨味蕾,以酒话别。赵军兄一行赴恩施之游,我们一行打道回府。</p><p class="ql-block"> 李庄:是一个播洒红色火种的文化名镇,一个让人怀念的川南水乡,一个让人充满敬意的的村庄,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文化脊梁,对李庄的精准定位。</p> <p class="ql-block">  这口双眼井,师生的甜水之源。</p> <p class="ql-block">  到处都是写生的学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