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行色

高钢军 Quincy Gao

<p class="ql-block">  每次回老家走高速公路,总是行色匆匆,晨追霞光,暮逐斜阳,不能用心看沿途美丽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你我皆过客。风尘仆仆,仆仆风尘。用笔写飞去流云西复东,用心写几回魂梦与君同。</p> <p class="ql-block">  海生不浪与神泉</p> <p class="ql-block">  在回老家的路上,随行的朋友突然聊起的一个关于“不浪”的方言。在我们当地叫“不浪”的地方有好多,倘不浪(意为滩地泉)、乌兰不浪(意为红色的泉水)、毛不浪(意为苦涩的泉水)、海生不浪(意为奇妙、罕见的泉水)等。</p> <p class="ql-block">  海生不浪,也叫海生不拉,这是一个小村庄的名字,听着就接地气,在县城南边偏西中滩乡黄河的北岸。听朋友说在去年开春的时候,年逾七旬的企业家老冯好像又在那儿建设文化公园,今年年底建设就差不多了,投资好几千万呢。朋友对海生不浪的印象就是那个地方曾经挖出过瓶瓶罐罐,土疙蛋(方言:土墩)一个,不怎么看好,投那么多钱,啥时候能回本。我说,这你就不懂了,同样的一件事,看谁做?就像是开餐饮,同样是涮羊肉火锅,有的人一做就成功,有的人一做就砸锅,天时、地利、人和都占据就成功了。</p> <p class="ql-block">  说起海生不浪,我也是知道个皮毛,仅停留在过去的记忆里。曾听在县文化馆工作过的父亲讲,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滩海生不浪村北500米的台地上发现新石器时代偏早期一直延续到晚期的遗址,大致相当于咱们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晚期阶段,是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一种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古人类文化遗存,学术界统一称之为海生不浪文化。海生不浪类型与包头地区的阿善遗址、西园遗址(阿善二期类型文化),呼市清水河县白泥窑子遗址、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庙子沟遗址及凉城县老虎山、园子沟等岱海地区(庙子沟类型),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地区(朱开沟类型)多处遗址,分别代表着内蒙古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各时期的文化。当时海生不浪遗址挖掘出了好多的石刀、石斧、石铲还有日用陶器的残片,陶质分泥质、夹砂和砂质三种,陶器彩绘的图案有竹叶子、竹竿等。直至现在偶尔遇上下大雨的天气,雨后还能冲刷出好多的陶瓷残片。</p> <p class="ql-block">  老冯是我们当地人对这位来自江南企业家最亲切的称呼,他带领的团队给我们当地经济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我和他认识也有十多年的时间了。每次回到家乡,别的地方不一定去,冯总经营的神泉景区一定是要去的,主要是带着任务,需处理景区遇到的各种法律问题,闲暇时间在景区还能看蒙古国马术演出、坐缆车拍美丽风景、在餐厅吃江南和本地风味的美食。</p> <p class="ql-block">  神泉是依托黄河库布其沙漠、湿地草原、神泉及云中古郡文化自然历史旅游资源精心打造而成的4A级景区,始建于2007年,在当地小有名气,凡到呼和浩特周边旅游,无不往之。</p> <p class="ql-block">  景区左岸为古典园林景区,位于托县地界,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其中翡翠湖18万平方米,主要景点有神泉、茶楼、戏台、珍禽观赏园、游乐场、翡翠湖荡舟、黄河母亲广场、喷泉广场、黄河大舞台等,整体风格突出江南水乡古典园林气息和当地风土人情;景区右岸为沙漠游乐园,位于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库布齐沙漠的北部,项目有沙漠冲浪、滑沙、骆驼、卡丁车、沙漠越野、野营俱乐部、沙雕等,突出粗犷辽阔的地理地貌和沙漠地带的神奇变幻。两个景区由跨黄河840多米索道无缝连接,黄河水面上有豪华游轮、渡轮和漂流项目。</p> <p class="ql-block">  今年我回老家已经好几趟了,由于事情处理的不尽如人意,总是带着一肚子报怨走了。希望这次回去,会稍有些进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三四年了,或许能感化某些部门某些人,按照规定接受材料并出具接收材料的文书。</p> <p class="ql-block">  我很想找个机会再回趟景区和海生不浪,看看老冯同志。看老冯同志的这次大手笔,把海生不浪和神泉也做到了无缝连接。</p> <p class="ql-block">  云中古郡与天鹅</p> <p class="ql-block">  托克托县北依大青山,南临母亲河。我们的祖先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生息繁衍在黄河岸边的山梁前沿台地上。</p> <p class="ql-block">  云中城,最早为战国时的赵国所构筑,是座很不简单的古郡。据史料记载,周安王二至十五年(公元前399至前387年),赵武灵王的曾祖父赵武侯自五原筑长城至阴山,在县境内的古城村筑云中城。当时的云中城是赵国北部地区的一个政治军事重地。周赧王八年、赵武灵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多年在北方和游牧部落作战的过程中领略其作战之骁悍,下决心“变俗胡服,习骑射”,后“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国力大增后跻身七雄之一。</p> <p class="ql-block">  也就是在这里,秦王政十三年(前234年),秦将李信率兵攻打赵国,占领云中郡。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分封,改郡县,设置三十六郡,“复置云中郡,郡置守、尉、监”,管辖范围为阴山南麓到黄河两岸一带,即现在的呼和浩特周边地区,俗称敕勒川,当时云中郡下设两个县,一为云中县,在今古城乡古城村,一为武泉县,在今新营子镇黑水泉村。</p> <p class="ql-block">  云中古郡,兵家必争之地,秦汉、北魏、隋唐,云中城均有政权建置,在历史的舞台上被分分合合、合合分分。或兵士在这里厮杀,烽火连天,狼烟四起,或百姓在这里安居,生活平淡,祥和友好。历代的文士雅士写下许多传世名句,有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大气磅礴、陈子昂“朝入云中郡,北望单于台”的痛快淋漓,更有苏东坡“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非凡气度,就连康熙皇帝都凑个热闹,写《黄河》(并序),写《十一月三日,泛舟黄河,流凌始下,舟行之顷,河水莹清,波浪忽平》、《脱脱城》、和《冰渡》。</p> <p class="ql-block">  文人雅士之词或稍显高冷,怎比得老百姓创作的民歌脍炙人口,北齐斛律金用鲜卑语唱的《敕勒歌》是北朝乐府的杰作,是写草原的压卷之作,悠闲自在,苍茫雄浑。你听“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我们的草原就是一望无际的青青美景,或是老百姓打心里早就厌倦了刀光剑影和生离死别,憧憬着平平安安地过日子。</p> <p class="ql-block">  在云中古郡,风吹草低见牛羊是诗情画意,抬首看蓝天白云和万只天鹅飞过是这里人们最为浪漫的事情了。每每春天和秋天,千里之外北返和南归的天鹅最是热闹,在这里万羽翔集,如莲花绽开。或小憩觅食、或游弋嬉戏,洁净无暇的白天鹅、神秘高贵的黑天鹅,姿态优美的小天鹅,把这里的黄河成了生机盎然“天鹅湖”。</p> <p class="ql-block">  顺着历史脉络,云中古郡就会从丰州金河县、东胜州走到东胜卫。听名字就知道这是来到了明代,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只有明朝设置“卫”这样的军事机构。</p> <p class="ql-block">  在明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废东胜州置东胜卫(亦称:黄城),东去约39公里黑城村的镇虏卫叫“黑城”,又去30公里今和林格尔县境内云川卫叫“红城”(备注:古代将颜色分为黄、红、白、蓝、黑,黄为上色)。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廷为了扼守黄河水道,在原东胜卫城外围修筑了规模更大的城池,也就是现在的城圐圙。东胜卫城墙夯土,高有三丈有余,墙甚宽,基宽十四五米,顶宽六七米,四架马车并行略显宽松,城墙上没有加筑墩台和马面等防御措施。墙体斑驳,解放前和日本人、国民党打仗炮弹炸下的坑比比皆是,西南拐角的楼阁之前倒是没有见过,或许为今人所建。</p> <p class="ql-block">  小的时候放学后我们好多同学不回家,常在城墙上玩耍,那可是县城里最高的地方了。夕阳西下的时候,翘起脚尖手搭凉棚,远处依稀可见的就是波光粼粼的黄河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景象就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现在为了保护遗址,估计是不可能让在城墙上走,想看大漠孤烟和长河落日也很难了。</p> <p class="ql-block">  河口码头与炖鱼</p> <p class="ql-block">  说到河口,名气很大,在内蒙古托克托县境内,是黄河上中游分界点,这是被写到教科书里的。河口,蒙古语称“湖滩和硕”,因大黑河在河口汇入黄河,形似鸟嘴,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  河口在历史上是连接西北地区“黄金水道”的中转站,码头繁盛时,可谓“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在辽、金时期已形成货物集散转运之地,随着土默川、河套平原农业垦殖的日益扩大,各种物资通过黄河水运到中原地区,促进了黄河漕运的发展,河口成为黄河水运粮油的重要码头。民国十二年(1923年),平绥铁路延伸到包头,河口的码头地位开始衰落,曾经繁华的码头古镇逐渐消沉。</p> <p class="ql-block">  龙王庙的两根三丈六尺高的蟠龙铁旗杆,或是小镇最为有名的。旗杆顶上有方斗,方斗四面各附着两条小龙,一对生铁旗杆铸龙有十八条,象征着黄河十八道弯,很是威风壮观。一对儿石狮一对儿环,生铁旗杆蟠蛟龙,正月动工七月成,风调雨顺乐开怀,正是当时壮观场景的生动写照。</p> <p class="ql-block">  河口小镇这里有黄河、黑河、湿地、沙漠等自然风光。</p> <p class="ql-block">  春天到了,河水缓缓流淌,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小镇,最热闹有生活气的就数吃“开河鱼”了。</p> <p class="ql-block">  “开河鱼”是河口码头上古老的餐食。黄河大鲤鱼经过冬天一季的休眠,杂质异味早已清空,肉质鲜嫩肥美。捕捞上来,刮鱼鳞,取鱼鳃,除内脏,身改刀,洗净备用。铁锅预热,猪油量大,七成热放红辣椒面炝出辣香味,烧水放鱼。这里炖鱼放的辣椒可不是普通的,最为上乘的莫过于当地一遛弯(地名)的红辣椒,色泽艳丽,香而不辣。撒上盐、辣椒面、小茴香粒、葱段、姜片、蒜瓣,加少量白酒或黄酒、米醋,急火烧开,慢火小炖,长达一个小时,开河鱼就做好了。</p> <p class="ql-block">  炖开河鱼一定要放地产的香辣椒和小茴香,这会让鱼的味道更鲜美。清炖大概也是可以的,但当地人不这样吃,认为没有辣椒和茴香的炖鱼不正宗,寡淡无味。</p> <p class="ql-block">  开河鲤鱼香气扑鼻,长条盘装之,鲫鱼肉质细嫩,用圆盘装,鱼汤配以土豆块、豆腐片,有红有绿,有白有黄。食时坐在河边闻到的皆是黄河春水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夏季来了,河口小镇的南湖变成了人们的水上乐园。在记忆里,南湖是现在的名称,过去应是当地的水产养殖场,我的二舅就接替了姥爷的工作在这个水产还上过班呢。</p> <p class="ql-block">  每到夏日,南湖里的河水没有黄河水的浑浊,清清亮亮的,被阳婆婆晒得暖暖的。小的时候,我们经常利用下午两节课后自由活动时间偷偷从学校跑出来,脱得红麻不溜溜(当地方言:赤条条的),扑通扑通的跳入水中。有会耍水的,一个猛子扎下去,四周寂静,水面上只留下咕嘟咕嘟的气泡,再看已经游到河中间的芦苇荡了,不知名的水鸟受到惊吓,扑棱棱的飞起来,翅膀掠过水面,留下一道转瞬即逝的银线。不会耍水的,就在水边学狗刨,瞎扑腾着,溅起的水花在夕阳下闪着金光。水产的工作人员时不时的划着木船,在芦苇荡的缝隙间穿梭,船桨划过水面,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惊得藏在芦苇丛中的野鸭子四处逃串,站在船头的渔夫利落地抄起身边的渔网,在空中画出一道绿弧,三五分钟后收网,喊着“嘿吆嘿吆”号子与帮手将一网的鱼儿兜上船。一旦看见耍水的孩子们,他们就会大声喊叫着、咋呼着,生怕孩子们溺水,因为这里面几乎年年都有溺水酿成悲剧的。</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不以为然,嬉笑着,逐闹着,约摸时间差不多,感觉到河水泛凉了,玩的也尽兴了,依依不舍的上岸,晾干身上的水,穿好衣服一路说笑着跑回学校。</p> <p class="ql-block">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小镇的瓜果梨桃都熟透了,鱼塘里的鱼儿也是长得肥美,家家户户的葡萄更是香气四溢硕果累累。</p> <p class="ql-block">  一串串葡萄沉甸甸地坠着,紫皮葡萄紫得发黑、绿皮葡萄绿得透亮,表面凝着一层薄薄的白雾,饱满、挺括,挤挤挨挨。顺手摘上一颗,吹吹上面的灰土,直接送入口中,咬破果皮的瞬间,甜甜的酸酸的汁水在口中炸裂,凉凉的顺着喉咙滑下去,恰如生活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葡萄架下是天然的避暑胜地。搬个小板凳,坐在架下,泡上一杯野山茶,听蛐蛐不知疲倦的嘶叫声,闻混着泥土的甜香味,满是生活给予的温柔眷恋。</p> <p class="ql-block">  过不几天,约为八月十五前后,就该下葡萄了。葡萄园里热闹非凡,小孩子们在葡萄架下捉迷藏,大人们用剪刀小心地将熟透的葡萄一串串剪下,把蔫的、瘪的清理掉,妥妥的放到纸箱里,满满登登的,一箱子五斤左右,用胶带纸封好,就可以给亲朋好友们送去最美的祝福,一起分享丰收的果实和喜悦。为增加额外的收入,在路边摆摊售卖,还能将成堆的葡萄卖往葡萄酒庄,做酿制葡萄酒的原料。</p> <p class="ql-block">  冬天的小镇,万籁俱寂,冰封的黄河水仿佛一条白色的哈达飘落小镇周围,在梁头上可以俯瞰村落的壮丽景色,感受大自然的震撼之美。</p> <p class="ql-block">  曾几何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交通不便,冰封后的黄河两岸百姓最为高兴,推着自行车,赶着马车,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走亲访友的明显比平时多,更有甚者,偌大的解放卡车也敢在上面来回地行走,成为那时冬季独特的景观,宛如一幅精美的印象山水画。</p> <p class="ql-block">  再次路过河口小镇,门楼牌子以前肯定没有,是近些年建的。一切都是那么静,那么美……</p> <p class="ql-block">  综合商店和柳编</p> <p class="ql-block">  从县城的新城驱车赶往旧城,一路从县到镇到社区,到找寻案卷当中所示的一处小街小巷。因为旧城的海拔明显低于新城,一路下坡,车速很快,没几分钟就下了东阁坡。</p> <p class="ql-block">  这次发现,印象中人字路口的标志性建筑“综合商店”没有了,变成平整的空地。问询路人才知综合商店西边曾有的数排平房许久之前就已拆除了,一直用蓝色围挡围着,猜想这是要上项目动工的样子。沿途路北的学校变成了写生基地,儿时记忆里的许多人和事再也想不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  旧城,记忆中好像是指代托县城关镇,标志性的地方就叫东阁。东阁,也叫做天齐庙,东西坐向,阁洞门楣上方嵌一大砖匾,镌刻“阳谷”二字,楷书体,很早之前就已全部拆毁,只剩下东阁这个地名。</p> <p class="ql-block">  东阁这个地方,北边为电影院,南边是大食堂。小的时候,不知道父亲从哪儿弄来的票,看过《小花》、《从奴隶到将军》、《小兵张嘎》、《南征北战》、《天云山传奇》等好多电影。看电影的人真多,电影的情节也记不清楚了,只记得电影院门口有卖瓜子和麻子的老奶奶,有卖卷烟和烟叶的老大爷。老奶奶胳膊肘挎着一个柳条编的篮筐,下面衬着一块发黄的洋布块,中间用纸片隔开,一面放着葵花籽,一面放着麻子。瓜子用茶缸计量,五分钱一份,麻子用小酒盅计量,一分钱一盅。那时候,常用货币一分、二分、五分钱居多,一毛、二毛、五毛也有,一元、五元鲜见,不像现在,一出手就是十元百元的,想用个几分几毛都让人另眼相看,觉得很是诧异。老大爷脖子前挂着一个木头匣子,里面有那时候流行的千里山、大前门香烟,还有散装的小袋烟丝和一条条卷烟白纸。在电影院门口兜售这些的关系自然没有在电影院里进行售卖的关系好。看电影的时候,嗑瓜子、抽烟算是时尚,大家都能接受,和现在不太一样,不吃带皮的,不吸烟,不喧哗。一场电影散场后,工作人员用扫帚一排排的打扫观众嗑下的瓜子皮、抽烟的烟蒂。那时候,为了看场电影,经常有人从旁边的厕所翻墙进去,以至于影院安排专门人员进行巡查把守来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大食堂只是听到看到,从未进去过,那个时候不时兴下馆子,最主要还是没钱。电影院的西边是一个北高南低的小街巷,名字记不太清楚。再往西就是我曾经念过书的小学校,前街小学,仅念过一年级,二年级后又转学到了南边的南街小学。</p> <p class="ql-block">  东阁坡下来正对面稍偏西南就是综合商店。这个商店应该是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四年国庆节建成开业。当时起名字就大费周章、设计要求凸显橱窗。听住在商店西二道巷西头我的姥爷和我讲过,当时县长是梁友元,总监工和项目负责人提出好几个备选项,如托城杂货店、东阁商店、托县百货商店,后县长拍板定名字为托克托综合商店。题写店名的是旧城北街巷的商人贾梁,解放前托城“兴发源” 老字号东家,我的姥爷和他还很熟悉。</p> <p class="ql-block">  综合商店是那个年代计划经济的产物。商店里货品齐全,分门别类,应有尽有,小到针头线脑,大到布匹五金。买东西,有钱不完全管用,还需布票、粮票等,特殊一点儿的商品还需供需站批条盖章。在综合商店能当一名站栏柜(方言:售货员)的那可相当牛气了。我的二姑年轻时就是综合商店站栏柜的,负责布匹和柳编物品售卖的。二姑一家在东阁南边的后沟里住这着,上班走着十分钟就到了。我还有一张当时售货员的集体合影,是从老姐夫那里淘来的。</p> <p class="ql-block">  综合商店的布匹是采购员从天南海北采购回来的,柳编的簸箕、篮子、箩筐、篓子却是从本地柳编社进的货。柳编是用红柳条浸泡后剥皮作为原材料编制各类生产、生活和手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  之所以我对柳编熟悉,是因为听母亲讲起过年轻的时候在柳编社也干过活儿。托克托县地处黄河上中游分界线,库布齐沙漠就在旁边,红柳、沙柳分布广泛产量极大。柳条柔性好、可塑性强,加上心灵手巧就能编制出最实用的手工艺品,柳编算得上是黄河岸边生长的活历史。</p> <p class="ql-block">  在过去那个年代,柳编可算不上什么手工艺品,充其量是生活用品。柳编也是谋生的手段,可以想象,在一整个冬季,在数个这样的冬季,带着冰凌茬子的柳条,一根根的,至少泡上三天三夜,蹲在地上,用双脚压住弯曲的柳条,用脚调整麻绳,双手没有手套,除了切断柳条时偶尔用到镰刀,再无其它工具,双手就是最好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  一天十多个小时泡在冰水里是种什么感觉,哪里有“碧水悠悠映绿杨,柳丝轻舞织春光”的诗意,用力用心的编制成不能让挑出一点儿毛病的产品有多难,这是用健康换取生活,用生命支撑生活。母亲年轻时为了养家糊口,双手常年在冷水里泡着,以至于老了以后,双手根本不能着凉水,关节疼,半夜经常疼得醒来喊叫着,做子女的有时候很是心疼,很是无奈……</p> <p class="ql-block">  俱往矣,逝如风。曾经繁华的东阁不复存在,引以为豪的综合商店也不再出现于我们的视野里,其他的一切更是这样,归于尘土归于大地。</p> <p class="ql-block">  还好,记忆仍在,还好,寄托依在。</p> <p class="ql-block">  一稿写于2025年4月30日星期三凌晨一点又半,接写于清晨五点。</p><p class="ql-block"> 图片陆续更新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