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管弦乐曲《丰收锣鼓》

小马哥(Mark)

<p class="ql-block">《丰收锣鼓》是彭修文、蔡惠泉于1972年创作的一首具有鲜明山东音乐特点的管弦乐曲,为独有的打击乐曲种。</p><p class="ql-block">《丰收锣鼓》发源于明光市潘村镇紫阳南刘庄一带,流行于皖苏两省,是明光、五河、盱眙、泗洪四县的一种民间打击乐形式,传统的配置比例是鼓2锣4铙4钹,乐手不限,表演形式不拘一格,演奏多达几十人,再配上喜庆的服饰,“V”字形展开,时而迎面打奏、时而交叉击打、站立与蹲坐、跳跃与翻转,场面欢快喜庆。</p><p class="ql-block">全曲演奏的方法是鼓领奏,锣主奏,铙和钹辅配,交替击打,其曲牌既独立成章,又联结成套,由过去的小五番演变到现今的大十番,番曲分为“番头”“主体”“番尾”三个部分,它借鉴了中国民间吹打音乐的鼓点和旋律,加以变化、发展,充分展现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打击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乐曲组成</p><p class="ql-block">1、在雄壮嘹亮的引子后,展现了一幅热情欢欣、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旋律跳荡,节奏明快,情绪热烈;尤其是最后的锣鼓段,以浙江吹打中音色丰富的十面锣为主奏乐器,情绪更为欢腾、高涨。</p><p class="ql-block">2、以吹管乐器富有号召性的音调开始,转入弦乐组和笛子先后奏出的歌唱性旋律,表现了人们内心的喜悦,然后笛子与弹拨乐器以软快节奏和跳跃旋律,抒发了人们在劳动时的欢快心情。</p><p class="ql-block">3、再现了第一部分的旋律后,笛子以明亮的音乐和散板旋律,展现出优美如画的田园景色,云锣则以柔和的音色和琶音旋律,犹如阳光下的水库粼波。</p><p class="ql-block">4、全曲的高潮部分,表现欢庆丰收的宏伟场面,一开始用潮州大锣鼓的打击乐器,并借鉴其“火炮”点子加以发挥,气势磅礴,在变化再现了第一部分旋律后,打击乐队又运用京剧锣鼓中擅长表现紧张、急促、激烈场面的“急急风”、“马腿”和苏南吹打中的“螺蛳结顶”点子加以发展,构成了第三段的锣鼓,乐曲在快速强烈的全奏中结束。</p><p class="ql-block">乐曲中段慢板部分,运用左手滑、按、吟、揉等技法,结合在传统筝曲的韵律上,更具可听性,为大众所欢迎。</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