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变中的地球,进化中的生命”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游记

夏老师

<p class="ql-block">南京古生物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由中国科学院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是一个集展览、收藏、研究和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建筑面积8000m,展厅面积4200m,于2005年全面建成对外开放,是自然科学普及和传播的重要基地,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古生物专业博物馆之一。</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以“演变中的地球,进化中的生命”为主线,讲述地球和生命演化历史的故事。展馆包括“生命的进化”主题展和系列专题展等20余个展区,拥有古无脊椎动物、古植物、微体古生物和古脊椎动物等千余件精美化石标本,展示“澄江动物群”和包括“中华龙鸟”在内的“热河生物群”等珍稀化石。</p><p class="ql-block">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是江苏省和南京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2020年博物馆进行展陈升级改造,并于2021年1月1日对社会免费开放。</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地球是生命的家园,绿色是生命的原色。</p><p class="ql-block"> 挖掘远古的植物化石,重现植物往昔的面貌,是古植物学家的核心工作。在一代代古植物学家的努力下,人类已经基本构建起了植物演化的框架。</p><p class="ql-block"> 化石是死的,生命是活的。如何让冷冰冰的植物化石,鲜活的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既需要精密的研究,也需要大胆的想像。北京大学地空学院郝守刚教授,长期致力于古植物学的研究和教学,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人有两大心智能力,一个是理性,另一个是感性。科学代表理性,而艺术代表感性。科学认识了世界,而艺术美化了世界,在研究之余,郝老师左手持地质锤,右手持画笔,以一个古植物学家的视角,用油画的形式为公众呈现出了自46 亿年前地球诞生的太古宙开始直至全新世各地史时期陆地植物景观。</p><p class="ql-block"> 画作主要依据我国各个地史时期丰富的化石资料,综合古生物学家的重要典型研究成果,以油画的形式复原了各地史时期陆地植物景观36幅,展示了漫长的前显生宙藻菌发展时代,以及显生宙以来的地衣苔藓、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发展时代景观的演替,直至人类栽培作物景观的出现。</p><p class="ql-block"> 作为古植物学研究者的画作者,郝老师将科学和艺术结合,去展现那遥远、宁静、深邃的史前植物世界的斑斓景色。</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 有生就有死,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皆是如此,这是生命世界永恒的真理。即使是从维管植物的出现算起,植物在地球上也已经有四亿多年的历史了。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地球环境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植物家族生生死死,你方唱罢我登场,谱写了一部绿色的交响曲。工蕨类、三枝蕨类、瑞尼蕨类等早期陆生维管植物,柯达类、瓢叶类等原始裸子植物,以及与现在苏铁类植物十分相似的本内苏铁类等曾经繁盛一时的类群,都在历史的深处画上了生命的休止符。随着人类的出现,生命世界注定要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很多植物也在人类的影响下,不仅形态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且分布范围也是空前扩大。人类在影响着植物的命运的同时,自己的命运也在一念之间。</p><p class="ql-block"> 通过短短的几十幅画作和不多的标本,我们领略了地球历史上植物世界的演变。这就是全部了吗?当然不是。人类的认识是无止境的,现如今我们所获取的知识也仅仅是沧海一粟。今后的征程依然漫长,古植物学家需要用精湛的研究给我们不断带来新的成果。虽然不可能每个古植物学家都能像郝守刚老师那样,用画笔像公众传递古植物学的知识,但在未来,学者们要密切与艺术家合作,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获,充分表现出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