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望江楼公园(2)

文绍匡

<h1>  望江楼公园的第二大特色就是为记念薛涛而修建的园中明清古建筑。这些建筑典雅而古朴,与周围的现代建筑群形成巨大反差。游于园中,你便会被这些建筑弥漫出的古风所包围、所浸润,使你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思古之情:或为薛涛的才情所倾倒,或为明清当政者的仁义所折服,或为建筑师的高超工艺所感叹……这个明清古建筑群,是望江楼公园的灵魂之所在。如果没有这个古建筑群,望江楼公园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成都也就会少一张惊世名片。从这个角度来说,明清当政者算是做了一件大大的好事。</h1> <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 <h1>  走进公园大门,就是一条“时光隧道”——一条带有望江特色的竹制隧道。</h1> <h1>  走过“隧道”,一个漂亮的假山盆景便呈现在我们面前。</h1> <h1>  盆景左边不远处,即是濯锦楼。该楼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后毁于兵燹,于光绪二十四年(1889年)重建,因临濯錦江(今锦江)而名。该楼两层三间,其造型恰似停靠在江边的画舫。据传是为记念薛涛载舟惜别密友元稹、白居易、刘禹钖、杜牧等诗人而建,风格古朴典雅。</h1> <h1>  于濯锦楼沿江而下,不远处即是祟丽阁,这是望江楼公园旳主体建筑,也是成都被称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因其伫立于锦江之畔,游人登楼远眺,周围锦江全收眼底,故又名望江楼,望江楼公园也因此楼而得名。该楼高39米,共 4 层,雕梁画栋,精美异常。每层的屋脊、雀替都饰有精美的动物泥塑或人物雕刻。阁顶为鎏金宝顶,丽日之下,金光闪闪,耀眼夺目。该楼整体设计也十分巧妙,飞檐翘角,雄伟壮观。登楼远眺,现代建筑栉次鳞比,锦江春色,尽收眼底,给人一种古今交融,心旷神怡的感觉,似乎心怀也随之而博大了起来。 </h1> <h1>  夜晚的望江楼也十分漂亮,别有一番风味。</h1> <h1>  吟诗楼: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后毀于兵燹,又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重建。该楼临江而立,一楼三叠,四面敝轩,三叠相依,翼角飞檐,古风浓郁。这里是薛涛与元稹、白居易、刘禹钖、杜牧等好友神交、咏诗之处。</h1><h1> 一阁两楼与毗连的五云仙館,构成极具四川风格的古园林建筑群,引来无数参观、欣赏的人群。</h1><h1> </h1> <h1>  浣笺亭: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后毁于兵燹,又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重建。据传是为纪念薛涛制笺而建。薛涛笺在唐朝很有名气。北宋苏易简云:“薛涛尚斯色,而好制小诗,惜其幅大,不欲长,乃命匠人狭小为之”,是为薛涛笺。又说:“以纸为业者家其旁”,足见薛涛笺用量之大。</h1><h1> 唐人韦庄写诗赞薛涛制笺:“浣花溪上如花客,绿阁深藏人不识。留得溪头瑟瑟波,泼成纸上猩猩色。”</h1><h1> 红色的薛涛笺配上清雅脱俗的薛涛诗美妙之极,一时间广为风行,成了文人雅士收藏的珍品。后来,甚至官方的国札也用此笺,足见其影响之深广。</h1> <h1>  木制长廊。行走于其间,女诗人轻移莲步,与好友于此闲廊信步、轻声唱和的雅兴似乎都能感受得到。</h1> <h1>  拜月台。登于台上,似乎感受到古人仰首望月、迎风颂唱的豪气与虔诚。月亮在古人的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把它看得很神圣。它既是美丽的象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照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寄托着人类相思的情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还寄托着人们对故乡的怀念(“举头望明月,低头恩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h1><h1> 唐朝女诗人薛涛也吟有一首题目为《月》的颂月诗:</h1><h1>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h1><h1> 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h1><h1>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古人对月的尊崇与欣赏。于是,这拜月台的修建,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了</h1> <h1>  有人说: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而我要说,来了成都,不游览望江楼公园,不参观这明清古建筑群,不登望江楼去一览锦江春色,就不能很好地了解蜀文化,就算不上真正地到过了成都。</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