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佛寺”里没铁佛--漫游山西D8

识途老马

<p class="ql-block">4月29日(星期二),晴,西北风三级,温度27/13℃。上午参观了“晋城博物馆”,下午骑行到高平市,中途游览了“高都古镇”和“高平铁佛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博物馆9点钟开馆,8:40已有许多中小学生在门前等候参观。</p> <p class="ql-block">开馆后进入大厅,正面挂着反映晋城历史的巨幅绘画。</p> <p class="ql-block">尽善尽美,大美晋城。</p><p class="ql-block">晋城博物馆虽然并不出名,但他的藏品却还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太行之巅,其地极高,与天为党,故称上党。上党在古代设二州府,泽州居其一,即是当今晋城。境内太行、太岳、中条三山盘结,丹河、沁河二水纵流,山河雄奇,地灵人杰,孕育出独特的地域文化。</p><p class="ql-block">晋城地当中原大地连接汾河谷地、内蒙古高原的孔道,因其控扼咽喉要津,历来为兵家所必争;而在和平年代,则是两大经济区域之间沟通和交流的纽带。自古形胜,无往而不利。加之物产丰富,战国以降渐成煤铁之乡,历经汉唐宋元,至明清而经济发达,商业繁荣,富甲一方。遍布晋城大地的古代文化遗存,展示着不平凡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第一件镇馆之宝--“昙始造像碑座”</p><p class="ql-block">北齐,通长48.5厘米,通宽48.5厘米,通高32厘米</p><p class="ql-block">该石刻于1996年夏,在晋城市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莲寺大雄宝殿复原修缮过程中出土,石刻正面浮雕一佛二菩萨图案,中佛端坐于碑首正中,佛头已毁,形制残损不可识,但轮廓清晰,佛像两侧为蟆龙装饰,整体为一完整的碑刻形式,碑面刻有铭文64字。二菩萨两侧站立,衣纹流畅,体态丰腴,这种佛坐碑首,菩萨立于碑之两侧的组合形式较为少见。</p><p class="ql-block">碑面文字为"大齐乾明元年,岁在庚辰,二月癸未,朔八日庚寅藏阴山寺比丘县始共道俗五十人等敬造龙华像一躯,今得成就。上为皇帝陛师僧父母、法界众生同入萨婆若海"。碑座三面精美的线刻人物,内容为供养礼佛图和佛经故事图,佛经故事图像内容属《大方等陀罗尼经》中的"十二梦王"造像题材,此经为印度大乘佛教密宗经典,主要讲述修行、供养、礼拜、持戒、忏悔等密咒经 ,而"十二梦王"是该经宣讲忏法的主要内容之一,青莲寺北齐石碑"龙华像"与"十二梦王"图像的组合关系,符合北朝佛教末法时期祈求"弥勒"的时代精神,也是现存国内存世最早的佛教密宗实物。</p><p class="ql-block">石刻所载大齐乾明元年,为北齐废帝高殷在位的公元560年。藏明寺据考是青莲寺的前身。据该碑所记,当时寺院主持昙始合道俗五十人之力,为弘扬佛法主持造像一躯,并刻石铭记。</p> <p class="ql-block">羊头山石窟</p><p class="ql-block">羊头山位于高平、长子、长治三县交界处,高峰凸起、山脉前伸,形如箕掌,羊头山石窟即分布于其间。羊头山主要洞窟开凿于北魏时期,所在区域是连接云冈和龙门两个石窟寺的开凿中心平城和洛阳的交通要道,现存较大窟金22个、小型佛龛80多个,千佛碑1通,皆魏至唐物。窟洞平面多为方形。山巅、山腰雕石塔六座,唐制,高4至6米不等、高者七层、密檐式:低者两层,楼阁式,形制古朴、手法简洁。</p> <p class="ql-block">郝匠金墓</p><p class="ql-block">2013年8月,为配合棚户区改造工程,山西博物院、晋城市文物研究所、晋城博物馆对郝匠金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该墓为仿木构砖室墓,由墓道、墓门、前室、过洞、后室五部分组成。墓葬装饰采用砖雕和壁画互为补充的手法,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其中较为典型的样式有木隔扇门窗、祥瑞动物花草、侍女像、二十四孝故事等图案。砖雕图案中的内容,为研究当时的民俗、服饰、器物等课题提供了可靠的一手资料。</p><p class="ql-block">该墓经搬迁、复原后展出,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800余年前晋城人的"身后世界"。</p> <p class="ql-block">第二个镇馆之宝--时大彬制"紫砂壶</p><p class="ql-block">明,通高8.8厘米,口径5.8厘米,底径5.4厘米</p><p class="ql-block">1987年5月出土于泽州县大阳镇陡坡村张光奎墓。张光奎(1573--1632),与时大彬同时代人,生前官至山东右参政,崇祯五年(1632),流寇劫掠泽州,固守待援,战疆场,赠光禄寺卿。</p><p class="ql-block">该壶以宜兴紫泥烧制而成,采用铺砂工艺,通体呈紫褐色,鼓腹圆钮相得益彰,弯耳把似从壶腹长出,整壶以极致的明针工艺打磨出平滑的壶体,古朴典雅、极具张壶底阴刻楷书"丁未夏日时大彬制"八字,颇有"二王"笔意。此壶泥、型、工、具佳,为紫砂壶之上品。</p><p class="ql-block">时大彬是明代制壶大师,目前考古发现所见的"大彬"款紫砂壶仅见6件,此款即为其中之一,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张光奎墓中还出土了众多陶俑。</p> <p class="ql-block">随葬侍俑是中国古代殡葬制度中特有的文化现象,明代晋城地区盛行彩色琉璃俑随葬。与这些侍俑同时出土的还有其他形式的彩色琉璃明器,主要为供品、家具、轿子、马匹等,以及其他的禽畜、宠物,如牛、猪、鸡、狗、猫等。这些琉璃制品的质地、表现内容、制作风格相近,地域特色明显,与当地的葬俗、手工业发展密切相关。</p> <p class="ql-block">地藏菩萨骑兽铜像。</p><p class="ql-block">地藏菩萨,姓金名乔觉,出家后法名地藏。《地藏十轮经》上说,由于此菩萨"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所以称为地藏,与文殊、普贤、观音并列为汉传佛教四大菩萨之一。</p><p class="ql-block">本尊地藏菩萨,头戴五佛冠,脸形长圆,两耳下垂,眼睑低垂,目光下视,高鼻梁挺直,双唇微抿,面容宁静智慧。身披帔肩,胸前佩璎珞,下身着裙。左手托火焰形摩尼宝珠,右手结说法印。结跏趺坐,跣足端坐于坐骑"谛听 所承的莲花宝座之上。</p> <p class="ql-block">第三个镇馆之宝--“二十八星宿琉璃像”。</p><p class="ql-block">这是府城玉皇庙金代琉璃屋脊原件。</p> <p class="ql-block">开化寺壁画</p><p class="ql-block">开化寺大雄宝殿内东、西、北三壁保存了宋代壁画。北宋绍圣三年(1096)由画师郭发绘制,以佛教经变故事为题,人物、建筑并重,面积近90平方米。西壁壁画分三组,都是中间画说法图,两侧画佛教故事,如《须阐提太子本生》、《善友太子本生》等。各组皆有榜题,但多未写文字说明,似未最后完成。</p><p class="ql-block">整个画面除了佛教故事及佛教人物外,还有渔翁、农夫、织女、官吏等各色人物,亭台楼阁、殿宇廊庑等各种建筑,以及器皿、兵器、刑具等各种物件,均为当时现实生活的再现,内容丰富、笔法工细、色彩生动,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坪上玉皇庙壁画</p><p class="ql-block">坪上玉皇庙位于沁水县端氏镇坪上村,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椽,悬山顶,</p><p class="ql-block">殿内东、西、北三面皆有壁画。1991年因侯月铁路施工,晋城市古建筑艺术博物馆筹备组对壁画进行了揭取保护。壁画题记记载了该殿重修与绘彩等相关内容,时间为万历戊戌六年(1598),主要捐资人是本村人工部尚书刘东星。</p><p class="ql-block">画面以道教诸神朝觐为中心宣扬道家教义。构图和谐统一,画风严谨精密,人物造型生动,但其中出现几块绘画笔法和风格不同的画面,可能此壁画并非一人所作,而是出自多名画师之手。</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建筑大部分在山西,山西古建筑大部分在上党,晋城尤其突出。独特的地理环境,优越的气候条件,合适的人文氛围,使大量的古代建筑得以保存,晋城现存古建筑5490余处近20000座,千年左右的宋金时期木结构建筑即达68座,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古建筑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晋城现存的寺庙、堡寨、村落、民居等各类古建筑,其中不少是绝无仅有的标本,或为孤品,或是特例,备受关注。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进行调查、研究、维修、保护,使晋城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青莲寺上寺释迦殿剖视模型</p><p class="ql-block">晋城青莲寺上寺释迦殿创建于北宋元裕四年(1089)。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平面呈方形,单檐歇山顶。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四椽袱对乳袱通檐用三柱,柱头斗拱单秒单下昂五铺作,昂与耍头均作批竹式。无补间斗拱,只作隐刻。斗拱用材合宋《营造法式》六等材。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大殿前后檐均在明间设板门,两次间置破子棂窗,前檐明间的地狱、立颊、上槛均为石作,表面线刻花卉纹饰,刻工精细,四周立柱为方形抹棱石柱。</p> <p class="ql-block">高平二郎庙金代舞台(原大复原)</p><p class="ql-block">高平二郎庙位于王报村北高台上,庙内舞台用材硕大、风格古朴,属典型金代建筑。这座舞台为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木结构舞台(戏台)建筑。2006年,二郎庙被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金代舞台是当时泽州很流行搬演戏曲,这与宋金时期市井文化繁荣的时代背景适相一致。那时,无论城乡,祀神娱人的社火、戏曲等表演活动都很频繁。而且在北宋时,正是泽州艺人孔三传在东京汴梁"首创诸宫调古传",创造出戏曲形式。所以,最早的演戏舞台存留在晋城,是有其历史渊源的。</p> <p class="ql-block">袄神楼</p><p class="ql-block">袄神楼位于介休市北关顺城街,是三结义庙剪的承楼,又是街心点缀的过街楼。明万历年间(1573 1620)改建,清意贬时期重修、平面呈"凸"字形,总深20米,前部面阔三间,街心部分面阔五间,周设回廊。下层为庙门,上层为乐楼,中心为神龛,楼顶十字歇山式,袄神楼构造奇特,雄健稳定,瑰丽壮观;为我国建筑史上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石头雕刻--柱础。</p> <p class="ql-block">寺庙房屋上的勾头、瓦当与跑兽。</p> <p class="ql-block">晋城民居装饰艺术</p><p class="ql-block">晋城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富丽,砖雕、石雕、木雕是主要的名饰手段,建筑构件中,柱础、门枕、门窗、墙壁,壩头、屋脊等儿乎无处不能,雕技精湛,繁而不杂,多而不乱,整体与局部、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显示出高超的装饰技艺。</p><p class="ql-block">晋城民居雕刻的表现内容,以民间喜闻乐道的动植物图案为主,取其谐音以表达吉祥寓意,建筑构件被赋予丰富的人文内涵,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跟传达了生活诉求,又美化了生活环境。</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后从博物馆出来推车时,发现前胎没气了。好则离旅店不远,仅有1.5公里,便推着回到旅店。补好车胎后,11:35骑车出发。</p> <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高都。</p> <p class="ql-block">从晋城市区骑行15公里,来到了泽州县高都古镇。</p><p class="ql-block">自上古夏商周三代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因地势高峻,古人谓之"高都",因中国古代史上记载夏朝末代君主夏桀王迁都于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高都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公元前的17世纪初,因商汤王伐桀,迫使夏桀王由原都安邑迁至于高都。</p><p class="ql-block">泽州源起,天下高都。</p> <p class="ql-block">高都遗址</p><p class="ql-block">高都遗址位于高都镇保福村北的保福寨上,保护面积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55米,占地面积约8250平方米。寨子四周断崖之上,可见其灰褐色文化层堆积厚达1--2.5米,非数千年积累无以至此。灰层、灰坑中,可见大量陶片及动物骨骸,陶质为类砂褐陶、泥质黑陶、泥质红陶三种;器形有罐、鬲、盆、钵、瓶、甑等类;纹饰除粗绳纹、篮 素面以外,尚有彩绘、附加堆纹,泥条盘筑等工艺;制作方法有手制及轮制两种。生产工具可见磨制光洁的石斧、石铲和骨锥。骨骸多为猪骨、牛骨及食肉类动物牙齿。</p><p class="ql-block">据考古界有关专家分析,上推可达仰韶文化时期,下延可到商代中期。由于时间上的衔接与内容上的延续,对夏文化的研究有重大意义。泽州的先民已从远古漂浮不定和渔猎、采集生活走向定居的以农业为主、兼以畜牧的氏族社会。1965年5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玉皇庙(城隍庙),位于高都古街西,现高都镇人民政府政府南侧,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该庙始建年代不详,一说古晋国宗庙之遗址;一说秦汉置县时城隍祠之旧址。</p> <p class="ql-block">原“高都公社人民大礼堂”前的雕塑--“斗山战水造福人类”。</p><p class="ql-block">任庄水库始建于一九五八年为响应党的号召、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 下、发扬战天斗地、吃苦时劳的大无畏精神,建成了一座防洪抗旱的水利工程。</p> <p class="ql-block">离开高都古镇,骑行20公里来到了位于高平市米山镇米西村“铁佛寺”。</p><p class="ql-block">铁佛寺,因曾有铁佛而得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年代不详,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重修,明代大修,整体建筑呈现出金、元、明时期的过渡风格。殿内当央塑像为明代,完成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二十四诸天为金代所塑,"以木为骨、以泥为身、铁丝造型",高大密集,造型复杂,风格夸张,极富创造力和想象力,是金代塑像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让铁佛寺名震天下的正是殿中的二十四诸天像。</p> <p class="ql-block">"以木为骨,以泥为胎,铁丝造型",高大密集、表情夸张、造型复杂,极富创造力、想像力和视觉冲击力,展示了极致的狞厉之美、繁复之美、压迫之美,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世所罕见,独冠天下,被誉为中国古代二十四诸天的巅峰之作。</p><p class="ql-block">正中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左侧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右侧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个体表情夸张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孙景波:"前无古人,后待来者,是<b>丝毫不逊色于西方米开朗基罗的艺术瑰宝!</b>"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曾成钢:"<b>代表古今中外彩塑的顶级水平</b>"。</p> <p class="ql-block">虽始建年代不祥,但正殿门墩所刻有题记。</p> <p class="ql-block">题记为"记大定七年七月十三日铸造铁佛起立重修铁佛寺嘉靖元年十一月初八日重修"。</p> <p class="ql-block">离开“铁佛寺”,骑进高平市。</p> <p class="ql-block">晚饭,来到小吃市场。</p> <p class="ql-block">旁边有高平的美食“高平十大碗”。</p> <p class="ql-block">高平十大碗的介绍。</p><p class="ql-block">高平人的味道中,有一种特别的存在,其有关记忆、有关家乡、有关母亲,它就是"高平十大碗"--以水席著称的地方菜,历史悠久,据说始于公元前262年的长平之战。</p><p class="ql-block">高平十大碗,也叫高平水席。水席是我国古老的名筵之一。因道道菜离不开汤水,吃一道换一道,像流水一般,且件件是汤菜各半,故得其名。有人说:高平十大碗是现存世最早、最系统的中华美食,它展示了高平人民的烹饪技艺和聪明智慧。</p> <p class="ql-block">小吃市场内食客众多。</p> <p class="ql-block">高平的美食一个是“高平十大碗”,一个是“高平烧豆腐”。十大碗没法品尝了,就品尝一下烧豆腐吧。</p><p class="ql-block">结果在整个市场转了两圈,没有看到卖的。看到一个铁板豆腐,就来了一份。在另外一个摊位上,要了一碗当地的“菜饭”。就是小米熬的咸饭,里面有面条有豆角土豆等菜,近似河南的浆面条。</p> <p class="ql-block">今天骑行了51.53公里(总460.16公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