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04.29. 晴 17~27℃</p><p class="ql-block">贺兰山下桃花开</p><p class="ql-block">西夏文物精品展</p><p class="ql-block">展览地点:</p><p class="ql-block">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西二楼展厅</p><p class="ql-block">上海市黄浦区南京西路325号</p><p class="ql-block">展览时间:</p><p class="ql-block">2025:4/29-9/14</p> <p class="ql-block"> 前 言</p><p class="ql-block">唐朝之后,经过五代十国的局部统一,辽宋夏金时期,不断竞争和交流的各族群共享"中国"认同、共筑"中国"版图、共承"中国"之制,有力推动了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一体化整合。在他者的视野中,辽宋夏金是一个完整的共同体,中亚人统称他们为"桃花石"。</p><p class="ql-block">贺兰岿然,黄河奔流,孕育出沃野千里的宁夏平原,这里农牧皆宜,自古就是游牧民族和中原汉族交往交流交融之地。公元1038年,党项人在这里建立西夏,实现了局部的统一。经过近两个世纪的经营开发,促进了内部和外部的族群融合,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内涵。</p> <p class="ql-block">壹</p><p class="ql-block">党项崛起</p><p class="ql-block">党项族属古羌族的一支,故有"党项羌"的称谓。他们以部落为社会组织,以姓氏作为部落名称,逐渐形成了著名的党项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为强盛。唐朝时,党项族进行了两次内迁,逐渐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唐王朝在其聚集地设立羁糜州进行管理。唐末黄巢起义时,党项族宥州刺史拓跋思恭出兵勤王,屡立战功。公元881年,唐信宗赐拓跋思恭为"定难军节度使",黄巢起义平定后,又封为"夏国公",赐姓李,管领银、夏、绥、宥、静五州,从此党项拓跋氏雄踞一方,为后来西夏的建立创造了条件。</p> <p class="ql-block">宏佛塔</p> <p class="ql-block">贰</p><p class="ql-block">政权兴衰</p><p class="ql-block">五代时期,拓跋氏势力不断壮大。至宋代,经过李继迁、李德明等几代首领的不断拓展,党项政权逐渐占领了整个河西走廊,奠定了西夏的版图基础。首领李元昊继位之后,不断图强创新,于公元1038年正式建立起以党项族为统治阶层的多民族区域政权,自称"大夏国""大白高国",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因其位于宋朝西北方,史称"西夏"。西夏前期与辽、北宋,后期与南宋、金朝并立,共传十主。辖境面积最大时"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p><p class="ql-block">包括今宁夏全部、甘肃大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内蒙西部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南部的部分地区。公元13世纪,蒙古在漠北兴起并多次进攻西夏。公元1227年,蒙古军最终攻下中兴府,西夏宣告灭亡。</p> 第一单元 <p class="ql-block">共逐“中国”之统</p><p class="ql-block">辽宋夏金时期,西夏虽与其他政权对峙,纷争不断,但是都以争夺"中国"正统为目的,力争将自己纳入中国古代正统王朝的历史发展脉络,在互动的过程中,彼此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互鉴,体现了对大一统秩序的认可与追求,亦呈现出相互交融的趋势。</p> <p class="ql-block">壹</p><p class="ql-block">华夷共祖</p><p class="ql-block">李元昊建立西夏后,在给宋朝皇帝的表章中将祖先追溯到北魏拓跋氏,建立了党项羌与汉族"华夷共祖"的民族亲缘关系;他对内称帝,对外称"青天子",称宋朝皇帝为"黄天子";这些均反映出西夏竞争"中国"正统的意图,以及对"中国"的深度认同。</p> <p class="ql-block">贰</p><p class="ql-block">遵唐仿宋</p><p class="ql-block">西夏对"中国"的认同,在制度实践方面体现为遵循"中国之制",即在官制、军制、礼制、律法等方面,继承隋唐以来的中华传统政治制度;同时结合自身的情况,不断丰富治理经验,为后世大一统行政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北宋名臣富弼曾评价西夏:"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西夏职官制度仿照宋朝官制,分设中书省和枢密院,掌管文武两班。</p> <p class="ql-block">石雕文臣头像</p><p class="ql-block">石雕文臣头像残,圆雕。深目高鼻,八字胡须,双唇微张,嘴角微收。残损。</p> <p class="ql-block">西夏文"内宿待命"铜牌</p><p class="ql-block">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西夏文牌面呈铲形,上方留穿孔挂系,正面阴刻西夏文煽傲藏移(内宿待命)"。</p> 第二单元 <p class="ql-block">共享『中国』之利</p><p class="ql-block">西夏的经济产业包括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等,其经济发展离不开与中原王朝的技术交流和物资互补。党项族由单纯从事畜牧业到逐步学习经营农业,同时借助当地发达的畜牧业,为中原地区提供了丰富优质的畜牧产品,在此基础上对中原的制瓷、印刷、金属铸造、纺织、建筑等技术不断加以吸收。西夏境内以中原王朝货币为媒介,以榷场贸易为载体,完成了农牧多元经济制度的互融,实现了区域经济的融聚。</p> <p class="ql-block">壹</p><p class="ql-block">农牧兼营</p><p class="ql-block">党项人原以畜牧业为主,迁徙到黄土高原后开始学习农耕技术。西夏建立后继承了当地原有的良好农业基础,积极推广农耕经济,农业生产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宋人认为其"且西羌之俗,岁时以耕稼为事,略与汉同"。与此同时,畜牧业仍占据重要地位,设有"群牧司"统管畜牧业。畜牧产品除自给自足外,大量用于朝贡或榷场交易。</p> <p class="ql-block">黑釉剔刻花四系扁壶</p><p class="ql-block">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貳</p><p class="ql-block">商贸繁荣</p> <p class="ql-block">褐釉剔刻牡丹花纹经瓶</p><p class="ql-block">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叁</p><p class="ql-block">墨印生辉</p><p class="ql-block">印刷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西夏不仅继承了中原地区的雕版印刷技术,还大力推行活字印刷,并仿照宋朝的体制设立印刷管理机构"刻字司",印刷业日渐繁荣兴盛。保存下来的西夏雕版印刷品,有汉文本、西夏文本和藏文本等。图文并茂,印刷精良,足以与宋刻本媲美。其中宁夏拜寺沟方塔出土的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是迄今发现世界上最早的木活字印本。</p> <p class="ql-block">瓷蒺藜</p><p class="ql-block">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该器物为近圆球状,中空,器表通体有短锥状钉刺,刺状物残损。施浅褐色釉。瓷蒺藜类似铁蒺藜的用法,常投撒到交通要道,阻断人马交通。作战时一旦投向敌区,轻则让对方人仰马翻,重则让敌人死伤无数。西夏党项人不仅骁勇善战,而且聪明智慧。瓷蒺藜就是党项人在借鉴吸收其他地区兵器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而发明的,它是民族之间文化交往交流的实证。</p> <p class="ql-block">白釉剔刻牡丹花纹瓷罐</p><p class="ql-block">西夏陵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肆</p><p class="ql-block">剔花流韵</p><p class="ql-block">西夏建立后积极学习中原制瓷技术,发展制瓷业,受北宋定窑系、磁州窑系和耀州窑系的影响颇深,逐渐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陶瓷体系。西夏瓷器的种类涉及生产生活、建筑、宗教等各个方面。瓷器装饰技法上以剔刻花和施白色化妆土为主。釉色多为黑、白、褐三色。纹饰以牡丹、菊花、莲花等花卉为主。装烧方法采用顶碗覆烧、支圈正烧等方法。器型以扁壶、经瓶为典型代表。目前在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地均发现有西夏时期的瓷器窑址,其中较为著名的是灵武窑和贺兰窑。西夏瓷器从装饰题材和制作技法上都体现出文化交融的特征,见证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p> <p class="ql-block">鎏金寒山铜造像</p><p class="ql-block">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通高55厘米,正面宽26厘米,侧面宽21.5厘米。该造像为站姿,青铜实心铸造,通体鎏金。黑发披肩,细眉长目,满脸笑容,身着宽袖紧身袈裟,系腰带,衣衫褴褛,左肩斜挎结绳串联的五个宝葫芦,右侧腰胯下挂一锦囊,左手捻持一物,用途不详。足踏双层六边形须弥台。面容幽默而诙谐,神态自若,形象逼真,充分表现出寒山和尚不拘小节、放浪形骸的性格特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鎏金拾得铜造像</p><p class="ql-block">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实心</p><p class="ql-block">青铜铸造,实心,通体鎏金。造像取立姿,足踏双层六边形须弥台。披长发,圆面长耳,满面笑容,含胸腆腹,胖而不臃,身着宽袖紧身袈裟,系腰带,衣衫褴褛,右肩斜挎结绳串联的五个葫芦,左腰胯下挂锦囊,右臂自然上举,右手掌心朝左,五指微分,食指朝上,左臂宽袖下垂,手执笤帚,赤足免冠,面容诙谐,蓬头憨笑,形象逼真。</p> <p class="ql-block">素烧围棋子</p><p class="ql-block">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西夏铁剑</p><p class="ql-block">该剑1975年出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陵区6号陵。管状柄,柄端有釜,通体已锈蚀剥落。党项民族崇尚习武,所以西夏十分重视兵器的制造。西夏兵器的制造大都十分精良,其种类有箭、枪、剑、斧、刀等,还有名叫"对垒"的战车,可以载人填壕而进,是攻城的一种先进装备。据史料记载,西夏甲胄"皆冷锻而成,坚滑光莹,非劲弩可入",西夏刀、剑的制作也非常出色,"契丹鞍、夏国剑、高丽秘色,皆为天下第一,他处虽效之,终不能及",宋钦宗本人也随身佩带夏国剑,可见西夏剑之犀利与名贵。</p> 第三单元 <p class="ql-block">共创『中国』之美</p><p class="ql-block">文化认同是"中国"认同的核心要素和深层动力。辽宋夏金时期,西夏以内部和外部各族群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为基础,发展出以多元融合为特色的灿烂文化。儒释道文化受到西夏的尊奉,成为联结各族群文化的重要纽带。西夏除使用汉字为通用文字,还借鉴汉字创造了西夏文字,翻译儒家经典并推广流行,进一步夯实了文化认同的基础。西夏的艺术与其他文化彼此借鉴,互相交融,为中华文化注入了全新活力,也促进了中华文化从多元发展为一体的进程。</p> <p class="ql-block">壹</p><p class="ql-block">双语并行</p><p class="ql-block">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西夏社会流通的语言文字也具有多样性,有汉语、西夏语、藏语、回鹘语等。其中因为宁夏地区靠近中原,自古以来居民就以汉族为多,因此汉语实际上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这里建立了地方政权的党项族统治者一直重视汉语的学习和使用,并仿照汉字创制了西夏文。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下,长期浸润在汉文化熏染中的各民族对中原汉族文化的认同度和接受度也极高。</p> <p class="ql-block">贰</p><p class="ql-block">三教兼融</p><p class="ql-block">儒家文化</p><p class="ql-block">辽宋夏金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凝聚各族群的共有精神纽带。西夏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境内大力发展儒学教育,以《孝经《论语》为教材,修建孔庙,尊孔子为文宣帝,并翻译儒家经典,形成尊孔崇儒之风。对儒家文化的推崇最终形成了西夏以儒家文化为内核的中华文化认同与身份归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体意识由此得到巩固与加强。</p> <p class="ql-block">鎏金文殊菩萨铜造像</p><p class="ql-block">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该造像通体鎏金。通高58.5厘米,正面宽46.5厘米,侧面宽25.5厘米。上部为文殊菩萨,头戴高冠,面部圆润,大耳垂肩,双目微合,身着宽袖紧身天衣,胸佩璎珞,飘带绕体,手持如意,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莲花座下垫一火云纹蟠龙戏珠图案的披毡于下部坐骑青狮背上,狮子双目圆睁,尾巴卷曲,菩萨神态安详,狮子伏卧,呈现出既驯服服从又不失威雄健的姿态。</p> <p class="ql-block">拜寺口双塔</p> <p class="ql-block">大方广佛华严经</p><p class="ql-block">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水月观音菩萨》</p><p class="ql-block">吴焕宇临摹西夏黑水城绘画</p><p class="ql-block">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猶勃》</p><p class="ql-block">吴焕宇临摹西夏黑水城绘画</p><p class="ql-block">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彩绘泥塑罗汉像</p><p class="ql-block">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彩绘泥塑佛头像</p><p class="ql-block">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这尊佛头像泥塑中空,头顶为螺发,中间有一白色肉髻。面部方颐,双眉隆起,眉间有白毫。眼珠乌亮,为黑色釉料特制。下眼睑上有黑色"泪痕",佛鼻梁高直,双唇闭合,厚唇上墨线绘出八字胡须,下颌用墨线绘出日、月、云状纹饰。面部曾经两次用白粉涂饰。宏佛塔出土这种泥塑佛头像共6件。从佛头的造型风格来看,基本继承了犍陀罗时期佛造像的特点,面部圆润饱满,线条大气,富有唐代造像遗风,是西夏吸收继承唐文化的典型物证。佛头眼珠内的黑色釉料因高温而溢出,好像佛祖悲悯世间疾苦流下的眼泪,使得佛像更具慈悲之感。</p> <p class="ql-block">肆</p><p class="ql-block">高髻华服</p><p class="ql-block">党项羌早期"被发覆面",内迁后及西夏建立前多遵从秃发、髡发之制,中后期戴冠。《释名·饰首饰》清楚地解释了冠的作用:"冠,贯也,所以贯韬发也。"冠除了束发之用外,其本身并不具备御寒功能,而专用于礼仪装饰,是身份的象征。西夏人承袭中原的冠冕制度,他们戴冠既是为了束发,更是身份地位的体现。除了党项民族的镂冠、黑漆冠外,中原的东坡巾、噗头、通天冠,回鹘的桃形冠等在西夏极为流行,反映了多民族服饰文化的交融。</p> 第4单元 <p class="ql-block">共奉『中国』之陵</p><p class="ql-block">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辽、宋、西夏、金是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重要的时期。西夏陵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申报的首例世界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制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真实记录了11-13世纪中国西北地区多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壹</p><p class="ql-block">千年陵口</p><p class="ql-block">西夏陵是党项族建立的西夏(1038-1227年)的陵墓遗址坐落于宁夏贺兰山南段东麓,内含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5.03公顷的北端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等四种类型的建筑遗址。西夏陵寝的选址和营建同中国历代帝陵一样,深受中国传统堪舆学的影响,陵区整体背山面水、地势高敞,借贺兰山衬托出陵墓建筑的恢弘气势。西夏陵区和遗址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与建筑构件残件,为西夏延续了190年的历史提供了特殊的见证,是君主世系、政治制度、多民族特征、宗教信仰、生业方式和文化与技术成就等方面的实证。</p> <p class="ql-block">西夏陵1号陵和2号陵鸟瞰图</p> <p class="ql-block">贰</p><p class="ql-block">瑰宝琳琅</p><p class="ql-block">西夏陵历次考古调查、发掘的过程中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陶瓷器、骨架、马具、武器、钱币、泥塑、建筑材料及构件等,其中建筑材料及构件数量最多,包括砖、瓦等普通建筑材料,以及脊饰、雕龙栏柱、螭首、柱础等制作精美的装饰性构件。这些遗存是西夏政治制度、多民族特征、宗教信仰、生业方式和文化与技术成就等方面的实证。</p> <p class="ql-block">西夏陵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灰陶鸱吻</p><p class="ql-block">该器物龙头鱼尾,下部龙头呈方筒形,下端开口,龙口封住,獠牙外露,形象威猛,眉似绳索,眉梢微卷上翘,眼球突出,眼瞳圆孔形,斜上方有两只突出小耳,颈鬃直立,上颚顶突出一桥钮形兽鼻,其后两侧各有一圆孔,孔内插双角。尾出两鳍,翻卷上翘。器背饰鱼鳍纹,尾部饰鳞纹。器中空,器体厚重,为屋顶正脊饰物。</p> <p class="ql-block">灰陶鸱吻</p><p class="ql-block">西夏陵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绿釉迦陵频伽</p><p class="ql-block">西夏陵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该器物人首鸟身,头戴四角叶纹花冠,面浑圆,细眉长眼,双颊丰腴,眼睑略垂,以阴刻细线,突出眉眼,眼半睁,神态静谧安详,丰乳细腰,双手作实心合掌印于胸前。羽翼丰满,状如大鹏展翅,长尾似蕉叶。双腿及爪跪骑于座,底座抹角方形,正面饰卷云纹盘绕于两侧。雕刻细腻,造型优美。"迦陵频伽"为梵语音译,又译为"嫔伽",意译为"美声鸟""好声鸟""妙音鸟"。它以美妙的声音和优美的舞姿来供养和娱悦于诸佛。目前所知道的中国最早的迦陵频伽纹饰出现在北魏石刻上。唐代佛教在中国日益兴盛,迦陵频伽纹饰的使用也日益广泛,大多出现在壁画和金银器上。西夏迦陵频伽形象延续唐代的传统而来,作为建筑构件现在考古发现中尚属首次。</p> <p class="ql-block">红陶迦陵频伽</p><p class="ql-block">西夏陵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绿釉套兽</p><p class="ql-block">西夏陵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结 语</p><p class="ql-block">经过考古和文博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西夏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得以穿越千年时光在世人眼前绽放华彩。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离不开各个历史时期各民族的贡献,建立西夏的党项人虽已不存,但他们的后人逐渐散布中华大地,融入其他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西夏"到"宁夏",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一直在为赓续中华文脉、弘扬中华文明继往开来、孜孜奋斗。宁夏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牵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解放思想、守正创新、精耕细作、团结奋斗,加快建设美丽新宁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宁夏篇章!</p> <p class="ql-block">感谢你的到访,关注和点赞!</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wzm7joa" target="_blank">西夏王陵~胡杨林之三</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x34h521" target="_blank">初识额济纳~胡杨林之九</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65frdza" target="_blank">法老的国度——古埃及之二</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absg0i0" target="_blank">陶鸱尾</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abbx42e" target="_blank">战马——古战场的核武器</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