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25年4月30日 星期三 天气:多云<br><br><br>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矣夫。”意思是说:“庄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况是有的;吐穗扬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有。这是孔子对人才的感叹:苟而不秀,意思是说苗有优秀,就像我们的孩子。”古人云:“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h3> <h3>所以我们看人要有分别,要有一双慧眼才能识珠,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一样的。德性不同,性情不同,智慧不同。包括我们找另一伴,也是先看其德,再看其才能和财富,还有其学问。</h3> <h3>孔子以稼穑喻人生,看似寻常的农事观察中,实则蕴含着深邃的生命哲学。“苗而不秀”与“秀而不实”的隐喻,如同太极阴阳般构成了儒家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框架。当我们穿透表层的惋惜之叹,会发现其中包含着对生命的境界的三重超越。</h3> <h3>第一重超越:破除功利的生命评判体系。<br><br>在“成王败寇”的价值体系中,颜回似乎是失败的符号——三十二岁早逝,未见庙堂之功,未留下传世之作。但是孔子却在陋巷中看到“其心三月不违仁”的永恒光芒。<br><br>这其实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应囿于世俗的“秀实”标准。正如庄子所言:“无用之大用”。颜回以“不实之秀”完成了对功利主义的超越。他们箪食瓢饮,不是生命的缺憾,恰恰是挣脱物质桎梏的精神飞升。</h3> <h3>第二重超越:建立动态的生命观照维度。<br><br>大家都知道在《周易》中有言:“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儒家的生命观本质上是动态的修行过程。幼苗破土是“明明德”的觉醒,抽穗扬花是“亲民”的实践,结实归仓是“止于至善”的圆满。但颜回的存在证明: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自成圆满。<br><br>颜回他定格在杨花时刻的生命,反而成就了永不凋零的精神图腾。这恰如敦煌飞天,未抵达终点,却永远飞翔的姿态。启示我们的生命的意义,在于永不停歇的永远向上超越!</h3> <h3>第三重超越:构筑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br><br>孔子“知天命而不忧”的智慧在此显现端倪。当子贡问“仁者寿”,而颜回早天时,孔夫子没有陷宿绝的困局,而是在《系辞》中写下“乐天知命故不忧”。<br><br>这种通透源自予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知:生命如同四季的庄稼,春生夏长是人为,秋收冬藏是天命。<br><br>真正的修行者当如颜回,在晨昏定省中中尽人事,在生死无常中知天命,最终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圆融境界。</h3> <h3>站在当代回望,颜回之叹恰似一剂清醒剂。</h3> <h3>当成功学催生焦虑时,当“35岁现象”制造恐慌时,儒家生命智慧告诉我们:活过的生命,都已完成自我成全。</h3> <h3>就像敦煌莫高窟的匠人,千年后无人记得他们的名字,但是飞天衣袂间的每一笔勾勒,都是对永恒的最好注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