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1775-1851)生前的巨大声望毋庸置疑。这名神童画家年仅14岁便正式被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录取,26岁当选研究院院士。然而,透纳的成就远远超越他所身处的19世纪,深藏于其作品之中的时代关联性可谓历久弥新。如果跳脱出具体的年代背景,他的画作仿佛与未来对话。</p><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精选了一系列画作,完美呈现了透纳革命性的创作风格:挥酒自如、气势磅礴和无可争议的现代性。展览贯穿透纳的整个创作生涯,从壮丽的风景画到他对光影和氛围的基础探索。最值得注意的是,展览探讨了“崇高”这一美学和哲学概念。</p><p class="ql-block">来自伦敦泰特美术馆收藏的透纳风景画令人惊叹,其间又穿插了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为“崇高”这一活跃于18世纪的概念提供了21世纪的诠释。参展的当代艺术家包括理查德,朗、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科妮莉亚•帕克、杰西卡•沃博伊斯、约翰•亚康法、凯蒂•帕特森、马克•罗斯科等,他们的作品与透纳交相辉映,唤起透纳同时代人观看他作品时会体验到的那种崇高感。尽管相隔两百余年,但每件作品在主题、技法或风格上都与透纳的浪漫主义绘画遥相呼应,再次证明透纳经久不衰的时代关联性和影响力。</p><p class="ql-block">浦东艺术馆MAP</p> <p class="ql-block">关于透纳</p><p class="ql-block">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1775年出生于伦敦科文特花园,被许多人视为第一位现代画家。他非凡的艺术遗产植根于其富有表现力的风格和大胆的色彩运用。透纳被誉为“光之画家”,捕捉氛围是他作品的核心。他广泛游历西欧各地,记录不同时间和各种天气下的周围环境,并经常选择在户外写生,然后在工作室完成大幅油画。</p><p class="ql-block">透纳对描绘新技术和现代主题,如蒸汽船和火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对这些主题的自由处理使他获得了激进艺术家的名声。尽管他的实验性绘画技巧在其生前不时受到批评,但如今却在世界各地广受赞誉。透纳的卓越天赋早早得到认可,年仅十四岁便进入皇家艺术研究院,并于1790年首次展出其作品。在其职业生涯中,透纳始终活跃于英国艺术圈的核心,直到1851年去世前都在不断大量创作绘画和速写。</p><p class="ql-block">透纳将其大部分作品遗赠给英国,这些作品现收藏于泰特美术馆。令人惊叹的是,这批遗赠作品总数超过30,000件,其中包括300幅油画,以及数干幅速写和水彩画(包括300本速写本)。</p> <p class="ql-block">一间暗室</p><p class="ql-block">当透纳邀请客人进入他在伦敦的家和画廊时,据说他会要求客人们在一间暗室中停留片刻,然后再进入展览空间。根据透纳的说法,黑暗中的短暂停留将清除原先大脑中的印象,从而提高视觉感知力,并强化观看画作中的光与色彩的体验。这一仪式反映了透纳对戏剧性效果的热衷,他的作品、他的自述以及他所处的浪漫主义时期的强烈情绪,都体现了这一点。</p><p class="ql-block">透纳对光及其效果的关注贯穿了整个职业生涯,这也反映在他创作的夜景速写中,月光抚过水面,使得周围风景半映于月色。受歌德1810年有关色彩与光的理论影响,透纳将每种颜色都理解为一种明与暗的独特组合,具有其独特的心理涵义与效果。透纳意识到明与暗都包含着色彩,因此他混合光谱中的颜色来创造光亮与阴影,纯粹的黑与自仅被用作高光或强调。在描绘月夜的场景中,透纳用浅黄呈现月光,穿透了夜空中墨蓝、灰与棕。</p><p class="ql-block">在《全食》中,凯蒂•帕特森(生于1981年)也关注到了日食这一戏剧性自然现象中的明与暗。一个印有几乎所有人类记录过的日食图像的镜面球,将这些图像转化环绕空间的摇曳微光,模糊了昼夜、明暗的界限。透纳本人也曾经历和研究过这一现象,并记录在了1804年的“日食速写本”中。</p> <p class="ql-block">*河面月光1826</p> <p class="ql-block">英国风貌</p> <p class="ql-block">从圣哥达山隘魔鬼桥眺望谢勒嫩谷</p><p class="ql-block">1802年,纸上石墨、水彩和水粉</p> <p class="ql-block">《从阿姆斯特格和瓦森之间的圣哥达路,仰望罗伊斯山谷》</p><p class="ql-block">约1814-15年,纸上水粉、石墨和水彩</p> <p class="ql-block">《戈尔道,远方为楚格湖:</p><p class="ql-block">样本习作》</p><p class="ql-block">约1842-43年,纸上石墨、水彩及钢笔</p> <p class="ql-block">1840年展出,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exhibited 1840, oil paint on canvas</p><p class="ql-block">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p><p class="ql-block">Accepted by the nation as part of the Turner Bequest 1856</p><p class="ql-block">根据希腊神话,阿里阿德涅是克里特的一位公主,也是国王米诺斯的女儿。她被雅典英雄忒修斯遗弃在纳克索斯岛,在那里被酒神巴克斯发现并成为他的新娘。透纳根据提香同一主题的著名画作,创作了这幅油画。提香的那幅作品从1826年起就挂在了伦敦国家美术馆,透纳或许由此了解了提香的处理方式。他采用了后者的构图,但将风景中的人物变得更小,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它们。另外,透纳还加上了上方的城市和下方的河流。阿里阿德涅站在水边,看到巴克斯和他的随从追上来的景象而受到了惊吓。在提香的画作中,酒神巴克斯的姿势让人想到了著名的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透纳在这幅画中也采用了这一姿势。最为引人注目的则是天空的颜色,充满了黄橙色的薄雾。一位热情洋溢的评论家曾将其描述为“光的华丽爆炸——是真正意义上的日光进发”。透纳在此第一次尝试使用方形画布,最后的透明层是在画作已置于圆形画框后增绘的,这一形状或许也暗指提香的画中,酒神巴克斯将阿里阿德涅的婚礼皇冠扔向天空化为环形星系的情节。这件作品的浪漫主题,或许曾让伦敦皇家艺术研究院的观众们从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的婚礼中找到共鸣。</p> <p class="ql-block">《阿波罗与达美妮的故事》</p><p class="ql-block">1837年展出,木板油画</p> <p class="ql-block">*《阿波罗与巨蟒》</p><p class="ql-block">1811年展出,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码头,总督宫》</p><p class="ql-block">1844年展出,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叹息桥、总督宫及海关大楼:正在画画的卡纳莱托</p><p class="ql-block">1833年展出,桃花心木板上油画</p><p class="ql-block">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p><p class="ql-block">在耀眼阳光的照射下,威尼斯宏伟的宫殿和清澈平静的潟湖美景一览无余。这幅色彩丰富明亮的画作是透纳最早一批展出的有关威尼斯的油画,于1833年在伦敦皇家艺术研究院展出。画面中心,圣马可广场和总督府上方晴朗的蓝天中,耸立着标志性的圣马可钟楼。这些建筑的右侧是叹息桥,仿佛与水中闪烁的倒影融为一体。前景中,一艘贡多拉从右侧驶入画面,开往船只聚集停靠的水边。艺术家在标题中“打趣”般地提到了卡纳莱托(1697-1768),表明这幅画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向这位古典大师致敬。事实上,透纳确实也将这位威尼斯画家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中。画面的前景左侧,可以看到卡纳莱托正在创作一幅被镶在厚重镀金画框中的画作——这种有些背离现实的场景也揭示了透纳在唤起崇高时所运用到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在1830年代,威尼斯和卡纳莱托两者在英国人心目中已密不可分,透纳或许也希望这张以威尼斯重要地标为主题的绘画,能够真正成为代替这位威尼斯艺术家的作品之一。然而透纳没有试图完全重现卡纳莱托的风格;相反,透纳将他视为一个参照,而非必须模仿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汹涌的大海与残骸</p><p class="ql-block">约1840-45年,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斯拉夫人堤岸:水上节日》</p><p class="ql-block">约1845年,布面油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