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西藏•昌珠寺

老船员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去西藏旅游,是我长久以来的梦,然因各种缘由,始终未能成行。终于,在4月9日我将届73周岁之际,踏上了西去的列车,历时十余日,完成了多年的夙愿。现将旅途所摄照片,编纂成《圆梦西藏》美篇集,以与诸君共享。此为《昌珠寺》篇。</span></p> <p class="ql-block">  昌珠寺是西藏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之一,位于山南市乃东区昌珠镇,始建于吐蕃时期(约7世纪),由松赞干布主持修建。</p> <p class="ql-block">  昌珠寺是吐蕃时期第一批兴建的佛教寺庙,初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修行居所,后发展为格鲁派寺院。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藏语“昌珠”意为“鹏与龙”。传说此地原为湖泊,有毒龙作乱,松赞干布化身大鹏降伏毒龙,湖水干涸后建寺,故得名。这是寺庙广场的“鹏与龙”雕塑。</p> <p class="ql-block">  雕塑主体为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鹏,双爪紧抓一条五头怪龙。大鹏昂首振翅,姿态威猛,象征着佛教力量对恶龙的降伏 。</p> <p class="ql-block">  昌珠寺正门对马路的广场上,树立着一尊文成公主雕像。文成公主雕像面朝大唐方向,象征汉藏文化交融。</p> <p class="ql-block">  文成公主雕像广场上陈到着国家住建部授于昌珠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铜牌。</p> <p class="ql-block">  停车场边的这座独特的建筑,是“罗尔仓露营餐吧”。石块砌成的墙体,不仅坚固耐用,还带着浓郁的地域特色。</p> <p class="ql-block">  昌珠寺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最初规模较小,后经多次扩建形成今日格局。</p> <p class="ql-block">  昌珠寺是西藏佛教“镇魔”十二寺之一,莲花生大士曾在此修行,现为佛教徒朝圣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文革”期间昌珠寺遭严重破坏,仅少数建筑留存,后经政府修复并追回部分文物。</p> <p class="ql-block">  昌珠寺融合吐蕃建筑风格与藏传佛教艺术,是研究西藏宗教史、艺术史的重要实物。</p> <p class="ql-block">  其传说与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的关联,更添历史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  昌珠寺外的大转经筒,金光闪耀,上面刻画着佛教的各种吉祥图案和经文,不仅是宗教仪轨的载体,更是藏地历史与艺术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  昌珠寺白色石砌墙体,质朴又厚重;墙体上方一圈深红色的装饰,搭配着整齐的白色点状线条,以及窗户上的布幔,都是藏式建筑的经典元素。</p> <p class="ql-block">  金光闪闪的屋顶,装饰着精美的雕刻,尽显华丽庄重。中间那一排红色大字“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彰显着藏地人民对党的拥护与热爱。</p> <p class="ql-block">  进入昌珠寺的正门,两侧各有一个硕大的转经筒。右侧经筒用于进门时转动,左侧用于出门时转动,确保信徒始终以右手顺时针方向完成转经动作。</p> <p class="ql-block">  寺庙里色彩斑斓的廊柱和精美的壁画,体现了藏传佛教寺院的经典风格,历经岁月却依然保留着那份古朴与精致。</p> <p class="ql-block">  昌珠寺的转经回廊。内外双层回廊串联起12座佛堂,信徒按顺时针方向参拜。</p> <p class="ql-block">  游客在昌珠寺,可感受千年古寺的静谧,观赏稀世唐卡与壁画,体验藏传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昌珠寺镇寺之宝——珍珠唐卡,是一件世界罕见的珍宝。整幅唐卡镶嵌珍珠共计29026颗,钻石1颗,红宝石2颗,蓝宝石1颗,紫宝石0.55两,绿松石185粒,黄金15.5克,珊瑚4.1两(计1997颗)。</p> <p class="ql-block">  缂丝释迦牟尼像是昌珠寺的另一件镇寺之宝,据传与文成公主有关。文成公主入藏后,曾在该寺驻足修行,传说中,她亲手绣制或参与了此佛像的创作。</p> <p class="ql-block">  据记载,莲花生大士在吐蕃时期入藏后,曾长期在昌珠寺及周边地区修行,后世为纪念其贡献铸造了铜像。</p> <p class="ql-block">  昌珠寺建筑坐东朝西,遵循藏传佛教“坛城”理念,以措钦大殿为中心,外设转经廊与附属建筑,形成“回”字形布局,象征宇宙秩序。</p> <p class="ql-block">  昌珠寺最初的规模很小,只有六门六柱和祖拉康(寺院主殿),以后该寺在原有建筑上曾经三次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建。</p> <p class="ql-block">  据寺史记载,乃东宗教领袖菩堤幢于14世纪中期主持了对昌珠寺的大规模修缮,这是首次系统性扩建,大体奠定了以后昌珠寺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  五世达赖时期曾对该寺作过较多修缮和增建,加盖了大殿金顶、错钦大殿门的门楼等。</p> <p class="ql-block">  七世达赖格桑嘉措亦曾修缮此寺,这次修缮和扩建后的昌珠寺,规模比以前扩大了百倍,屋顶饰以富丽堂皇、熠熠生辉的金顶,更显得非同凡响。</p> <p class="ql-block">  “文革”中,昌珠寺除被用作粮物仓库和僧人居住的少数建筑有幸存留外,主大殿和绝大多数的神殿、转经廊等建筑皆荡然一空,其他文物也散失殆尽。</p> <p class="ql-block">  拨乱反正以来,劫后余存的古老建筑也得到了妥善保护和修缮,散失文物有关单位也努力地设法追回。</p> <p class="ql-block">  寺内的大型铜制酥油灯,灯内盛有酥油,几簇火苗在灯中跳跃闪烁,散发出柔和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  寺院的金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远远望去,神圣而又威严。这些金顶不仅是建筑美学的体现,更蕴含着深厚的宗教意义,代表着佛法的至高无上。 </p> <p class="ql-block">  寺院主殿屋顶上,金色的法轮居于中央,两侧是相向而卧的金鹿。两侧矗立着精美的金色经幡杆,杆上装饰有复杂的花纹,顶端悬挂着小铃铛。</p> <p class="ql-block">  经幡杆顶部造型独特,有类似火焰和莲苞的装饰。背后是阴沉的天空,云层厚重,更凸显出金色装饰物的庄严与神圣。</p> <p class="ql-block">  寺院大殿檐角,金色装饰物造型独特,其精湛的工艺与独特造型,展现了藏地建筑艺术的魅力,让人们在欣赏中感受到宗教文化的神圣与历史的厚重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