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青 葱 岁 月 军 旅 情 ✍</b></p><p class="ql-block"><b>~我的军人服务社情结</b></p><p class="ql-block">如果你是六七十年代的军人,肯定记得在军人服务社购物的经历。70年代初期,我参军入伍来到天山脚下的首府乌鲁木齐,在军区后勤部某汽车部队服役。经过在安宁渠团农场3个月的新兵连紧张训练后,分配到团军人服务社。前后7年时间,由理发员、保管员、出纳员、采购员、会计员、司务长、团后勤处财务助理员反复来回交替工作。</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军人服务社坐落在部队团部办公楼的北面与东西家属院的中段,其建筑是坐北朝南的“工"字型平房,营业面积大约600平方左右。团部中段由西向东,穿插着现在的红山东路,将部队分割为山上坡下两部分。马路的北面(通称坡上)为三营及所属连队车场(库),教导队,油库,服务社,后勤处食堂,营建办公室和营建队及东西两侧家属院。坡上所有营房除司训队(教导队)一栋小二楼,其余均为砖混结构筒子式平房。马路南区(坡下)为团部司政后机关,一、二营及所属连队、车场(库),修理连,卫生所,团直食堂,首长小家属院,小车班,警通排,收发室,军需库,营房库,车管股材料库,营房维修队,豆腐作坊及原料库,检查站,幼儿园。坡下营房除警通排和收发室及库房,其余均为七字型土木结构的欧式风格建筑。路南、路北二区,形成以部队大门和中区地下通道与团部办公楼及各连队、家属区域互通方式。70年代中后期,礼堂及三层办公楼自建完成,往后慢慢各连队营房逐步得到改善。团副业队(农场)在安宁渠未有变动。服务社类似于今天的中型超市,其服务功能远超越今天单纯的超市,它服从服务于部队生活及周边各族人民群众的点点滴滴。</p> <p class="ql-block">军人服务社为中间开门,门正前方为凹型敞开式院子。进门分东、中、西3区域模块式货架(柜)。布置摆放干净整洁,一看就透着军队的作风,货架是多层木制长格架子,简洁方便实用。西区主要经营纺织棉毛制品,中部为百货文具区域,东区为副食烟酒糖茶土产区域。外围西侧依次为办公室、拐头为季节性果蔬店铺、宿舍、理发室、锅炉房、后院、小蓝球场。台阶上方为服务社千余平方米库房,台阶利用地形以便汽车装卸货物。外围东侧依次为修鞋补衣房、宿舍、压面房(豆腐作坊及原料库房在八连车场与7438工厂相连地段的拐角处)。</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生活日用品比较匮乏,部队军人服务社相对有优越性,各类商品还是比较充裕。主要有纺织品,食品、烟酒、糖果、茶叶等食品和日用百货。货架与购物者之间隔着木制售货柜台,货橱里摆有笔记本、信封信纸邮票、牙膏牙刷香皂雪花膏、蜡烛、锅碗瓢盆土特产等等。南区副食品区域有各种糖果饼干烟酒酱醋等。至今记得,那时的白沙糖3.12一公斤,红糖1.68元一公斤,北京牛奶糖最好的3.63一公斤,红山牌烟3毛一盒,黄金叶烟2角7一盒,还有经济、羊群牌烟8-9分线一盒,葡萄酒小香槟也是1元多至几角钱一瓶,这些价格一直到80年代初基本没有变过。</p> <p class="ql-block">军人服务社内设施简陋,但物品挺齐全,基本能满足官兵和家属们的日常需求,充裕的货物也供应周围各族人群。节假日期间,官兵会更多地到服务社买东西。平时来买东西的主要是大院的家属、孩子,中午时段7438的工人来的比较多。紧缺的商品还是凭票,部队复员转业、新兵入伍,都是定量定需定点供应或特批,连队食堂逢年节,通常都会按计划集中分配副食品。</p> <p class="ql-block">军人服务社为部队官兵和家属服务,坚持顾客至上、信誉第一的经营宗旨,以商品质优及优质服务取信于官兵及家属院消费者。它是部队后勤工作保障的一部分。服务社每周只休息一天,遇上盘点得有三两天不上班。每天营业时间很长,从早上10点一直开到下午4点半,晚上8点再开到11点。售货员、理发员前期都是战士,后期慢慢由军工家属工替代。无论是军人还是职工,他们的服务态度都很棒,总是面带微笑,不厌其烦,童叟无欺。</p><p class="ql-block">曾记得有这样一件事,一次,家属院里的一个干部家属到服务社买了一个暖水瓶,回家用过几天后,又拿回来要求换个不同花色的。团政治处管劳资的某干士爱人孙××,刚从乌鲁木齐市木材厂调回服务社工作,她们是一个院子的老乡,没有通过我,就直接给调换了。后来别的营业员觉着不妥,反映给了我。我指出了这个职工做法的不当之处,又通过做工作,及时调换回去了这个已用过的暖水瓶。</p> <p class="ql-block">计划经济时期,部队在区二级采购供应站及市上糖烟酒、副食品、日用百货、纺织品、土特产品等各批发部门有户头,多数物资商品都是按比例分配好的。你若想额外采购所需要的,就得看你的综合协调能力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公关”。一般的做法都是写个公函,编个理由诸如开会接待、年节复转、演习集训之类。如能有熟人带上去找领导特批,那把握性更大,只是多少和所需物品档次的问题。土特产方面,咱们部队得天独厚,近水楼台不发愁,以车之便随时出动,换工采购,诸如地产烟酒、葡萄干等其它干果土产类,一直比较充裕,较好保证了部队的需要。写到这儿,突然间脑洞顿悟,其实用四句话就能概括当时的真实情势:“以车为媒,以运联情,换工易货,源源不断”。</p> <p class="ql-block">诸如“长武大曲”等诸多如花椒、黄花菜、蜂蜜、被面及各种品牌的香烟等物品,就是我78~79年,从家乡采购来的,解决了部队当时一些物品紧迫的局面。当年用的汽车是本团八连一个汽车排,排长是68年兵段炳木,驻西安东郊韩森寨,配输军区修建干休所疗养院。几次用车都是同年乾县兵李建设,后期用车时,驻地配输部队已换成汽车五十三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伊犁大曲,是70年代新疆最好的地产洒,其次有古城大曲、奎屯大曲、五五大曲、红山大曲等。服务社有一辆戈斯牌大货车,司机马德富,58年甘肃籍老军工,大家习惯叫他马班长,我们一年四季常往各酒厂跑。在伊犁新源肖尔布拉克72团酒厂,给人家拉一车煤,换批一箱酒(24瓶装)。同理几次还选择派用4连同年战友曹治宏开的车做同样的事情。自然,这里的原因是有点小打算,就是来回想学学开车,便于乡党之间眷顾。其它,比如到奇台拉上了煤换上土豆,去鄯善县走街串巷,躲猫猫避开工商巡查人员,偷偷找老乡兑换葡萄干等等……俗话说“瓦罐不离井口破,只要你来的回数多",有一次让吐鲁番工商局查着了,扣了车,扣了物,挨了批,我赶回团里汇报。由政治处徐副主任、宣教股黄鼎奇股长、管理股周应刚股长、供应股郭爱国股长和我驾车专程前往吐鲁番工商局负荆请罪。</p> <p class="ql-block">相对现在讲,那个年代物品确实匮乏,最难采购、最难弄到手的,就是带锡纸的香烟和二曲以上的白酒。大件就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各类电器。我情楚的记得,团里几位领导固定吸的烟:张建运团长牡丹牌/5.40元/条,南陵瑞政委群英牌/4.90元/条,胡雪副团长光荣牌/3.80元/条,刘好仁副团长大前门牌/4.20元/条,其他部门领导根本排不上。首长们不管你有没有货,他们烟吸完了,没有了,一个电话,让通讯员拿着钱来取!</p><p class="ql-block">我印象比较深的庞惠敏副政委,老陕,长安人氏,标准的布尔什维克,家乡口语很重(方言),经常作报告,说古论今,天南地北,风趣幽默,清高严谨,自信笃行,不食人间烟火(不吸烟)。他的办公室桌上树立块贴子:“请客不到,送礼不要”❗️ 既是警醒自己,也是警告来者。顺便说一下这位老乡副政委也是命运不济,太较真,后来调军区23医院还是376医院当政委,不知得罪了谁?在上公侧蹲坑时,叫人偷袭用砖头在老门上闷了一下,致大脑重伤🤯🙄</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不只是东西紧俏,钱更紧缺,有些东西采购不来,好不容易采购来了,有时还卖不掉。比如上面说的北京牛奶糖,一公斤3.63元,一大件8小盒20公斤,一小盒2.5公斤。一般人家逢年过节,才舍得买200-300克,就那么几个解个馋尝个鲜。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后勤处建国路工行储蓄代办楊阿姨,她最喜欢买的就是这款牛奶糖,经常性一卖就是一整盒装。</p><p class="ql-block">这款糖是几款牛奶糖里口感最好的一种,彩色金黄印花玻璃纸包装,那个奶香甜味嚼劲,现在想起来还是直流口水。她每次买,商店铺子里柜台上一般没有的,都是我从库房里给她开“后门"。楊姨人也很大方,每次买了糖都少不了给服务社的战友们分享,大家倒是沾了不少光,打了一次次牙祭。</p> <p class="ql-block">🇨🇳在此,特向我的前任经理、主任、会计张存德 张志军 刘统善并所有在服务社工作过的战友、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祝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