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屋新韵:在龙南世客会主会场触摸客家文明的心跳

少文摄影

<p class="ql-block">龙南市为江西省直辖县级市,地处赣粤边际,以376座客家围屋(占赣南70%)和重稀土资源闻名,拥有关西新围等世界文化遗产预备项目,是国家级经开区、赣深高铁节点,森林覆盖率82.2%,对接大湾区的产业与生态融合示范市。</p> <p class="ql-block">【游记】围屋新韵</p><p class="ql-block">‍在龙南世客会主会场触摸客家文明的心跳</p> <p class="ql-block">围屋新韵:在龙南世客会主会场触摸客家文明的心跳</p><p class="ql-block">站在世界客家民俗文化城的广场上,春末的阳光正为这座"回"字形建筑镀上金边。这座由边贸大楼蜕变而来的世客会主会场,以关西新围的雄浑外形为骨,燕翼围的走马廊为魂,将376座客家围屋的千年记忆浓缩成一部立体史诗。当我穿过鎏金牌坊踏入主会场时,仿佛推开了一扇连接古今的时空之门。</p><p class="ql-block">一、围屋基因的当代演绎</p><p class="ql-block">主会场的建筑语言充满了对传统的致敬与创新。外墙的青砖黛瓦间,暗藏着智能温控系统,让围屋在现代气候中保持"冬暖夏凉"的智慧。登上观景台俯瞰,建筑群呈现出客家"客"字的造型,围都广场上的三龙吐珠雕塑与周边的濂江波光相映成趣。夜晚的声光电影音秀更是一场视觉盛宴,全息投影中的客家迁徙史在围屋墙面上流淌,让千年文明在科技光影中重生。</p><p class="ql-block">二、非遗馆里的时空对话</p><p class="ql-block">走进1万平方米的世界客家非遗馆,仿佛坠入了客家文明的星河。在"非"常客家展厅,全息影像还原了杨村米酒的酿造过程,游客可以通过体感装置参与客家织带的编织。台湾客家桐花祭的数字场景中,飘落的花瓣与《客家本色》的旋律交织,让人瞬间置身海峡彼岸的春日山林。最震撼的当属"非"越世客展厅,来自13个国家的客家非遗项目在此对话:马来西亚的茶粿制作与赣南的凤眼珍珠工艺比邻而展,纽约唐人街的舞龙道具与龙南的香火龙共舞,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正是客家精神"四海为家"的最佳注脚。</p><p class="ql-block">三、围屋内外的文明回响</p><p class="ql-block">在《走进赣州》陈列展中,"红色故都""客家摇篮"等四张城市名片通过沉浸式展陈生动呈现。当看到于都河畔的木船模型与龙南围屋的沙盘同框时,我突然领悟到:客家人的迁徙史与红色革命史,本质上都是对理想家园的追寻。这种精神在"围屋之王"关西新围的建筑细节中尤为明显——炮楼的防御功能与厅堂的雕花窗棂并存,正如客家人"崇文尚武"的双重品格。</p><p class="ql-block">站在联谊桥上回望主会场,暮色中的围屋群如星辰散落。这座占地200亩的文化城,不仅是世客会的物理空间,更是全球客家人的精神原乡。当我在非遗馆触摸客家织带的经纬,在数字展厅聆听客家童谣的回响,忽然懂得: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于固守传统的形式,而在于让文明的基因在当代土壤中生根发芽。就像这座由边贸城蜕变而来的主会场,用现代建筑语言续写着围屋的传奇,让千年客家精神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焕发新生。</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钟少文游记感怀)</p> <p class="ql-block">龙南世客会主会场——世界客家民俗文化城,位于江西赣州龙南市濂江东岸,是第32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核心载体。其建筑以“回”字形结构为特色,巧妙融合关西新围与燕翼围的客家围屋元素,外显方形碉楼与小青瓦坡顶的古朴风格,内庭通过走马廊串联展厅与互动空间,形成“传统围屋形态+现代会展功能”的创新格局。主会场内设“走进赣州”陈列展与世界客家文化非遗馆,集中展示全球客家非遗技艺、围屋建筑智慧及客家先民开拓精神,同时通过声光电影音秀、客家龙舟竞技等沉浸式体验项目,生动演绎客家民俗与红色基因。作为世客会历史上首个内陆县级城市主会场,其功能覆盖开幕式、学术交流、经贸洽谈等核心环节,期间签约76个项目,金额超千亿元,既推动客家文化创造性转化,又促进区域经济开放合作,成为“围屋之都”龙南向世界展示客家摇篮魅力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客从何来</p><p class="ql-block">WHERE DID THE НАККА COME FROM?</p><p class="ql-block">辉煌相宗业,永怀河洛间。要问客家哪里来?客家来自黄河边。干年寻梦,梦里放乡。客家人无论身居何处,总忘不了黄河边上的故乡,忘不了老家门前的老树,忘不了养育过他们的爹娘。这就像绿叶对根的情谊,蓝天对大地的思念,绵延在全球客家儿女的心间。</p> <p class="ql-block">客家人五次大迁徙:西晋永嘉之乱,中原汉人南迁避战;唐末黄巢起义,迁至赣闽粤边;宋末元初,随宋室南渡至粤东粤北;明末清初,因“湖广填川”等入川及湘桂;清中期后,人口压力下迁台及东南亚,逐步形成“客家大本营”与全球分布格局。</p> <p class="ql-block">赣州是客家先民南迁第一站,世称“客家摇篮”,全市95%以上人口为客家人。境内保存600余座客家围屋,如关西新围、燕翼围等,被誉为“东方古罗马”。赣南采茶戏、兴国山歌等非遗文化传承千年,2023年世客会在此举办,推动客家文化与现代文旅深度融合,成为全球客家人寻根祭祖的精神家园。</p> <p class="ql-block">粤东围龙屋是客家人南迁后形成的独特民居建筑,集中体现了客家文化的核心特征。其典型布局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前设半月形池塘聚财,后筑半圆形围屋护宅,中间为三进厅堂的方形主体,形成“前塘后山、阴阳相生”的太极格局。建筑多采用夯土、青砖与木材,墙体厚达1米以上,兼具防御功能,四角碉楼设枪眼瞭望孔,内部则通过天井、巷道实现通风排水,形成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核心区域的祖公厅供奉祖先牌位,化胎(卵石铺砌的龟背形土包)象征人丁兴旺,五方龙神石与仙师坛体现风水信仰。作为家族聚居的载体,围龙屋不仅承载祭祀、议事、婚丧等宗族活动,更通过楹联匾额、木雕灰塑传递耕读传家的理念。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宋,明清时期发展成熟,现存梅州、兴宁等地的仁厚温公祠、磐安围等建筑,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2018年《梅州市客家围龙屋保护条例》出台,正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永定土楼是福建龙岩永定区的客家传统民居,以圆形、方形夯土建筑为特色,集居住、防御功能于一体,始建于宋元,明清鼎盛。其高墙厚壁、内通廊结构体现客家智慧,2008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东方古城堡”,承载家族文化与耕读传家理念。</p> <p class="ql-block">石城砚台制作选料考究,经设计、雕刻、打磨等工序,手工雕琢山水、花鸟等图案,成品温润细腻,发墨流畅,蕴含浓郁地域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劳动号子是伴随体力劳动产生的民间歌唱形式,节奏铿锵、一领众和,歌词质朴,用于协调劳作、提振士气,蕴含劳动者智慧与协作精神。</p> <p class="ql-block">拉纤是传统水路运输中,纤夫肩挎纤绳,俯身弓腰,靠集体力量牵引船只前行的重体力劳动,需协同发力,尽显劳作艰辛与团结精神。</p> <p class="ql-block">客家山歌是客家人在劳动、生活中创作的民歌,多即兴编唱,歌词质朴,旋律悠扬,以方言传唱,用于抒情、交际,彰显族群文化与团结精神,具浓郁乡土气息。</p> <p class="ql-block">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以兽皮或纸板雕刻彩绘成人物,艺人操纵于幕后,借灯光投影表演,伴以唱腔讲民间故事,始于西汉,兴于唐盛于明清,2011年入人类非遗。</p> <p class="ql-block">大余核微雕是江西赣州大余县的传统手工艺,以桃核、梅核等果核为载体,经防腐、制坯、雕刻等十余道工序,在方寸间精雕山水人物,工艺融合碑刻、牙雕技法,可开启窗棂、锚链等细节,2010年列入省级非遗,彰显“以微见宏”的匠心精神。</p> <p class="ql-block">寻乌迎故事是江西寻乌客家地区特有的省级非遗民俗活动,以抬架巡游形式展现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由6-8岁孩童扮演经典人物造型,固定于装饰精美的木架(故事棚)上,配合舞龙、船灯、采茶舞等民间艺术队伍沿街展演,传递“忠、孝、礼、义”等传统价值观,兼具祈福禳灾与宗族凝聚功能。活动起源于明末六姓客家先民为团结抗敌创立的祭祀仪式,现发展为融合红色文化(如毛泽东寻乌调查题材)与现代创新的文旅名片,每年吸引数万游客参与,成为客家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香火龙是江西寻乌客家地区的省级非遗民俗活动,以竹篾为骨、稻草扎身,遍插近万支香火,于元宵夜舞动巡游。其起源可追溯至明末,融合客家迁徙文化与红色基因(如毛泽东寻乌调查题材),通过“盘、游、翻、跃”等十八式动作,形成星火流转的视觉奇观,兼具驱邪祈福与宗族凝聚功能。2025年“巳巳如意祈丰年”主题活动吸引数万游客,成为文旅融合的活态传承样本。</p> <p class="ql-block">七律·客乡旧影</p><p class="ql-block">展馆琳琅列旧踪,客家记忆映眸中。</p><p class="ql-block">石磨推云碾岁月,砻机破谷响晨昏。</p><p class="ql-block">陶罐盛来山月白,冬头帕裹客家情。</p><p class="ql-block">卅年风雨沧桑变,唯有乡心似旧同。</p><p class="ql-block">注:本诗以赣州世客会主会场展馆陈列的老物件为意象,选取石磨、砻谷机、陶罐、冬头帕等具有客家农耕文明代表性的器物。颔联“石磨推云”化用赣南客家童谣“石磨转,白云飞”,展现传统粮食加工场景;颈联“陶罐盛月”暗合七里镇窑褐釉乳钉罐的月光瓷韵,而“冬头帕”则源自客家织带技艺的非遗传承。尾联“乡心似旧”呼应世客会“客家摇篮”的文化主题,通过老物件的时空穿越感,唤起海内外客家人的共同记忆。诗中“砻机”“冬头帕”等词汇直接取自客家方言,增强地域特色;“石磨推云”“砻机破谷”的对仗工整,符合七律平仄规则。整体以物寄情,在传统意象中展现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坐龙船视频】</p><p class="ql-block">‍鼓点激越,龙船破水漾开千年文脉。围屋青瓦叠影舷边,雕栏画栋流转客韵。执桨划动处,号子震碎波光,溅起满襟血脉里的山海深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