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南3:鼓山崖刻

飞越朝阳

乘坐地铁去游览鼓山,鼓山旅游景区位于福州东郊,闽江北岸,地铁可以直达,交通很方便。 相传山巅有一巨石平展如鼓,每当风雨之际,便发出隆隆的声音,像鼓声绵绵不绝地在山间回荡,故名鼓山。 山顶上的石鼓。虽说是后人的点缀,确实不容易。 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起源于远古,盛行于北朝。鼓山摩崖石刻有300多处,其中200多处集中在灵源洞一带。 涌泉寺山门上,悬挂着“无尽石门”的匾额,石柱上刻有一副对联:“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这副藏头联,是为了缅怀同治年间三度主持涌泉寺的净空法师。 寺庙中,一位僧人正在为庙宇整新。 涌泉寺建在鼓山山腰,前为香炉峰,后倚白云峰,有“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的奇特建筑格局。看右侧山顶上,依稀能见大石鼓。 宋朝宋真宗曾经赐额“涌泉禅院”,明代该寺两次毁于火灾又修建,形成今天的规模。康熙颁赐的御书“涌泉寺”泥金匾额,至今仍高悬于天王殿寺门之上。 从涌泉寺出来去看崖刻。鼓山崖刻中最为著名的有三段石刻:蔡襄的“忘归石”、施元长的“喝水岩”和朱熹的“寿”。 在涌泉寺山门东侧,有一扇石砌拱门,上面刻有“灵源深处”四字。傍崖而下,沿石阶往下走60多级,看见弥勒阁。 弥勒阁建在深涧的岩石上,下面有一石洞,宽约3米,深约10米,这就是著名的“灵源洞”。灵源洞四周悬崖峭璧,刻满了自宋以来的历代题咏,荟集了篆、隶、行、草、楷各体书法。 灵源洞前,有朱熹所书“寿”字,在蹴鳌桥下左侧的石壁上。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生于福建延平,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 从正面看“寿”字,署名“晦翁”。字高4米多,宽3米多,刚劲敦厚,是鼓山单字最大的摩崖石刻,也是福建最大的古代摩崖石刻之一。<br> 明代谢肇涮在《鼓山志稿》中称:“宇内名山铭刻之多,未有逾是山者。”鼓山摩崖石刻堪称福州碑林。 岩壁左侧“忘归石”,右侧“国师岩”,是北宋官员蔡襄用楷体书写镌刻的。蔡襄(1012-1067),是宋代大书法家之一,世人称为“宋四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齐名。<br> 蔡襄的“忘归石”‌,是鼓山历史最悠久的石刻之一。宋庆历六年(1046年),蔡襄任福州知府时与同僚游历鼓山,因流连忘返而题写此三字,字体雄健端方,被誉为“闽山第一”。<br> 蔡襄的“国师岩”。“国师”指的是五代时高僧神晏法师,神晏法师为鼓山涌泉寺方丈。 鼓山还有一幅蔡襄等人庆历六年的题字:“邵去华、苏才翁、郭世济、蔡君谟庆历丙孟秋八日游灵源洞”。此崖刻居于忘归石和国师岩之间。 “喝水岩”刻于灵源洞弥勒阁旁的峭壁上,由宋代书法家施元长于嘉佑六年(1061年)所题。相传涌泉寺神晏法师在此诵经时,嫌涧水喧哗,便大喝一声,吓得流水悄悄改道从东侧半山观音阁石壁涌出,原来的溪涧也干涸了。<br> 为此,文人骚客就“到底该不该喝(hè)水”展开了诗词辩论,有人写诗认为法师不该为外力所困,“喝水”多此一举,一代高僧怎能因为流水声而动了禅心。 也有人出来打圆场,写下“无水亦佳”。因这个无从考证的传说,滋长出这一壁又一壁的书法石刻,为喝水岩披上了迷人的神话与文学面纱。 清末魏杰,一生钟情山水,悠游林泉,吟诵题刻,塑佛修庙,福州附近留下不少遗迹。是他开拓了鼓山十八洞景区,并留有题刻摩崖三十三段。他《题喝水岩步慧周上人韵》行草诗刻,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施景仁、燕唐卿”这六个大字很显眼,两人是北宋官员。施官至太傅,燕官至右谏议大夫,当年贬到过福州。最右侧的“山水知音”,是清末魏杰所题。 还有朱熹的另一崖刻:淳熙丁未,晦翁来谒鼓山嗣公,游灵原,遂登水云亭,有怀四川子直侍郎。同游者清漳王子合,郡人陈肤仲、潘谦之、黄子方、僧端友。 更多的人来此游玩,称赞这里是“寻乐处”。 鼓山崖刻,每一幅都是佳作,每一幅都有故事,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