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25.1.16摄于福州永阳古城新安街巷</span></p> <p class="ql-block"> 16日清晨,我们随团乘坐旅游中巴,历经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抵达了福州永泰。穿过熙攘的街道,步行约十五分钟,便来到了新安古街。从东皋巷踏入,一条蜿蜒曲折的石板小路引领我们探寻隐藏在街区深处的静谧古民居生活。巷道中,人来人往,车辆穿梭,现代街区的繁忙气息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 新安古街,一条承载着历史韵味的古街,起源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是福州市永泰县城古代最核心的街巷。这条不过数百米的小道,却散布着新安井、林氏祖居、一善堂、干氏私塾、林氏宗祠等众多老建筑,还有仰止楼、秀才楼、景行书院等著名景点。漫步其间,深深地感受到这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步入新安巷,中段有一口古井,名为新安井。它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在明朝永乐年间,一位名叫林淑明的人迁居至此,开凿了这口新安井,新安巷也因此得名。井栏呈四方形,石砌而成,设有四个井眼,井深达六米。井水充盈且清澈,至今仍放养着锦鲤。古井井台布满青苔,井口斑驳残缺,井沿被井绳勒出深深浅浅的沟痕,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 穿过新安巷,来到景行书院前的宽阔广场,2019年重修的“三状元”石牌坊矗立于书院门前右侧。永泰三状元,指的是南宋乾道年间(1166-1172年)连续三科的状元:萧国梁、郑侨、黄定。他们均出生于永泰县(旧称永福县),创造了“七年三状元”的科举奇迹,成为永泰历史上的文化象征。从古代建造状元坊以激励后人,到书院成为学子实现梦想的圣地,无不彰显着文化的传承与激励。</p> <p class="ql-block"> 永阳古城的景行书院,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至今已有255年的历史。书院由县令王作霖倡导建立,位于登高山麓的文庙旁,取名“景行书院”。书院围墙宽阔,白墙黑瓦,大门门楣上“景行书院”四个字古朴庄重。书院依山而建,总占地面积917平方米,从前往后分为三进,共计21个房间。房间地面采用木板铺设,墙面使用灰板壁,庭院内则采用石条铺设,整体格局美观大方。</p> <p class="ql-block"> 推开木门,绕过照壁,一座迷你的青石小桥映入眼帘。桥下半月形的小洋池倒映着蓝天白云,几许浮萍漂荡其间。洋池是古代官学的标志,据说只有秀才、举人才有资格从洋桥上走过。洋桥下设有防止学生逃学的“响石”。课业枯燥时,有的学生抵挡不住书院外的诱惑,猫着腰准备逃课,一不小心踩到“响石”,“咔咔”作响,先生闻声而出,逮个正着。如此独具匠心的设计令人不禁莞尔。</p> <p class="ql-block"> 景行书院是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既庄重又内含轻盈的园林设计。正堂屋顶为悬山顶,屋脊平直伸展,青瓦覆面,两侧厢房飞檐错落,灵动大气。</p> <p class="ql-block"> 二十一层崎位于仰止楼下,是登高路最多层的阶段,由条石干砌而成。因其有二十一层,故俗称二十一层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解决群众出行问题,对登高路进行了改造,二十一层崎被拆除改坡。现根据历史记载进行概念修复,意在文化永远传承,记住历史,期冀学子步步登高。仰止楼是一栋跨街木质结构廊房,横立街区中央,占地88.5平方米,面积158.1平方米。依登高山而筑,下临城内最高学府景行书院,故里人取“高山仰止”之意命名,寓意深远。</p> <p class="ql-block"> 林氏祖居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拥有大门亭、两厅、两厢房,土木结构,墙体呈马鞍形,上厅廊柱为正四方形,基石为倒莲花形,天井以方形鹅卵石铺就,左右建有廊庑,突显明代江南民居风格。</p> <p class="ql-block"> 秀才楼位于仰止楼东侧,俗称儒楼里。隐藏着一座书斋楼,被人称为秀才楼。此书斋为张秀才厝的后座,位于厅堂后,占地面积446.378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36平方米。书斋小巧玲珑,全木建筑,临登高山一侧建有一排美人靠,整个书斋楼显得温馨体贴。正对美人靠的木墙上贴着一副对联:“客到岂空谈四壁图书聊当酒,春来无别事一帘花雨欲催诗”。</p> <p class="ql-block"> 这座古民居的木雕保存完好,无论是卷栅、雀替、斗拱、梁托等等,精美的雕刻展示了清光绪年间的工艺水平。特别是卷栅,镂空雕刻了寓意吉祥的蟹、鲤鱼、书卷、花瓶等物。雀替上的人物更是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三落厝又称三进厝,建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由柯尔蕃向游道躍用银元叁佰捌拾两买断旧厝,后扩建为规模宏大的三进大厝,占地面积1232平方米。三落厝依清朝风韵而建,传统木构民居,巧匠神功,堂皇气派。乾隆丁卯十二年乡试柯玠中举人,荣获御封“文魁”牌匾,悬挂于大门口,二进大厅中架“四樑扛井”运用十字形受力减柱压力,是永泰工匠独创。民国初年柯家在第三进左侧新建洋房九间,新厝与旧厝两种中西建筑风格巧妙融合,成为民国时期永泰赫赫有名的洋房。</p> <p class="ql-block"> 干厝(干氏私塾)主厝基本保持原貌。宅第后面原有一花园,现已荒芜。主人干全赋,从外地迁居永泰,因未落户,不能参加秀才考试,遂创办私塾教书,书院门前开私塾,正似孔夫子门前卖三字经,有两把刷子!干先生虽非秀才,却教出多位秀才(据传偶尔还替人考秀才)。</p> <p class="ql-block"> 后街林厝,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毁于倭乱,清代重建。门楼位于主座右前侧,面阔三间,进深三柱,二出三挑直插拱。入门楼为鹅卵石铺砌路面,五级踏步至天井。天井拾七级踏步至主座。主座面阔七间,进深七柱,带侧廊,三合土地面,檐柱为鼓形柱础,前檐四出三跳上一直插拱,前二金枋保留六出匾托,明间柱础为鼓镜式,前檐为单坡式,下侧短柱柱托菊花纹雕饰,雕刻精美。下书院单独院落结构,为训读场所,取名“尘渺斋”,寓“云飘尘渺,步步高升”之意。门楼有“文魁”匾额,为清道光年间举人林绍苍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