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游记之湘行散记(一)

大别居士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觉得越来越衰老了,这是湖湘行回来后的第一感觉,因为有点疲劳这在以前好像没有,就觉得老了,不禁想到了主席的《采桑子·重阳》句:人生易老天难老。人虽有老了的感觉但是在这大好春光时节,又有伟人的召唤,于是也采一下桑子吧。</p><p class="ql-block"> 不恨岁月教人老,天气清明。不负春心,三湘胜地千里行。</p><p class="ql-block"> 轻车熟路风行急,韶山韶音。宁乡乡宁,惟楚有才斯为盛。</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早上起来已经七点左右了,排泄洗漱完毕,简单收拾一下,大约七点半出发了,沿着318国道一路西行,因为从出发点往西几十公里都是乡村,并无可以早餐的地方,一直到省界小镇小学门前才有了早点店,有豆浆包子,还有一种用老红糖发的粑,主要原料应该是面粉,蒸出来粑热气腾腾颜色是淡褐色,发酵得看起来很有口感,所以就买了并和店家聊了一下,店家说以前在泉州就是做这个早点的,现在回来了,手艺并没有放下,虽然是山区但小吃店的收益也不错。这个我是相信的,这个省界小镇是我们本县最早到泉州一块打工的,时间在1980年代中后期就有了远出打工的,也是开当地农民工先河的地方,现在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还有就是故土观念,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吧,回来也好。时间也还早,不到八点半,小店边也还有几个站着吃早点的,我们也就吃了几口粑,口感香甜软糯而有劲道,确实应该有个几十年的手艺在里面。吃好继续前行两公里就到了大别山南的高速入口,有免费通行的假期总要外出跑一跑,这也是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增加消费的行为吧,虽然免费通行好像是占了便宜,但是其实花费还更多一些,也算是深谙了消费心理学的政策。不过作为一个公民,我一直觉得有义务执行和落实国家的政策,匹夫有责呗,哈哈。</p><p class="ql-block"> 大别山南的高速出入口就在318线边上,要比那个河图出入口方便太多了,对于这个出口还有一段励志故事的,我觉得可以简单说说。可能是因为当地有一位中层干部,所以高速的出口就修建在了干部老家的乡镇,也就是被吐槽的那个河图出口,这个出口被吐槽,一是距离318国道太远,弯弯曲曲最少有两公里以上,二是连接318国道的地方过于狭窄,超长挂车进出估计都难。也不知道是谁设计的,为什么设计在这里,这大约也和国情有关吧,本来是商业行为却被过度的行政干预了,而且这样的干预并不违法违规,但是却完全没有成本收益的考虑,这种情况我即使到行政单位上班很长时间也一直都难以接受。当然像现在美帝的国际国内管理完全依靠交易的艺术也不行,如何找到一个合理的搭配是各个地方都需要研究的,最佳的结合点就是最优的社会经济运行制度。正因为这个出口很不科学合理,所以西边的小镇就有提议要求在建一个出口的建议,具体如何研讨的我并不清楚,大约是高速公路运营公司(国企)答应了但是也提出了要求,就是地方必须配套出资若干,于是轰轰烈烈的捐资活动开展起来了,有颤颤巍巍的八九十岁老人拄着拐棍来捐献积攒的三五十元,有在外风生水起不忘家乡的大老板一掷千金,很快捐款就达到了要求的目标,于是就有了新的出口大别山南。励志故事现在都还在被传颂,虽然两出口也就十多公里,周边几个乡镇常住人口不到十万。如果第一个出口设计合理,那么从这第一个出口修建一些快速路,而不是新修一个出口会既减少建设支出更节约此后的高速运营成本,而且还更方便周边特别是快速路沿途百姓的出行也节约费用一些。不过无论如何,出口建起来了,故事也很励志,一种自强精神的社会作用一直是我们青睐并重视可以宣传的,经济代价也许并不算什么,也不错吧。</p> <p class="ql-block">  科技改变了生活,科技拓宽了人类的生理空间,而空间越广大时间就越长远,所以科技也延长了人类的生理时间。导航和高速公路真是太方便了。</p><p class="ql-block"> 设定好已经预订的故居旁边的民宿为目的地,车子就在高速上风驰电掣起来。从民宿的名字看大约是领袖的远房侄子开的,因为名字中有远字辈,领袖的一个比较著名的侄子名字中也带了这个远字,这个侄子我曾经在江西上饶的一个宾馆邂逅过他的照片,也就是他也曾经下榻过那个宾馆并拍了照片留念或者作为宣传,因此有时候就一下子觉得自己也高大伟岸起来了,哈哈。看民宿的介绍离故居不到一里路,这个距离还是非常合适的,所以赶路要紧。不到二十分钟车子就进入了湖北境内,越过长江大桥,感觉两边都是平原或者水乡泽国。大约十点多点,除却早点的那几分钟已经开车两个半小时左右了,下一个服务区要停留片刻,放水添水稍作休息活动筋骨。前面服务区是梁子湖服务区,梁子湖服务区还是湖北的。进服务区休息,不知道是因为梁子湖服务区范围较大还是设计原因,或者就是我自己没有方向感,休息出来竟然不知道把车子往哪个方向开了,在工作人员的指示下才将车开上来高速主路,所以虽然只停留十几分钟,但是对梁子湖服务区还是印象颇深。高速行路我觉得一般两小时左右要休息片刻这是很好的作法,这样就能休息活动一下,能够缓解驾驶的疲劳,这样会安全很多。继续前行大约中午十二点半到达荣家湾服务区,这个服务区已经在湖南境内了,大约位于湖南汨罗县境内。此时正是午饭时间,服务区的自助餐看起来菜品丰盛,价格不贵,反正都是要吃饭的,早点面食午餐就以米饭为主食了。有红烧肉炖生腐,生腐就是油炸豆腐条,当然要吃一点了,虽然这个红烧肉完全不正宗,或者竟然不能算是红烧肉,但好歹也是在湖南境内,而主席就比较爱吃红烧肉,甚至在困难时期都难得吃上一碗红烧肉,无论怎样还是夹上一块,口感还是不错的,可能也是已经饿了,虽然才12点半不到,但是开车就收消耗能量多一些。吃完饭,必须要午睡一会儿,这样在荣家湾服务区就耗费了一个小时左右,达到故居民宿还有一百多公里,高速和普通道路合计两个小时左右的车程。车子进入韶山就看到路两边相隔不远就有和主席有关的巨幅宣传图片,下午三点到达宾馆,开好房间拿好房卡,和店主询问参观故居的情况,店主答曰时间应该还来得及,于是在店主的指引下,穿过一个隧道就到了故居跟前,没预约,但要预约,扫二维码却已经预约不上了。正着急,一个导游小姐姐就告诉说到售票处现场预约应该还可以,当然门票并不需要花钱买,所以是不是售票处也没有搞清楚,小姐姐带着指引着很快就预约上了,也只剩下8、90个名额了,机遇赶得真好啊,或者主席眷念我们远途而来的辛苦因此照顾的吧。扫码进入排队区不远,显示此处需要等候120分钟,既然来了就跟随着队伍缓慢前行吧,心里其实也很清楚,排队三小时参观十分钟,本也就是冲故居而来,哪有心急的道理。排队过程中有个小花絮,一个大约十岁的小朋友在隔离栏杆上攀上攀下,小朋友看起来很精瘦,看他如此活波好动,就问他是不是属猴,得到的答复果不其然,这一下子还让我想到主席曾经说过他自己三分猴气七分虎气的话来,也算是一个巧遇巧合吧。</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故居是一层半黄泥巴砖建筑,这个半其实也只是古代建筑屋脊斜坡之下的空间,做阁楼用都嫌低矮狭小,房子背山面水,背山并不算太高,但目之所及蜿蜒而来,面水是一个池塘,面积大约三亩,呈不太规则的圆形,水前这边还有案山,从风水上看确实不错,虽然我并不懂也不相信风水。故居很普通,没有院子,更谈不上几进几重,堂屋(堂轩)门前是一片空地,空地两边是厢屋,左边厢屋是邻居家,按照农村惯例,这样的建筑结构堂屋应该是两家共用的,一开始建房时堂屋是中轴,往两边修建一两间房子居住,随着人口增加,各自从两边房子转过来一厢两厢,但是堂屋前面是不可以增加建筑的,因为堂屋一般用于家庭(家族)重大活动和祭祀的。从屋顶看,邻居家要更贫穷一些,因为屋顶覆盖的是茅草(虽然现在已经换成了仿茅草的塑料制品),而故居屋顶盖的是小青瓦;邻居家人口较少,厢屋再往左并没有添加更多房屋,故居的厢屋往右还添建了更多房屋,这也符合以前农村建设的惯例,随着家庭人口增加为了满足居住需要,就只能在自己家这边扩建添加厢屋,哪边人口增加多哪边就建筑房间多一些,房间增加了有些就合围出一个天井,一方面排水,一方面通风采光;领居家的房子并没有开放参观,虽然现在也已无人居住,只是在这一侧摆放了一个标志标明是邻居家,从堂屋进入后只能往右边的故居参观。如果更富有或者讲究一些,堂屋前的场地可以沿着厢屋外沿的根基修建一道围墙(俗称院墙)的,这样就能合围出一个小院子,当然这比较适合一个家庭,共用堂屋这样的就不太合适了,院子也是一个相对私密的环境,共用并不方便。</p><p class="ql-block"> 故居堂屋门楣上方悬挂了一块黑底金字的牌匾,金字是“毛泽东同志故居”,没有落款,看字体是总设计师的手迹,字体虽算不上书法,但是看起来还是很舒适大气的,不落款想来可能是尊敬不班门弄斧吧。进门堂屋正面墙上悬挂着木制的小楼阁,看起来上面摆放的是先祖牌位,这个和我们家乡不太一样,我们一般是悬挂或者张贴中堂,中堂一般中间是“天地国亲师”位,两边是家族门第楹联,这是我记忆中的,也是改革开放后的,更早之前也许可能和主席故居是一样的吧。故居这边大约有十几间房间,中间也有天井,房间总数应该不超过二十间,自己观察不仔细记忆也欠缺,除家庭成员卧室和工人卧室,以及厨房仓房工具房加工房等外,还有猪圈牛棚在同一个屋檐下,这也是我所没有的认知,我们家乡猪圈牛棚一般都在户外,不过这倒让我对“家”这个字有了直观的认识,屋顶之下一头猪,猪原来是和主人住在一个屋檐下的而且是家庭重要成员,且说明了这个家庭的富裕,仓颉可能是南方人,甚至或者就是湖南人。猪圈牛棚都和人在同一屋顶下,主要应该是便于照顾,防止猪牛走失、被盗或者被野兽袭击,在农业社会,猪是重要的生活资料,牛是重要的生产资料的。卧室陈设都比较简单,主席的卧室正墙一面摆着一张梁床,梁床就是有顶棚的床,现在已经很少见了,有写作凉床的,但是我认为还是梁床正确,因为这种床并不能体现出凉爽感,而带着顶棚却是有梁的。床头这面墙上挂着两幅照片,靠外边一幅是主席和两个弟弟站在母亲身后的照片,母亲坐在椅子上,态度安详;里边靠近床边的一幅是主席夫人杨开慧女士带着两个孩子岸英和岸青,开慧女士坐着脸上洋溢这幸福,右手抱着的应该是岸青,靠在左膝边站着的应该是岸英。两幅照片下方摆着一条桌,桌下一条凳,照片与床边的墙上挂着一豆灯,是用灯心草浸在油中燃烧照亮的。床及桌椅都呈黑色,大约是上了本漆的缘故,本漆就是从漆树上割下来的汁液熬制的漆,汁液从漆树割开的口子中流下时是乳白色的,熬制后不添加任何颜色刷在家具上干燥后就是黑色的。其他卧室摆设都差不多,工具房摆放的是农业工具,犁耙钞等等,现在已经不再使用了,农业上用的是农业机械譬如旋耕机,所以若干年后也许这些文字都会消失了。</p><p class="ql-block"> 故居坐落在一个小山冲靠近冲口的左边山脚下,冲就是两条山脉相交形成的低矮而开阔的沟谷,一般适合农业生产,冲底可能有一条小溪流,但大多数是活水田,然后两边靠近山脚的是旱地。这个冲不知道是不是就是韶山冲,出了故居,我们沿着这条冲一边山脚的小路上行,大约一千米左右就到了两条山的交汇处,有个牌坊和标志,说是主席父母墓地,沿着台阶拾级而上,我们也瞻仰了主席父母墓。冲的两边山脚路边零星有农家院落,但是没有看到居民,墙上有数字标志,看来是已经征用了,居民迁走了。其中一处已经成为了部队的营房,其时正是晚饭时间,去往营房的支路上用油漆画了线,写着军事用地,大约还有不得进入的意思,所以我们就只从旁边过去,并没有和军人们交流,想来是守护故居和墓地的,一代伟人无可厚非。</p> <p class="ql-block">  再从冲的另一边山脚小路下来回到故居门前的池塘边,这边是可以全貌看清故居正面的。故居已经闭门,周边游客也都离开,只有堂屋门前空地上有位军人正在站岗。沿着池塘边的小路走了半圈,再靠近故居那边有一口古井,不知道主席在家时是否用过这口井的水,吃水不忘挖井人,井中是有水的,没有工具而且井口有隔离网所以也就没有打上井水喝一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