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改过,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原 文</b></p> <p class="ql-block">勿以无过为圣贤之高,而以改过为圣贤之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答徐成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译 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要把不犯错误作为对圣贤的最高要求,而要把改正错误作为圣贤之学的最高境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解 读</b></p> <p class="ql-block">对于圣人的标准,历来有两种看法:一种人认为,圣人就是高大完美、永远正确、不犯错误的人。一种人认为,圣人就是能及时发现错误、勇于改正错误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1522年写的《答徐成之》的两封信中,<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阳明先生</span>除了对朱熹理学与象山心学的异同作了论述以外,更主要的,是对后世学者对待朱熹和<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陆象山</span>的态度作了批判性分析。在他看来,后世学者之所以会丧失公正、公允之立场,全面地肯定朱熹,彻底地否定陆象山,步入一种极端之境,主要是由于三种弊病造成的;而克服和纠正这三种弊病,则是科学认识和对待圣人的必要前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一,是要克服求胜之心。</b>什么是求胜之心?简言之,就是争强好胜之心。阳明先生认为,一个人一旦有了争强好胜之心,则一定会“动于气”;而一旦动于气,则一定会失去“义理之正”;而一旦失去公正之心,则一定会陷于偏执。落于极端。这个时候,谈论古人得失,则很容易变成凭空臆断。故阳明先生明确指出:一个求学之人,只要有了这种“求胜之心”,就会失去做学问的根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二,是要克服求繁之意。</b>何谓繁,就是多的意思。求繁,就是贪多求多的意思,什么都想学,结果什么都没有学好,没有学通,没有学精。正如阳明先生指出的“世之学者,挂一漏万,求之愈繁,失之愈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三,是要克服求全之弊。</b>后世学者,总以为圣人是完美的,最无瑕的,从来就不会有缺点、过失和错误的。殊不知,圣人首先是一个人,是个人,就会有七情六欲;有了七情六欲,就难免会有过失缺点偏好。不同的是,圣人通过自我修炼,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绪,能够约束自己的欲望,使之处于一个适当的程度。看问题,不偏不倚;办事情,不急不慢;评价人物,既看其优点又看其缺点;处理矛盾,既不走这个极端又不走那个极端,而是叩其两端,取其中,真正达到“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