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白银货币的流通一一中国货币简史(95)

华叙币史

<p class="ql-block">清•湖北省造•光绪元宝•五十两银锭</p><p class="ql-block"> (中国钱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清朝货币制度,用银为本,用钱为末,政府财政收支及市场贸易中的大额用银,小额用钱。是不完全的银两与制钱并用的货币制度,两者都具有无限法偿资格,称之为银铜复本位制。</p> <p class="ql-block">清•江汉关•光绪二十五年•协成号匠王松•五十两银锭(中国钱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由于白银没有固定的铸币形式,日常使用小块的银锭或散碎银块,这些白银需要鉴定成色和称重,购买日用什物及零星开支,往往需要先去钱铺或兑换店兑换成铜钱。</p> <p class="ql-block">  清•上海•久泰丰•五十两银锭</p><p class="ql-block"> (中国钱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银两制度的两是重量单位,每16两为1斤,两是银货币的基本单位,因此银货币称为银两。由于银货币是称量货币,要铸成一定形状,有一个含量(成色)问题,银的价值高,秤量时不能不测定成色,这使银两制度复杂化。</p> <p class="ql-block">  清•泰益兴•十足色•十两银锭</p><p class="ql-block"> (中国钱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清代银铸币总称为元宝银,大小不等。大的称元宝,约重五十两,中锭约重十两,又叫锞子,叫小元宝;小锭如馒头,叫小锞子,自一两至五两不等;一两以下的有碎银、滴珠等名称。通称为元宝或宝银。宝银的铸造不限于户部和各省藩库等官方机构,大的银号自设炉房铸造流通。由于各地铸造的规格、成色、大小、形状、铸造者、用途、流通区域的不同,全国宝银的名称和品种难以计数。</p> <p class="ql-block"> 清•嘉定府•十两银锭</p><p class="ql-block"> (中国钱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实银是交易时接受的现银,种类繁多,形式不定。成色是指含银的多少,实银成色是以纯银成色1000为标准,流通的宝银达不到这个标准,就按纯银的成色折算核定含银量。全国统一公认的标准有:纯银(1000‰)、足银(999‰以上)、纹银(932‰)和标准银(900‰以上)。</p> <p class="ql-block">  清•晋泰银号•辰上•五两银锭</p><p class="ql-block"> (中国钱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虚银是用于计算的单位,在账务处理上具有重要意义,每一两都有各自的名称、假设的成色、重量和计算方法,收付宝银要折算成虚银两再记账,实际操作十分麻烦,各地的虚银两又不完全统一。一锭实银要存入金融机构,先要根据所在地的实银标准推算其升水或贴水,然后按照当地使用的虚银标准计算其应记的数额才能入账。</p> <p class="ql-block">清•宝裕庆记•四月纹银•五两牌坊银锭 </p><p class="ql-block"> (中国钱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官银是由布政使设立的官银匠倾熔加戳,用于省库收存州县解来钱粮,也有地方州县官设立,用于州县征收钱粮。一般只设一家,垄断银两铸造,从中渔利。“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利用铸银“火耗”加收赋银,合法化贪污敛财。</p> <p class="ql-block">清•琅盐井记•五两银锭(中国钱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私银铸造多归炉房主持,炉房以冶银铸宝为专业,南称银炉,北曰炉房。清政府规定银炉开业,须经户部许可,发给部照,地方银炉不得任意增设。</p> <p class="ql-block">清•台湾府课•银条(中国钱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清朝的银钱比价,清初定为纹银一两兑制钱1000。嘉庆十三年(1808年)1040。嘉庆末年(1820年)1226,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道光十九年(1839年)1679,道光末年(1850年)2230,银贵钱贱直线上升。</p> <p class="ql-block">清•荣华富贵•银锭(中国钱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银贵钱贱带来的社会问题。一是农民出售农产品以制钱算价,钱价低使农产品价格低。交纳赋税用银,将钱交州县折成银两上缴。二是手工业者出卖产品换取制钱,购进大宗生产原料需支付银两。三是商贩论银者不加而暗加,论钱者明加而实减,商业利润大幅下降。四是金融信用机构受到冲击。五是朝廷财政收入减少,各地地丁银两连年征不足额。</p> <p class="ql-block">清•三元及第•银锭(中国钱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清朝的银两制度是中国古代货币最复杂的制度,形制不统一,重量不统一,成色不统一。尤其是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的规定,使钱银兑换复杂化。官府、银炉都利用兑换在成色和火耗上的文章,坑害百姓,掠夺财富。银贵钱贱,伤及社会基础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阶层,使得嘉道年间各业衰败凋敝,人民财尽苦极,税金不能入库,国家濒于破产。道光末年全国各地抗捐抗租斗争和会党起义彼伏此起,引发严重社会问题,成为咸丰铸大钱及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下篇:清代铸造的银币一一中国货币简史(96)</p><p class="ql-block"> (每月六期,逢5、10日8时发)</p><p class="ql-block"> 敬请指导,欢迎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