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茶文化(新编308)

淡定从容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续上篇,接着阐述我所认知的“中国茶道精神”。</p><p class="ql-block"> 继续按照我的思路,依据哲学思辨和美学的思维去理解“精”、“敬”、“悦”和“归”。(之223)</p><p class="ql-block"> 本篇,继续探讨“中国茶道精神”中的茶德。今天,着重谈谈本人是如何修炼自己的茶德的(实践方面167)。</p> <p class="ql-block">  我本人,受儒家文化影响是比较深的。为人处世,还是愿意搞“中庸之道”。虽然兴趣爱好不少,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淘汰”、取舍,注意力比较集中在“茶文化”的学习、研究和传承上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尽管喝茶的人数多,但熟悉和传承茶文化的人数,并不很多的。我的意思是,喝茶的人多,但主动去研究茶文化的人少。实际是“玩茶艺”的人比较多,上升到茶文化层面的人相对较少。</p> <p class="ql-block">  这需要很多人,长期的坚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在各个方面去影响人们。象书法、绘画、音乐、服饰文化一样,更深入地浸透到生活的各个层面。不要一味地“标榜茶文化”深不可测。或许,我们应该再读孔子及其弟子们对“学而优则仕”的本来含义。</p><p class="ql-block"> 我个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从各个层面的情况综合以后,才比较深刻地读懂孔子的真实目的的。</p> <p class="ql-block">  第一是当时的社会形态造成的。实际是周的分封制已经名存实亡了。都是各个割据的“小国家”,形成东周列国之局面,又称“春秋战国”啊。遇到这样的大变革,就需要特定的思想去做支撑的。所以,孔子是不失时机地宣传自己的“观点”。希望能够推销自己的“处世哲学”和“治国之道”。</p> <p class="ql-block">  第二是当时的教育制度需要变革。他希望培养一批“拔尖人才”,去推广他的治国理政的方法。当然,他的学生们,并没有几个成为“高官”的。但是,思想形成了,影响力是一样的。</p> <p class="ql-block">  第三是对当时的“权力机构”及官员的产生某种作用。就是希望在位的官员们,也能够继续学习。然后,可以对自己管理的地域的百姓,能够更好一点。这些官员,也可以有自己的“幕僚”,他的学生当不了官,可以做幕僚,去影响这些权贵。估计,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这样一归纳,孔子及其门徒提出的“学而优则仕”的主要目的就比较清楚了。就是利用思想、文化的魅力,去影响当时的当权者、影响社会,达到自己的梦想的那个目标。茶文化的传承、发扬光大,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部分图片源自网络,致谢原作者。</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且听下回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