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6日,自驾游第十七站:参观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铭记铁血抗战岁月。<div>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时刻,我走进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与遗址,试图穿越时光,触摸那段浸透热血的历史年轮。<br>踏入纪念馆,泛黄的老照片、布满弹痕的钢盔、染血的作战地图依次陈列,展厅尽头循环播放的影像资料中,炮火撕裂城墙的轰鸣与战士们的嘶吼穿透岁月。当多媒体投影重现当年的激烈巷战,我仿佛看见川军将士抱着炸药包扑向坦克,西北军老兵挥舞大刀与日寇肉搏,这些定格在历史中的悲壮瞬间,无声诉说着1938年那场改变抗战格局的生死较量。<br>参观大战纪念馆后又来到台儿庄大战遗址群。站在中正门遗址前,看着城墙缺口处新长出的野蒿随风摇曳,远处古运河的流水波光粼粼,与近处锈迹斑斑的铁丝网形成强烈对比。这些凝固的战争印记,让我深刻体会到和平的珍贵——如今古城内游人如织,商铺林立,但每一片青瓦、每一块砖石都在默默提醒:眼前的岁月静好,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div><div>弹痕累累的断壁残垣仍保持着当年的模样,西门城墙斑驳的墙面上,密密麻麻的弹孔如同历史的伤疤,最深的弹坑几乎穿透青砖;清真寺遗址的廊柱上,刺刀劈砍的痕迹依旧清晰可见,破碎的瓦砾间,零星散落的弹壳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导游指着护城河边的一处掩体介绍:"这里曾是敢死队夜袭日军的出发地,300名士兵仅12人生还。"那一刻,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仿佛在震颤,诉说着先辈们以命相搏的壮烈。<br>台儿庄的断壁残垣与纪念馆里的文物史料相互印证,共同构筑起一座立体的精神丰碑。离开时回望夕阳下的古城,那些饱经沧桑的遗址如同永不褪色的历史坐标,时刻警醒我们:铭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从先辈的抗争中汲取力量,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br></div> 作者简介:姓名,王保生,网名,常乐(保哥),1953年8月出生,1973年入伍,1991年转业到地方工作,2013年8月退休。摄影,是我退休后唯一的一项业余爱好。现已有10余年摄影经历。拍摄题材多样,偏爱风光、纪实类摄影。花鸟鱼虫、人物建筑均有拍摄经历。目前是首都千龙图像库签约摄影师,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图虫网签约摄影师。每年有千余幅图片被多家媒体报刊采用。建国50周年花车展70余张图片被北京市档察馆收藏,“复兴之光”图片被推荐到德国参加恩格斯诞辰200周年展览。多幅图片获得不同奖励。